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2021-01-12 網易

  如果按半導體行業的繁榮程度劃分中國各區域,北京、上海、深圳當屬核心城市,談及「國產晶片」,能聯想到長沙的應該不多。


  北京在1956年就擁有了第一批從北大半導體物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並於1968年建成國內第一家IC專業化工廠。上海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從設計、製造到封測的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其中內地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就坐落於上海。而深圳,單一家華為海思就足成為這座城市晶片產業的標籤。

  亮眼的北上深後面的長沙,擁有國產自主計算機體系核心CPU、GPU能力的公司聚集於此。作為一座內陸城市,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


  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從電視機到集成電路的產業轉移

  長沙的半導體產業起步晚、時間短。《長沙通史》記載,長沙的電子工業始於1933年湖南電器製造公司裝配的省內第一臺電子管收音機。此後的短暫幾年裡,長沙便以收音機為中心發展電子工業,1936年建成湖南製造廠用於生產無線電通訊設備及收音機。


  經典電子管收音機,圖片源自iStock

  新中國成立後,以廣播電視設備產品及相關元器件製造起步的長沙,順理成章地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最早的電視機專業定點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後,隨著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的爆發,長沙大規模引進先進生產線,收音機和電視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微型計算機、彩色圖形終端、軟磁碟驅動盤等新產品也開始批量生產,電視機成為當時全省電子工業支柱產業。

  直到1988年底,長沙乃至整個湖南的彩電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彩色顯像管發展最繁榮的時候其產值佔據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的半壁江山。同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總產量達到1億塊並進入大工業化時代,這與距離我國造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時間相隔23年。

  直到液晶顯示技術的興起, 生產彩色顯像管的LG曙光公司被市場淘汰,從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走,龍頭企業的落幕給長沙電子信息產業一記重錘,這時長沙才意識到,其電子信息產業單純依靠電視機和某一家龍頭企業行不通,建立產業集群勢在必行。

  因此,在「十一五」期間(2006年至2010年),湖南省在其9個市州建設了11個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園,並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方式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其中,省會長沙負責承接智能終端、電力電子和集成電路等優勢產業。

  這是自2001年長沙被科技部劃分為首批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後,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再次發力。

  「長徵路上」的景嘉微和國科微

  如今長沙最負盛名的兩家晶片設計公司,是景嘉微和國科微。景嘉微專注於研發在圖形處理晶片(GPU),從成功應用於國家重點項目向商用版本演進,如今已經能夠支持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國科微業務廣泛,涉及智能機頂盒、存儲和物聯網等領域。

  這兩家公司有許多共同點,都創立於「十一五」期間,都獲得了國家大基金一期投資,其創始團隊成員均畢業於湖南長沙的大學,但都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且在公司成立之前均無核心技術和專利做支撐,明顯區別於當下許多AI晶片初創公司的初創團隊。這兩家公司的發展,更像是一次跨界與長徵。

  景嘉微的創始人曾萬輝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微波與毫米波技術專業,在決定創業之前曾是一名體制內的幹部。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不習慣平淡的生活,才最終決定辭職同校友胡亞華和師兄饒先宏一起創辦一家創新型高科技公司。

  景嘉微創立之初,曾萬輝和其他兩名創始人為尋求業務,接受了中航工業某研究所開發某晶片顯卡驅動軟體的任務,由於沒有有價值的資料可供參考,國內有實力的研發單位耗費三年也未能順利完成,對於彼時還年輕的景嘉微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幾位創始人與技術骨幹並不懼難,從最底層的技術摸索,帶領團隊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最終成功完成這一任務,打開公司局面。


  景嘉微公司全景,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曾萬輝及其團隊在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圖形處理器晶片的過程中,集中公司50多個技術骨幹,耗費8年時間,在國家投資幾百萬元的情況下自籌三千多萬元經費,最終於2014年取得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款國產高可靠、低功耗GPU晶片-JM5400,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且在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

  在之後的發展中,景嘉微又於2018年推出新一代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高可靠GPU晶片JM7200並成功流片,該晶片能夠為各類信息系統提供顯示能力。2019年,景嘉微首次推出商用版本的GPU,全面支持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

  國科微的發展歷程則更為特別,其CEO向平在創業之前是一名科技記者,非技術出身也未從事過科研開發,2004年從深圳的報社辭職回到家鄉長沙,開始了他的集成電路事業。

  用向平的話講,選擇回到長沙是因為這個地方生活成本不高,適合關起門踏踏實實做科研,另外長沙有眾多名牌院校,人才資源儲備充分。於是向平在2008年創辦了國科微,並招來了華為前高管傅軍擔任總經理,日本富士通研究所前研究員姜黎擔任首席技術官兼副總經理。姜黎在日本富士通時曾開發出HDTV、MPEG-4Codec晶片。

