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國產自主可控的CAE軟體,這家企業想解除中興、華為的困境

2020-12-06 36kr

文/馬可欣 王蜀娟

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

「時至今日,每一件工業品,幾乎都是工業軟體的結晶,每一臺裝備,離開了軟體都不能運行……當許多人都在沉迷工業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大數據來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概念如果脫光了一層一層衣服,最內核的就是工業軟體。」南山工業書院發起人林雪萍曾撰文評價道。

可就在「最內核的工業軟體」領域,特別是高端軟體,長期被國外巨頭把持,眾多核心技術一直無法自主把控。36氪重慶近期接觸到的一家企業——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下稱「勵頤拓軟體」),宣稱要開發國產自主可控並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AE 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

工業軟體中公認最難啃的三塊硬骨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CAE(計算機輔助工程)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市場規模雖小,卻支撐起了整個工業體系。

以讓中興、華為栽跟鬥的EDA軟體為例,東興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整個EDA市場規模還不足百億美元,相對幾千億美金的集成電路產業,不值一提。但如果缺少了這個產品,全球所有的晶片設計公司都得停擺。藉助這個軟體,工程師們可以在電腦上驗證模擬晶片設計。 

來源:36氪重慶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CAE,屬於研發設計類軟體,在工業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其核心就在於——仿真測試。以汽車生產為例,CAE軟體能將研發到產出的周期從36個月縮短到12個月。

如撞擊試驗,傳統方法是模擬真實的駕駛環境,用假人反覆碰撞,以調試至最優結果。有了CAE軟體後,研發者可以直接在軟體中模擬撞擊過程,調整參數,多次測試後再做成實物,進行試驗。搭建試驗環境費時、費力、費錢,仿真測試可大大節約成本。

中國國產自主CAE研發,最接近國外水平的時刻,是在1980年代,可惜那時並不知道工業軟體的價值,後來就因種種原因停滯不前;市場化進程則始於2000年代中期,主要面向國外商業CAE軟體覆蓋不到的邊緣領域,多以定製化服務為主。鑑於國外CAE軟體的強大實力,鮮有以自主CAE軟體開發為主要目標的公司。

「我們要承認差距,但是也必須邁出這一步。這件事情不做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被『卡脖子』。」提起誓啃硬骨頭的初心,「勵頤拓軟體」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博這樣說。

這並不是杞人憂天。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就給中國製造敲了一記警鐘:工業軟體的斷供,是一顆隨時可引爆的定時炸彈。最近的華為事件,乃至新近發生在7月1日的英特爾斷供浪潮,也一再驗證這點。

這一系列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晶片斷供,背後其實都是工業軟體斷供。比如華為海思即便可以自己設計晶片,但設計晶片要用的高端軟體,依然受制於海外。

「卡脖子」會難受,「漏底牌」則危險了。很多研發依託於設計類軟體,這些設計軟體如果有漏洞,中國製造業的核心機密就會面臨著技術外洩的危機。某大型央企的技術人員,曾表示它們的後臺數據一度呈現外流狀態。

某種程度上,CAE國產自主,就意味著工業安全、國土安全。在美國,對CAE的重視程度早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如美國政府通過國家戰略投資計劃投資了眾多科學計算基礎設施,實施了大量產業培育舉措,這是CAE產業最早能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林雪萍的說法更直接,中外CAE的差距,就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最直接標尺。

誕生於2018年7月中興事件之後的「勵頤拓軟體」,夢想縮短這個標尺。技術團隊靈魂人物——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馮志強,有著30多年的技術理論和實戰積累,現任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埃夫裡大學特級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馮志強教授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馮志強就參與了法國某航空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工業軟體系統架構的搭建;後又通過自己構建的理論與算法,為輪胎生產商米其林公司解決了大摩擦問題。多年來與法國數十家知名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為公司的技術發展積累了豐厚的實戰經驗。 

CEO李博表示:「在理論研究上,我們一點不比別人差,短板是在工程運用領域。我們這樣的軟體一定要和工業、製造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一個功能的完善不僅是編寫代碼,更需要在實戰中成長。當年Ansys(美國著名的CAE軟體公司)的成長是依託於美國的西屋核電,Nastran(MSC軟體公司產品)依託於NASA,國產CAE軟體也要有實際的運用才能發展。」

