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膜工藝佔功比對PERC太陽電池效率影響的研究

2020-11-22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推動太陽能科技創新,打造太陽能陽光品牌

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汙染的日趨嚴重,光伏發電以其清潔無汙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特點成為國際公認的理想替代能源[1-2]。如今,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國內政策逐漸收緊,光伏行業內不斷洗牌重組,光伏企業的利潤已不再是依靠盲目地追求擴產而獲得,而是以不斷降低電池的生產成本,大力發展高效電池來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在光伏行業內取得先機。

工業化生產PERC太陽電池已經是光伏行業的發展趨勢。相較於傳統工藝生產的太陽電池,PERC太陽電池的效率提升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其工藝是在電池背面生長一層A12O3薄膜作為鈍化層,然後在A12O3薄膜表面覆蓋一層SiNx薄膜,通過雷射開槽的方式使金屬電極與矽形成歐姆接觸導出電流。從生產工藝來看,PERC太陽電池新增加的原子層沉積或化學氣相沉積A12O3、背面鍍膜、雷射開槽這3個工序對電池效率產生了較大影響。

本公司引入了新廠家的A型416管式PECVD機臺,已完成安裝並交由工藝工程師調試。但在正常生產過程中發現,A 型416 管式PECVD 機臺生產的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較原本B 型308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低0.07% 左右,嚴重影響了電池的性能。雖然A型416管式PECVD 機臺每爐生產電池的數量較B 型308 管式PECVD 機臺增加了108片,但爐內鍍膜的均勻性變差。生產的電池效率低是設備投產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以A型416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電池效率偏低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其與B型308管式PECVD 機臺的差異,調整了背膜工藝,從而提高了電池效率,改善了電池性能。

1 影響效率的因素分析

PERC 太陽電池是通過雷射開槽的方式使金屬電極與矽形成歐姆接觸導出電流。其背面第一層為A12O3薄膜,厚度約為2~30nm;第二層為SiNx薄膜,厚度約為100~150nm,起到保護A12O3 薄膜的作用。SiNx薄膜具有高反射率的特點,可以有效反射透射光;且SiNx薄膜中富含H 離子,能夠有效鈍化背面多晶矽中的懸掛鍵[3],這樣可有效減少背面的載流子複合,從而提高少子壽命,對Voc和Jsc的提升明顯。

從表1 可以發現,A型416管式PECVD 機臺與B型308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電池的效率存在明顯差異。A型416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電池外觀均勻性差,主要是在爐口區域的電池的外觀均勻性較差,電池的中間偏薄。對A型416管式PECVD機臺爐口區域外觀均勻性較差的電池進行效率驗證,發現其效率較正常電池低0.35%,且其正面的EL圖像有輕微發暗,如圖1所示。由此可以推斷,問題在於A型416管式PECVD機臺爐口區域的電池外觀均勻性較差。

A 型416管式PECVD機臺使用的是416石墨舟載片,相較於B型308管式PECVD使用的308石墨舟載片,其增加了長度和寬度,因此增加了工藝功率使鍍膜平均功率相同,平均沉積速率相同,但等離子體整體輝光放電均勻性變差,爐尾與電極接觸後,爐口區域輝光放電不穩定,局部沉積速率較低,導致電池鍍膜不均勻,而膜厚偏薄的區域不能有效反射透射光,背面鈍化效果降低,導致Voc和Jsc偏低,降低了PERC太陽電池的效率。

2 實驗設計和結果討論

為了提高A型416管式PECVD 機臺生產的電池效率,提出了2種實驗方案。實驗採用高佳太陽能公司的156.75 mm×156.75mm 多晶矽片作為襯底,電阻率為1~3Ω•cm,厚度為200±20μm。電池製備工藝依次為:去除RENA機械損傷層和酸制絨、POCl3磷源管式擴散形成p-n結、幹法刻蝕、背面ALD沉積A12O3鈍化膜、正面管式PECVD沉積SiNx 鈍化膜、背面管式PECVD沉積SiNx 鈍化膜、雷射開槽,以及絲網印刷燒結。