  國科微起步於廣播電視系列晶片領域,最早一款產品是一顆安全解碼晶片,發布於2011年,大規模出貨之後就成為當時「村村通」、「戶戶通」機頂盒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這顆晶片意義重大,是在國內廣播電視晶片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廣電總局頒布廣播電視標準之後的首顆國產安全解碼晶片,突破了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在後續的發展中,國科微向智能視頻監控和存儲領域延伸,並在2019年發布國內首款全自主固態硬碟控制晶片,搭載國內自主嵌入式CPU IP核,成為國內真正實現全自主的固態硬碟控制晶片。


  國科微全自主存儲主控晶片GK2302概念圖,圖片源自國科微官網

  作為國產晶片的聚集地,如今除了景嘉微的國產GPU和國科微的固態硬碟外,國產CPU飛騰的股東中國長城總部也坐落長沙,另有在DSP領域有多項技術突破的進芯電子也在位於長沙。這意味著,晶片四大件中的CPU、GPU、DSP、FPGA,長沙佔了三大件,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能夠實現晶片三大件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填補了許多國產芯空白。

  與長沙集成電路產業密切相關的,是長沙的高校集群一直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為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國防科技大學於2015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首批籌建的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在集成電路方面的教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實力較強,其科研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為產業貢獻了許多核心關鍵技術。景嘉微的發展歷程已然證實了國防科大的晶片實力。

  另外,中國第一個三維封裝「973」項目在中南大學完成,中南大學自此成為國內晶片封裝領域的技術與人才儲備地。

  打破功率器件的技術封鎖

  除了擁有計算機體系核心的晶片「三大件」之外,長沙的集成電路產業同樣在功率器件尤其是IGBT方面上表現出色。

  IGBT即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作為功率半導體器件的一種,是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相當於電力電子裝置的CPU,在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與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應用廣泛,其高端產品長期被歐美、日韓佔據。

  不過,中高端IGBT晶片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在2014年被打破。這一年,全球第二條、國內第一條8英寸IGBT晶片產線落地湖南株洲,年產量24萬片,年產值超20億。產線建成的第三年,國內首個半導體功率器件及應用創新中心也落戶於湖南株洲,這一中心打通了半導體器件的上下遊,形成「材料—器件—裝置—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引領國內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發展。

  湖南IGBT產業日漸繁榮,輻射範圍逐漸擴大,就在2020年3月,長沙比亞迪IGBT項目正式啟動,用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電子核心功率器件,致力於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一如以往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方向上的敏銳,2020年炒得火熱的第三代半導體也是近兩年長沙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點,且能在近幾年來湖南省集成電路產業規劃中窺見一二。

  相關資料顯示,湖南在於2015年提出集成電路產業規劃,自2015年起,前兩年為起步階段,後三年為發展階段,重點發展CPU、GPU等設計,並以功率半導體為突破口,實現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國產化,到2020年集成電路銷量收入超過400億元。

  去年,湖南省又發布《湖南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除了在CPU、GPU、DSP、SSD、4K/8K、5G等高端晶片產業化上實現突破,另外布局新一代半導體產業,推動IGBT和第三代半導體等重大項目。

  在具體實踐上,近幾年長沙在第三代半導體上動作頻頻。

  2018年11月3日,天嶽碳化材料項目在長沙瀏陽高新區開工,據《湖南日報》當時報導,該項目的開工標誌著國內最大的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材料項目及成套工藝生產線開建。

  2019年,泰科天潤半導體6英寸半導體碳化矽電力器件生產線項目落戶長沙,總投資15億。

  2020年7月,三安光電也籤約長沙,總投資160億元,旨在建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襯底(碳化矽)、外延、晶片及封裝產業生產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8月,長沙落地的第三代半導體項目已經超過200億元。

  如今,在眾多產業政策支持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的火熱趨勢下,第三代半導體將成為繼晶片「三大件」和LGBT晶片之後,長沙集成電路產業的又一專長。

