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可欣 王蜀娟
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
「時至今日,每一件工業品,幾乎都是工業軟體的結晶,每一臺裝備,離開了軟體都不能運行……當許多人都在沉迷工業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大數據來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概念如果脫光了一層一層衣服,最內核的就是工業軟體。」南山工業書院發起人林雪萍曾撰文評價道。
可就在「最內核的工業軟體」領域,特別是高端軟體,長期被國外巨頭把持,眾多核心技術一直無法自主把控。36氪重慶近期接觸到的一家企業——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下稱「勵頤拓軟體」),宣稱要開發國產自主可控並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AE 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
工業軟體中公認最難啃的三塊硬骨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CAE(計算機輔助工程)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市場規模雖小,卻支撐起了整個工業體系。
以讓中興、華為栽跟鬥的EDA軟體為例,東興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整個EDA市場規模還不足百億美元,相對幾千億美金的集成電路產業,不值一提。但如果缺少了這個產品,全球所有的晶片設計公司都得停擺。藉助這個軟體,工程師們可以在電腦上驗證模擬晶片設計。
來源:36氪重慶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CAE,屬於研發設計類軟體,在工業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其核心就在於——仿真測試。以汽車生產為例,CAE軟體能將研發到產出的周期從36個月縮短到12個月。
如撞擊試驗,傳統方法是模擬真實的駕駛環境,用假人反覆碰撞,以調試至最優結果。有了CAE軟體後,研發者可以直接在軟體中模擬撞擊過程,調整參數,多次測試後再做成實物,進行試驗。搭建試驗環境費時、費力、費錢,仿真測試可大大節約成本。
中國國產自主CAE研發,最接近國外水平的時刻,是在1980年代,可惜那時並不知道工業軟體的價值,後來就因種種原因停滯不前;市場化進程則始於2000年代中期,主要面向國外商業CAE軟體覆蓋不到的邊緣領域,多以定製化服務為主。鑑於國外CAE軟體的強大實力,鮮有以自主CAE軟體開發為主要目標的公司。
「我們要承認差距,但是也必須邁出這一步。這件事情不做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被『卡脖子』。」提起誓啃硬骨頭的初心,「勵頤拓軟體」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博這樣說。
這並不是杞人憂天。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就給中國製造敲了一記警鐘:工業軟體的斷供,是一顆隨時可引爆的定時炸彈。最近的華為事件,乃至新近發生在7月1日的英特爾斷供浪潮,也一再驗證這點。
這一系列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晶片斷供,背後其實都是工業軟體斷供。比如華為海思即便可以自己設計晶片,但設計晶片要用的高端軟體,依然受制於海外。
「卡脖子」會難受,「漏底牌」則危險了。很多研發依託於設計類軟體,這些設計軟體如果有漏洞,中國製造業的核心機密就會面臨著技術外洩的危機。某大型央企的技術人員,曾表示它們的後臺數據一度呈現外流狀態。
某種程度上,CAE國產自主,就意味著工業安全、國土安全。在美國,對CAE的重視程度早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如美國政府通過國家戰略投資計劃投資了眾多科學計算基礎設施,實施了大量產業培育舉措,這是CAE產業最早能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林雪萍的說法更直接,中外CAE的差距,就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最直接標尺。
誕生於2018年7月中興事件之後的「勵頤拓軟體」,夢想縮短這個標尺。技術團隊靈魂人物——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馮志強,有著30多年的技術理論和實戰積累,現任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埃夫裡大學特級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馮志強教授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馮志強就參與了法國某航空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工業軟體系統架構的搭建;後又通過自己構建的理論與算法,為輪胎生產商米其林公司解決了大摩擦問題。多年來與法國數十家知名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為公司的技術發展積累了豐厚的實戰經驗。
CEO李博表示:「在理論研究上,我們一點不比別人差,短板是在工程運用領域。我們這樣的軟體一定要和工業、製造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一個功能的完善不僅是編寫代碼,更需要在實戰中成長。當年Ansys(美國著名的CAE軟體公司)的成長是依託於美國的西屋核電,Nastran(MSC軟體公司產品)依託於NASA,國產CAE軟體也要有實際的運用才能發展。」
目前,「勵頤拓軟體」已經參與到了國防973項目(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中,並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展開合作。
這註定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博說:「當前及未來2-3年內公司的重心都是研發。國產替代不是說空話,研發不是閉門造車,我們是與重要領域的龍頭企業一塊兒來迭代產品。」
作為戰略投資方,重慶分享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分享投資」)的強勁支持,是「勵頤拓軟體」「耐得住寂寞」的根本。「分享投資」也是格力電器的核心戰略合作夥伴,在製造業數十載的深耕使其具有豐富的運營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