今天下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大獎公布,盧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該獎項。
有記者發現這位獲獎的中科院院士,同時擔任著遼寧省副省長職務,負責科技、衛生等工作。
仔細翻閱這位科學家的簡歷,下巴都會被驚掉:
他16歲高考超過甘肅省分數線60分進入南京理工大學,
1990年獲中科院金屬所博士學位,並因在此期間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方面研究的出色成果,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學金」
1995年剛30歲即成為博士生導師,獲得香港求是基金會「青年學者獎」
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
38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45次、專利25項;榮獲德國洪堡研究獎、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ISMANAM金質獎章及青年科學家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技術獎、第三世界科學院TWNSO技術獎、橋口隆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10歲時從2米高摔下來,差點被當成肝炎
6歲的時候,父親受迫害關進監獄,長達7年。母親用每月38.5元的工資,在甘肅偏僻的山區裡,無親無故,無依無靠,養育著3個孩子。
小時候的盧柯是個聰明孩子,但是調皮,10歲的時候,盧柯從2米高的梯田上大頭朝下摔下來,摔得頭昏嘔吐。當時正流行肝炎,母親以為他得了肝病,結果治了幾個月也不見好轉。看到母親著急的樣子,盧柯只好坦白了自己的「劣跡」。
10歲那次摔傷造成盧柯嚴重的腦震蕩,記憶力受損。母親領著他到處求醫,後來,把他帶到河南的一個老中醫那裡。直到上大學,他的藥還沒停下來。
他這樣教我們如何學習?
盧柯說,你們所看到的成績只是我1%的工作,其餘的99%都是失敗,都是殘酷的現實。在我過去的研究中,經常會走到幾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
但是每一次都會勇敢地承認自己失敗了。
失敗了,就放棄了,再換一個思路接著幹。
他說,失敗其實是科學工作的常態。跳高比賽是以失敗而結束的,科學工作則是用一次次的失敗來鋪路,以成功作為新的起點。當你有了一個靈感,鑽進了實驗室裡,半年,十個月,一年,甚至兩三年下來才有了結果,可結果與你預想的完全不一樣,當然沮喪極了。但工作就是這樣,你可以沮喪,可以暫時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棄你的目標。失敗了,證明這個思路不對,從某種角度看,它就是你到達終極目標的一個過程。
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對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有極強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中間有一個心態調整的過程,但是必須調整到一個好的狀態,重新開始。
在同學們眼裡,盧柯不是個死讀書的人。
盧柯很好運動,喜歡的項目很多,尤其好踢足球。當時他們叫他打後衛,可是不安分,踢著踢著就跑到中場了,再踢著踢著,又衝到前面去射門了。大家回頭一看,不好,後衛沒了,就趕緊叫他回去。
盧柯還特別喜歡攝影。那時,他從生活費裡省下錢買了一架二手的120照相機,成天挎著,令同學們好生羨慕,班裡組織活動時,他就給大家拍照,同學們都管他叫攝影家。
盧柯在班裡年紀雖小,但一入校就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張榮生老師說他在任支部書記期間工作認真負責,辦事穩重。他在任期間十分熱心搞活動,曾創意組織了一次在學校裡十分轟動的事:組織團員到列車上去做好事――打掃衛生、扶老攜幼。這件事後來還受到了學校的表彰。
大學同學說,盧柯是個不喜循規蹈矩的人,盧柯的一個經典段子現在還經常讓同學們拿出來樂一樂:盧柯喜歡運動,上大學時好踢足球。當時他打後衛,可是不安分,踢著踢著就跑到中場了,再踢著踢著,又衝到前面去射門了。大家回頭一看,不好,後衛沒了,趕緊把他叫回去。現在的盧柯喜歡打網球,每周都抽出時間跟專業水平的人打一兩次。盧柯說,網球運動給了他很多靈感。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成為一個死讀書的人!思維要開闊,要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奧妙,將個人的困擾與興趣,做成專業,而不是人云亦云,書雲亦云,這樣是沒有多少前途的!
他是個很有計劃性的人。
1984年底,當盧柯準備考研的時候,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開始播出,盧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嚴格的時間表和工作計劃,每天工作到晚上10點,以後也一直恪守著這個時間表。
盧柯的同班同學張金梅女士說,上實驗課,盧柯每一次做實驗前都會仔細地想清楚實驗的每一個過程與步驟,所以每次實驗課,他總是能早早地就完成。這時,他要麼再想一些其他的實驗方式,要麼就幫女生完成實驗。
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因為入學成績較低,他就給自己做了一個計劃,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趕上成績領先同學的水平。於是他每天晨跑時都會帶上英語詞典去背。他入學時英語是31分,但在大學裡,他的英語考試每次都在90分以上。
盧柯坦言:「大學生活是最單純美好的,我們應該努力把握住這段時光,認真積累專業知識。大學時代是最好的學習時代,希望同學們抓住這個時代,努力學習,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基礎知識是理論研究的根本,要為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的科學啟蒙之路,都是源於大學時代的刻苦學習。
因為只有在大學,才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有很好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