  本文參考來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6592672406696053&wfr=spider&for=pc

  https://laoyaoba.com/html/news/newsdetail?source=pc&news_id=76753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544850275963686&wf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17645116_118779

  https://tech.hqew.com/fangan_1917993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海達自主北鬥射頻晶片在RTK設備上實現進口替代
    2.主要產品居於國產品牌的領先地位(1)高精度測量型GNSS產品--連續數年居於國產品牌第一梯隊在高精度測量型GNSS領域,公司已經連續數年居於國產品牌的第一梯隊,(2)專業級GIS數據採集器-- 國產品牌自主創新產品2007 年底,公司成功自主開發出專業級 GIS 數據採集器,並於 2008 年開始推向市場。
  • 2018年全球暢銷藥物TOP10榜單 抗癌藥扛大旗
    阿達木單抗可能會在榜單上保持更長的時間,這與兩個因素有關:艾伯維最近以6.2%的價格上漲了該藥的標價;2018年底,FDA批准了修美樂的一種生物類似藥Hyrimoz,但由於專利保護,Hyrimoz直到2023年才能上市。阿達木單抗已在國內上市。並且,該藥的多個國產仿製藥也有望在今年獲批,將為國內患者「減負」。
  • 國產大豆「找不著北」了嗎
    有人驚呼,進口大豆讓國產大豆「找不著北」了。首先來看大豆大量進口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業內對糧食進口爭議的焦點在大豆。按我國統計口徑,大豆納入糧食的豆類,進口糧食的70%以上是大豆。按此算,我國糧食進口量就顯得多了。但大豆是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飼料的來源,按照國際慣例,都是統計在油料作物中。把大豆納入糧食統計,往往明顯誇大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甚至形成不必要的恐慌。
  • 打破晶片壟斷,是國產晶片公司一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
    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為6萬納米,而晶片內的電子元器件小到只有14納米,也就是說這些元器件的體積不到頭髮的1/4000那麼大。要把上數量多達10億,而體積如此之小的元器件整齊的排列在晶片內部,其難度可想而知。其次,晶片製造工序複雜。
  • 裕太微電子正式推出兩款自主研發的國產乙太網PHY晶片
    近日,由裕太微電子自主研發的國產四通道千兆乙太網收發器晶片YT8614H和八通道千兆乙太網收發器晶片YT8618H正式發布。經權威機構測試證明,這兩款產品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在穩定性、兼容性以及各項電氣指標上都有出色表現。
  • 國產晶片板塊開盤走強 國產晶片龍頭股票一覽
    據最新消息顯示,國產晶片開盤走強,阿石創(300706)、富滿電子(300671)等封多股漲停,韋爾股份(603501)、富瀚微(300613)等個股也有不錯的表現。那麼,國產晶片龍頭股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國產晶片龍頭股票一覽表吧。
  • 萬木新材料扛起LED封裝膠國產「大旗」
    萬木新材料扛起LED封裝膠國產「大旗」 高工LED 發表於 2021-01-05 16:29:29 如果要書寫中國LED封裝膠的歷史,2010年和2014年無疑是其中兩個最為重要的節點。
  • 臺積電將用上國產5nm等離子蝕刻機,國產晶片裝備有望替代進口
    發展國產晶片是14億中國人的夢想,要實現這個夢想就必須要付出很多代價,要承受來自很多方面的壓力。歷經多年,本土晶片企業已經在很多領域實現了突破,一些國際晶片製造巨頭都有計劃用上國產半導體裝備。臺積電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晶片企業,國產5nm等離子蝕刻機已經通過認證,未來國產晶片有望實現「裝備替代」。眾所周知,發展國產晶片的關鍵在於「核心裝備國產化」,只有掌握了裝備製造核心技術,我們才能進而做大做強,才能掌握全球市場話語權。我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卻不是汽車強國,因為國內車企很少能夠全面掌握汽車核心技術。
  • 中科院張輝造出國產「夸父量子」晶片
    現在,美國制裁中國中低端晶片,未來夸父高端量子晶片領先全世界,中科院張輝說:」夸父晶片除了機箱與制冷機,我們都能自主研發或者國內廠商替代量產」,夸父成功實現中國高端晶片地位,在所有國產晶片受到制裁時,夸父晶片不受實體清單幹擾。
  • 中國自主研發的 DRAM 晶片有希望在合肥誕生
    長鑫睿力起源於「506項目」。因為這個原因,DRAM 的市場蓬勃發展,去年 2017 年已經達到 700 億美元,今年有可能突破 1000 億美元,中國在這個市場消耗的量至少佔1/2到1/3,也就是將近 300 億-500 億美元,但是我們現在自主生產的 DRAM 晶片為零。