製造工藝主要的反應方程式為:

原B型308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太陽電池的膜厚均勻性為2.56%,效率為19.68%。

2.1 方案1

在A型416管式PECVD機臺原工藝壓力的基礎上提升壓力和降低壓力。一方面,壓力提升後,反應氣體濃度增加,生長薄膜的沉積速率較快,電池自身的均勻性較差,容易有幹涉條紋產生;另一方面,壓力降低後,生長薄膜的沉積速率較慢[4],需要增加澱積時間,以保持膜厚相對穩定。方案1製備的電池的膜厚均勻性和電池效率如圖2所示。

實驗結果表明,壓力在200~260Pa的範圍內時,生產的太陽電池背膜外觀均勻性無明顯改善,且效率未提升。

2.2 方案2

在A型416管式PECVD機臺原工藝基礎上提升佔功比和降低佔功比。

一方面,提升佔功比後,電池平均功率增加,SiNx薄膜沉積速率會增加,澱積時間需要相應減少,以保持膜厚相對穩定;另一方面,降低佔功比後,等離子輝光放電的均勻性會改善,SiNx 薄膜沉積速率會降低,使反應易於控制,製備的薄膜均勻,同時需要增加沉積時間,以保持膜厚相對穩定。方案2製備的電池的膜厚均勻性和電池效率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佔功比越小,膜厚均勻性越好,效率越高;當佔功比降低到4/55後,背膜外觀均勻性有明顯改善,效率恢復正常水平;但再繼續降低佔功比得到的外觀均勻性和效率的變化不大。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佔功比降低後需要增加沉積時間,以保持膜厚相對穩定,從而導致矽烷和氨氣的消耗量增加,使成本上升;在佔功比降低的前提下,通過增加瞬時的射頻電源功率使平均功率不變,縮短了沉積時間。調整佔功比後2種類型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電池的電性能如表2所示。

驗證結果表明,在原有工藝基礎上提升瞬時功率對等離子體輝光放電的均勻性無明顯影響,背膜外觀均勻性和效率正常,同時提升澱積速率,減少澱積時間,減少矽烷、氨氣消耗,節省成本。