目前,「勵頤拓軟體」已經參與到了國防973項目(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中,並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展開合作。 

這註定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博說:「當前及未來2-3年內公司的重心都是研發。國產替代不是說空話,研發不是閉門造車,我們是與重要領域的龍頭企業一塊兒來迭代產品。」 

作為戰略投資方,重慶分享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分享投資」)的強勁支持,是「勵頤拓軟體」「耐得住寂寞」的根本。「分享投資」也是格力電器的核心戰略合作夥伴,在製造業數十載的深耕使其具有豐富的運營和管理經驗。

相關焦點

  • 中興事件給國人敲響警鐘:中國正式發布國產自主可控CPU的三要素
    美國商務部執意對中興實施制裁禁令,中興於4月20日早間就此向外界做出了回應,中興不能接受美國商務部對中興宣布的制裁禁令,這對中興極為不公平。因為,該禁令不僅讓中興直接陷於危急存亡的境地,還會傷及與中興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美國企業。
  • 國產自主可控工業仿真軟體實現「重慶造」
    6月14日,由重慶企業研發的國產自主可控工業仿真軟體(簡稱CAE軟體)——LiToSim V1.0在兩江新區上線,對推動我國在核心高端工業平臺軟體及重點領域應用軟體研發方面的實現自主可控、替代進口,進而打破國外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製造的第一步是工程設計,而工程設計的基本工具當屬CAE軟體。
  • 上世紀末,華為、中興如何搶灘浦東|華為老兵眼裡的上海灘無線和...
    1984年成立的上海貝爾是中國第一個現代通信設備合資企業。80年代,南郵的陳錫生和糜正琨去比利時學習,並結合上海貝爾公司的設備摸透了現代程控交換機的架構。任正非說過,華為是看著陳錫生的書來寫軟體的,糜正琨教授的關門弟子曾浩文擔任了華為C&C08(128模)的研發總裁。而南郵的年輕教師殷一民(中興前董事長)去了大梅沙為中興通信開發數字程控。
  • 國產作業系統中興新支點OS將進入更多院校
    集微網4月17日消息(文/數碼控),今天中興手機戰略發展部主管呂錢浩談到了國產作業系統中興新支點OS的情況,他稱:「中興新支點OS將進入越來越多的院校,用國產OS從學生抓起!中興新支點希望通過開發及推廣使國產基礎軟體融入到高校的日常教學中,以推動學生認識、使用、了解國產作業系統,為未來國產基礎軟體的人才培養奠定根基,從而更好地促進國產基礎軟體的發展。」從呂錢浩放出的圖片與文字可知,目前中興新支點OS已經在西安培華學院成功應用,未來中興新支點OS將進入更多的院校。
  • 國信證券多行業聯合深度 | 自主可控,大勢所趨、必由之路
    報告摘要策略:自主可控,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目前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的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很多產品仍需要進口,當前的環境更是加速推進我國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的進程。一方面,國內政策積極推動國產替代與科技創新的發展。
  • 天基網際網路:自主可控的新高地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中國實現自主可控的需求十分強烈,衛星導航系統事關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運轉,是實現自主可控的關鍵領域之一。2019年,北鬥三號系統全球服務核心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將完成全系統建設,實現滿星座運行服務。
  • 適創科技完成Pre-A輪數千萬融資,國產CAE軟體大有可為
    作為工業軟體的核心之一,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軟體在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有了技術成熟、市場穩定的產品,並在我國工業軟體緩慢發展的十餘年裡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而我國對此類軟體的研發卻停留在相對較低的水平,眾多打著「自主」旗號的國產軟體,實則也是建立在國外核心求解器基礎上的衍生產品。
  • 四家國產作業系統通過中興GoldenDB資料庫兼容認證
    近日,中興通訊GoldenDB資料庫在技術生態建設上再次獲得新的進展。普華基礎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方德軟體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凝思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單位的作業系統均順利通過中興通訊GoldenDB資料庫的兼容認證。
  • 千眼狼「國產自主可控高速攝影與測量發展」研討會順利舉辦