  • 「史上4600元票房電影終於定檔」 三月《愛的帕斯卡》獨扛國產片大旗
    現在的電影市場幾乎每個月份都有個「標籤」:除了耳熟能詳的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外,還有國產電影保護月、進口片大月等。縱觀三月影單,《古墓麗影》《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頭號玩家》等進口片佔據大片江山,且個個有大片之相。然而去年幾部「現象級」的國產大片——無論是磅礴震撼的《戰狼2》《紅海行動》,還是情懷滿滿的《芳華》,都讓國內觀眾充分看到了國產片的勢不可擋。
  • 國產晶片的落後,從美國楊培東院士開始
    申怡飛說「讓中國5G走在時間的面前,實現中國晶片自主智慧財產權就是我的歷史機遇」。美國納米晶片材料的楊培東則表示「美國人待人親切有禮,答問睿智溫和」。國人和納米科技材料的楊培東談國產晶片發展吧,我們覺得會傷了江蘇人的心,可申怡飛談到未來的中國科技,他說「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中國晶片自主智慧財產權就是我的歷史際遇」。直到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啊,幫助美國科技發展是楊培東院士的多麼可恨,我們都是平凡人,只能默默的忍著。
  • 中芯國際歷史性跨越,不靠光刻機,國產晶片也能問鼎世界
    近日,第三屆進口博覽會上,全球最著名的光刻機製造公司ASML(阿斯麥)展示了最新研發可生產7nm晶片的DUV光刻機,但是卻始終不見高端光刻機EUV的身影,著實令人指望。之前ASML公司表態稱:將對全球客戶一視同仁,可如今的態度,明顯還將繼續禁止國內光刻機進口,封鎖高端晶片製造技術。
  • 又一國產晶片出貨量突破30萬:掀起國產替代潮
    同時院長白春禮還對外透露了一組數據:「國產自主可控的龍芯3A處理器,目前銷量已經超過了30萬顆,同時也被成功用於10顆北鬥衛星之上。」面對中科院所帶來多條重磅消息,也是讓廣大網友們興奮不已,甚至很多網友們直接表示:「中科院這一重磅炸彈,也將會直接掀起一股國產替代潮,未來國產晶片也將會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績。」
  • 晶片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提升,自主可控國產替代大勢所趨
    低位的晶片半導體、通信設備5G板塊短期有明顯的資金介入跡象,晶片半導體整體調整時間周期長,但是三季度的業績整體還是超預期,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把晶片半導體從設計、晶圓、封測、設備和材料五個維度簡單梳理一下!
  • 深度解讀晶片測試:三大機器貫穿全流程,國產設備突飛猛進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司北隨著晶片製程越來越小,其工藝難度也呈指數型上升。以10nm工藝為例,全工藝步驟數超過1300道,7nm工藝則超過1500道,其中任何一道工藝出錯都可能導致生產的集成電路不合格,拉低良品率。
  • 國產品牌手機走強 中國移動自主研發的中國移動N2手機靠什麼立足?
    數據顯示,1-9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00億部,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佔九成。手機從簡單的通信工具,演變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各方加速手機市場布局。入局企業產品、營銷等的比拼,一定程度上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產品,對於國產手機整體提升也是有益探索。在百花齊放的局面中,中國移動自主品牌手機作為一隻獨特存在的力量也受到業界關注。
  • 84歲科學家黃令儀,研發出國產晶片,平生心願:洗刷百年國恥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晶片的製造已是檢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指向標,在美國領跑晶片市場的現在,各國對晶片研發的投入也越來越多,在這種科技的趨勢下,中國自然不甘落後,造出國產晶片,發展自有晶片產業,已是當前國內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
  • 晶片行業深度報告:為什麼說ARM可能是國產計算架構的最優選擇
    第三類,是以海光、兆芯為代表的獲得 x86 授權的國產 CPU,英特爾、AMD 的 X86 授權通常在內核層,則一方面獲得授權後的 晶片仍有相對「黑盒子」的部分,其次在此基礎上擴展形成自主指令集的 難度也較大。因此,在自主可和可控這兩個維度上比較,我們認為申威、 龍芯>海思、飛騰>海光、兆芯。
  • 做國產自主可控的CAE軟體,這家企業想解除中興、華為的困境
    可就在「最內核的工業軟體」領域,特別是高端軟體,長期被國外巨頭把持,眾多核心技術一直無法自主把控。36氪重慶近期接觸到的一家企業——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下稱「勵頤拓軟體」),宣稱要開發國產自主可控並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AE 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