3 結論

經研究發現,造成A型416管式PECVD 機臺較B型308管式PECVD機臺生產的電池效率明顯偏低的原因是其背膜工藝與416石墨舟型號工藝不匹配,因此其爐口區域生產出的電池外觀均勻性較差,電池中間膜厚較薄,不能有效反射透射光,背面鈍化效果降低,且Voc和Jsc偏低,導致電池效率偏低。在工藝的探索中,通過降低背膜工藝佔功比使等離子輝光放電穩定均勻,改善了電池外觀的均勻性並提升了效率,但同時又造成了沉積時間增加、成本增加的問題;後續通過增加射頻電源功率可有效降低澱積時間,使矽烷、氨氣耗量恢復正常,並保持電池外觀的均勻性和效率正常。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perc電池?perc太陽能電池原理|技術|生產流程|工藝流程詳解!
    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即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最早在1983年由澳大利亞科學家Martin Green提出,目前正在成為太陽電池新一代的常規技術。PERC近年來效率記錄不斷被刷新,將成為未來三年內最具性價比的技術。
  • 高效PERC單晶矽太陽電池局部背表面場的工藝研究
    但同時雷射開槽區域的面積又不能過小,若開槽區域的面積太小,在高溫燒結的過程中,鋁漿無法完全滲透雷射開槽區域,即無法將開槽區域填滿,會形成所謂的空洞,那麼空洞區域就無法形成良好的鋁矽接觸,會影響串聯電阻和填充因子,繼而影響電池的轉換效率。目前,行業內對PERC 單晶矽太陽電池背面雷射圖形的研究已有較多報導。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一、看好HIT電池路線的原因看好HIT技術路線是因為:更高的效率潛力(目前最高25.6%,疊加IBC的效率記錄是26.63%)更高的雙面率(理論雙面率可做到98%)更大的降成本潛力(工藝步驟少、矽片薄片化潛力大)更低的衰減(無P型組件常見的光致衰減現象)更優秀的溫度係數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一、看好HIT電池路線的原因看好HIT技術路線是因為:更高的效率潛力(目前最高25.6%,疊加IBC的效率記錄是26.63%)更高的雙面率(理論雙面率可做到98%)更大的降成本潛力(工藝步驟少、矽片薄片化潛力大)更低的衰減(無P型組件常見的光致衰減現象)更優秀的溫度係數
  • 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工藝研究
    戶用光伏網訊:【摘要】研究了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匹配的擴散工藝,通過調整不同的工藝參數,達到相同的高方阻,比較了不同方法獲得的高方阻的均勻性,得到了在105Ω/□左右的高方阻仍能保持較好均勻性的擴散工藝。通過調整雷射功率形成不同的重摻雜區方塊電阻,研究了不同的重摻雜區方塊電阻對電池主要電性能參數的影響,分析了變化原因。
  • 賀利氏光伏:金屬化是PERC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4%的關鍵
    賀利氏光伏:到2025年,全球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增長近一倍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能源生產總量中,太陽能發電量為584GW,佔比23%。此外,水電佔47%,風電佔25%,其他能源佔5%。不過,2019年全球新增的176GW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中,太陽能佔56%,風電佔34%。
  • 提升晶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看低壓擴散工藝!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隨著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低壓擴散工藝以其均勻性好,產量大,成本低的優勢,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對低壓擴散工藝進行優化研究可以提高擴散均勻性,從而提升晶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
  • ALD 在高效PERC電池的新發現
    在目前主流量產技術的PERC電池上,微導推出的全新單面鈍化鍍膜技術結合臭氧新工藝方案,可以將量產效率提高0.1%,背膜產能提升20%,單機產能提升近一倍,超過10000片/小時,進一步降低了氧化鋁工序的生產成本。面對高效PERC電池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逐漸激烈的競爭,最終組件產品的可靠性和產品質保期成為一個業界關注的一部分。
  • 管式PECVD流量對太陽能電池氮化矽膜影響的工藝研究
    索比光伏網訊:氮化矽膜作為晶體矽太陽能電池減反射鈍化膜是目前太陽能電池製備的主流,然而由於用PECVD來製備的氮化矽膜,是以SixNyHz方式來表達的,其中的x,y,z的數值直接影響了膜的光學性能和對晶體矽太陽電池表面和體內的鈍化作用,因為其數值對於膜的折射率、消光係數、緻密性都有直接的影響,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工藝氣體流量對膜性能的影響。
  • PERC、IBC、SHJ、TOPCon、HBC等高效光伏電池簡史