    11月20日下午,「一代儀器、一代科技」首屆「國產自主可控高速攝影與測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測控技術雜誌社社長兼中國航空工業技術裝備工程協會秘書長何寧、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中國兵器等50餘位相關領域專家出席。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華為和小米,一個是最有實力的國產手機廠商,一個是發展最為迅速的手機品牌。最為業界看好的兩家公司,最近再次瘋狂掐價,動作令人眼花繚亂,劍鋒所指甚是明顯。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
  • 中興又一次「押寶」英特爾,網友:不成功便成仁?
    而隨著行動網路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中國就誕生了很多的科技巨頭企業,像華為、中興、聯想等企業都是隨著行動網路的發展而迅速崛起的移動網際網路巨頭企業,華為作為國產科技企業的代表,這幾年華為可以說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功,這讓華為也成為了民族企業的驕傲,而同樣作為國產科技企業的中興則發展的就不是那麼的順利了!
  • 華為中興喜從天降?美科技界:不能讓他們成功
    可是這一切從美國開始針對我國的科技企業中興和華為開始,我國對於美國晶片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面對這樣的困境,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嗎?現在國家正式「出手」,投入1600億扶持我國晶片的研發,這對於「中國芯」來說,就是莫大的好消息了,對於中興和華為來說,也算是喜從天降的事情了。
  • 極限施壓下 華為結局如何?
    午休本想小憩,公司幾個小同事卻爭論起來,聲音很大面紅耳赤。爭論的議題,是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華為會不會死?一方認為,華為肯定能活著,另一方認為,持續失去美國合作,肯定會死。看樣子小憩不成,我只好站起來,給小夥伴們科普一下。
  • 中國電科深度解析:軍工電子國家隊,自主可控核心力量
    基礎軟硬體一體化平臺:中國電科同國產龍芯、申威等 CPU、崑崙固件以及整機廠商進行緊密合作、打造了穩定、可靠、可用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基礎軟硬體一體化平臺」,形成了伺服器系統平臺、桌面系統平臺以及嵌入式系統平臺,初步具備對國外同類產品的替代能力。
  • 華為「生死局」: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自華為被美國「晶片斷供」以來,最操心也最忙碌的就是各路券商機構,他們把研報譁啦啦的往外甩,各種帶節奏炒作投資中國版「阿斯麥ASML」和大陸版「臺積電」,仿佛只要有了先進位程的國產光刻機、國產EDA軟體,華為的生死局就能迎刃而解了。
  • 硬體VS軟體,華為和小米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種是以華為為典型代表的,硬體出身,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手機廠商,一種是以小米為代表的軟體出身轉戰手機的手機廠商,還有一種就是以OPPO和VIVO為代表的廣泛設立線下體驗店,以充足的供貨量來獲取利潤的廠商。其中,華為與小米的不同可謂是最大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可以說,華為與小米的區別,是一家科技公司與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區別,是一家硬體公司與一家軟體公司的區別。
  • 卓易信息:堅持技術創新 專注於自主安全可控的雲計算業務——江蘇...
    王娟:公司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計算設備核心固件(BIOS、BMC)技術與雲平臺技術。其中,固件技術主要面向CPU廠商、計算設備廠商等客戶,為其提供BIOS、BMC固件定製開發及固件產品銷售;雲平臺技術主要面向政府、企業等客戶,為其提供定製化軟體開發或標準化應用軟體產品、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並提供配套計算資源租賃、運維等服務。
  • 華為傳來三個新消息,美媒:華為是信心堅決
    但華為是一個例外,因為華為早就成立了海思,並在2008年推出了首款手機晶片。隨著華為研發投入的不斷增長,海思已經能夠自主研發設計多種晶片,並成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企業。例如,麒麟系列、鯤鵬系列、凌霄系列以及巴龍系列等,其中,麒麟系列是用在手機上,已經可以與高通驍龍8系列、蘋果A系列相媲美。
  • 專注於國產CAE軟體適創科技獲數千萬級Pre-A輪融資
    據了解,北京適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團隊成員來源於清華大學實驗室,在高性能CAE算法、智能算法以及工業軟體研發領域居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為GE-貝克休斯、中信戴卡、一汽鑄造、大連亞明、寧波隆源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高性能數位化解決方案。
  • 中國十大晶片廠排行,中興僅排第四
    自中美貿易戰中的「中興事件」以來,晶片就成為了科研巨頭們必須要下功夫研究的領域。但是作為國產的晶片製造商,你是否了解呢?下面看看國內排名前十的晶片廠商。第一名:海思。由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演變而來的海思半導體,是華為主要的晶片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