    其中,單晶矽的晶體結構完美,禁帶寬度僅為1.12eV,自然界中的原材料豐富,特別是N型單晶矽具有雜質少、純度高、少子壽命高、無晶界位錯缺陷以及電阻率容易控制等優勢,是實現高效率太陽電池的理想材料[1-2]。如何提高轉換效率是太陽電池研究的核心問題。1954年,美國Bell實驗室首次製備出效率為6%的單晶矽太陽電池[3]。此後,全世界的研究機構開始探索新的材料、技術與器件結構。
  • 金剛線切割+黑矽+PERC,高效多晶電池效率提升繞不過的三道坎兒!
    幹法黑矽與溼法黑矽的差別:幹法黑矽屬於單面製備,溼法為兩面製備;前者受設備參數影響較大,後者受矽片質量及工藝條件影響較大。黑矽技術可以將制絨後反射率做的很低,但是需要平衡載流子複合及鈍化才能能實現效率的有效提升。行業內常規電池效率疊加黑矽技術電池轉化效率可以達到18.9-19.0%,組件功率可以達到270W功率檔。
  • 2019太陽能電池中國最高效率出爐,漢能佔1/3
    ,漢能佔1/3;8種類型的電池刷新了2018年的效率紀錄,其中3項為漢能所創。 此次共發布了包括砷化鎵(GaAs)電池、銅銦鎵硒(CIGS)電池和高效矽異質結(HIT/SHJ)電池在內的5大類型,12種不同結構太陽電池的中國最高轉換效率,漢能佔1/3。
  • 光伏平價新動能:PERC雙面電池的正面效率突破24%
    1月16日,隆基雙面PERC電池(M2規格)經國家光伏質檢中心(CPVT)測試,其正面轉換效率達到了24.06%,這是商業化尺寸的PERC電池效率首次突破24%,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是隆基繼2017年4月以來,實現22.17%的單晶PERC雙面電池效率之後的第六次效率提升。
  • 7月光伏單晶perc率先報漲!市場面:光伏需求下半年積極看好
    據蓋錫諮詢一周光伏行情價格顯示, 本周電池片18.4-18.6%效率多晶電池片價格維持在0.47-0.6元/瓦,均價0.51元/瓦。18.6%以上效率多晶電池片主流價格在0.5-0.6元/瓦,均價0.52元/瓦。
  • 晶體矽太陽電池減反射膜的研究
    摘要:在太陽電池表面形成一層減反射薄膜是提高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比較可行且降低成本的方法。研究探索了PECVD生長氮化矽薄膜的基本物化性質以及在沉積過程中反應壓強、反應溫度、矽烷氨氣流量比和微波功率對薄膜性質的影響。通過大量實驗,分析了氮化矽薄膜的相對最佳沉積參數,並得出製作戰反射膜的優化工藝。
  • 寧波材料所等改善非摻雜異質結型晶矽太陽電池界面性能
    為了探索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上述巨量需求,光伏科學界與工業界近年來致力於低成本器件製造工藝、高轉換效率太陽電池技術的研發。矽基雜化異質結太陽電池主要由單晶矽吸收層和載流子選擇性功能層(如氧化鉬、PEDOT:PSS、碳納米管薄膜、石墨烯等)組成,通過異質界面能帶設計來實現光生載流子的分離。
  • 單晶PERC工藝優化有哪些容易忽視的細節?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摘要:以Al2O3/SixNy為鈍化層,製備了PERC單晶矽太陽電池,研究Al2O3鈍化層厚度對鈍化效果的影響,分析矽片少子壽命變化、燒結曲線對PERC電池電性能參數的影響。引言隨著能源日益緊張,環境保護越來越迫切,可再生綠色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多晶矽電池無網結網版印刷工藝匹配性研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摘要:通過實驗優化擴散方阻、選擇適當正銀漿料以最佳匹配無網結網版,達到提高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結果表明:適當提高擴散方阻、採用特定漿料結合無網結網版能夠提高副柵線的高寬比,減少受光面積,進一步提高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太陽能是清潔能源,是人類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
  • 印刷氧化鋁技術在黑矽PERC多晶太陽電池中的應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背拋光工藝,其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在800~1050 nm的光學波長範圍內,其反射率較常規刻蝕製備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左右;採用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WT-2000 測得其少子壽命達到33 μs;開路電壓提升了15.2 mV,短路電流提高了0.372 A,效率達到20.06%
  • 效率超過25%的高效電池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其中,單晶矽的晶體結構完美,禁帶寬度僅為1.12eV,自然界中的原材料豐富,特別是N型單晶矽具有雜質少、純度高、少子壽命高、無晶界位錯缺陷以及電阻率容易控制等優勢,是實現高效率太陽電池的理想材料。如何提高轉換效率是太陽電池研究的核心問題。1954年,美國Bell實驗室首次製備出效率為6%的單晶矽太陽電池。此後,全世界的研究機構開始探索新的材料、技術與器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