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發量子圍棋,人工智慧或遇終極考驗

2020-08-19 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金賢敏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更加複雜的圍棋版本,研究人員利用光子糾纏模擬處於量子疊加狀態的棋子,開發出了量子力學版本的圍棋。通過量子力學中的固有隨機性,以增加圍棋遊戲不確定性。



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 arXiv 預印本平臺。


人機對戰之圍棋場


1997 年, IBM 的 「Deep Blue(深藍)」 計算機擊敗西洋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當時引發了人們對於 「未來人工智慧或許可能超越人類大腦」 的無窮遐想,也為人機對戰的發展樹立了一座裡程碑。



相比象棋,圍棋這一古老的博弈遊戲擁有著更加複雜多變的棋局,計算難度之大可比天文數字,堪稱世界上最複雜的棋類遊戲。想要機器在棋盤上戰勝人類,也成為多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大挑戰。



2016 年,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的深度學習算法 AlphaGo 擊敗世界頂尖圍棋選手李世石,當時一些媒體甚至用 「人類最後的智力驕傲即將崩塌」 來渲染此事。



2017 年,DeepMind 公司發布的新人工智慧算法 AlphaZero,僅利用強化學習算法,通過 3 天的自我學習訓練,擊敗了曾經擊敗人類的AlphaGo,成為了世界頂尖的圍棋手。


考慮到圍棋中可能出現的棋盤位置數量遠高於此,想要讓機器擊敗圍棋大師,或在撲克牌和麻將遊戲中擊敗人類,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程序的開發者們一直在尋求更大的挑戰。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金賢敏教授表示, 「長期以來,棋盤遊戲一直是人工智慧的良好測試床,因為這些遊戲提供了具有特定和簡單規則的封閉世界」。


2016 年,物理學家 Andre Ranchin 提出了 一種 「量子圍棋」,和當時開發的量子力學西洋棋一樣,都是出於對量子力學的科普和教學目的。如今,金賢敏教授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來的量子圍棋,其目的更多是出於挑戰人工智慧對弈程序的算力極限。


神奇的量子圍棋


圍棋起源於中國,在古代稱之為 「弈」,是一種類似於跳棋但又高於跳棋的棋盤遊戲,棋手使用格狀棋盤和黑白石子進行對弈。棋盤上縱橫各 19 條線段將棋盤分成 361 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圍棋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但對於機器學習算法來說,圍棋實際上並非最難處理的遊戲,它不僅取決於遊戲的複雜性,而且與遊戲的特性和策略高度相關。
量子圍棋可以在普通的棋盤上玩,但也需要一臺計算機來記錄棋局的狀態,並需要設備來生成一對量子糾纏的光子。



在經典的圍棋遊戲中,每位棋手每走一步放一顆棋子,而量子圍棋則是讓對弈雙方放下成對的 「糾纏」 棋子,兩顆棋子都留在棋盤上,直到它們接觸到相鄰頂點的一顆棋子,這時通過一次 「測量」 將糾纏光子對疊加起來,最終也就只落下一顆棋子。



這種糾纏光子帶來的隨機性使得圍棋遊戲變得更加複雜,對弈雙方的決策難度要求更高。棋手可以調整自己的量子棋子出現在一個位置的概率,也使得其中一個棋手可以比對手擁有更多關於棋子可能最終出現在哪裡的信息。



這種更加複雜的量子圍棋,無疑也給人工智慧圍棋手帶來了新的挑戰。


量子圍棋機的草圖


a)量子石盒子的實驗裝置。可以將生成的光子對調整為最大糾纏態、非最大糾纏態和乘積態,以充當不同的量子石。


b)塌方測量模塊。當光子進入該模塊時,將通過偏振分束器(PBS)對其進行測量,然後量子態崩潰至路徑 1 和 3(或路徑 2 和 4),四個單光子探測器將光子信號轉換為電子信號。


c)時間記錄模塊。塌方測量模塊的四個輸出通道將被引導到該模塊中,可以通過適當的重合時間窗口來獲取每對糾纏光子的崩潰結果信息,並將其作為有效存儲狀態記錄在時間序列數據中。這裡將通道 1 和 3 中的信號重合編碼為 1,將通道 2 和 4 中的信號重合編碼為 0。


d)從時間序列數據中使用量子石玩量子圍棋的草圖。兩個機械臂代表兩個一起執行量子圍棋遊戲的棋手代理,他們從量子石盒子中交替選擇量子石,並將每塊石頭放在虛擬板的兩個交叉點上。當量子石被放在有鄰居的相交處時,遊戲會從時間序列數據中獲得崩潰結果,並在崩潰測量模塊中使用回溯的測量結果。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 Mike Cook 表示:「量子圍棋增加了圍棋規則的複雜性,因為它擴展了玩家在對戰回合中棋盤可能的變化方式,增加了棋手在對弈過程中的精神負擔,也增加了預測棋局下一步的計算能力。」


隨機性和不完全性


在前文提到的量子圍棋機中,研究人員通過不斷產生糾纏光子並存儲測量結果,在一小時內產生了大約 1 億個坍塌概率,這些數據足以支持在一個 10,000 * 10,000 的棋盤上進行一億步棋的遊戲。通過分析時間序列的 1 和 0 狀態分布,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數據是隨機的。



金賢敏教授表示,由於量子力學的固有性質,他們所設計的這種量子圍棋產生的隨機性與一些經典物理過程所存在的隨機性相比,要更清晰得多。



由於在量子圍棋中,當任何一顆棋子處於糾纏狀態時,棋手在測量前都無法判斷糾纏光子對中的哪顆會最終落在棋盤上,因此也就不清楚能否成功包圍對手。



研究人員表示,測量過程可以通過工程量子糾纏進行調整,如果每對糾纏光子代表的棋子最大程度地糾纏在一起,測量結果完全會是隨機的。由於在傳統的圍棋遊戲中,落子概率只有下棋的人知道,但引入光子糾纏的量子圍棋的出現,使得圍棋遊戲失去了一些隨機性,但同時卻增加了信息不完整的元素。


AI的終極挑戰?


金賢敏說:「隨著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超越人類,量子系統可能是人類意識和直覺擊敗人工智慧巨大計算能力的唯一空間。」 目前,金教授的研究團隊還尚未訓練人工智慧下量子圍棋,所以無法斷定在這樣的棋局中,人工智慧是否能擊敗人類選手。



Cook 表示,更難的棋局可能不是未來的方向。他說:「人工智慧研究不僅僅是要找到最複雜、最糾結的問題,還需要找到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並弄清楚為什麼人工智慧在這些問題上表現得如此糟糕。量子圍棋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戲,但我不認為通過擊敗量子圍棋,我們會學到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知識。」



研究人員指出,量子圍棋的複雜性和難度之間的確切關係「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它的魅力在於能夠覆蓋更多的難關。



他們宣稱,通過增加虛擬圍棋棋盤的大小以及調整圍棋的糾纏度,即使那些隱藏了最多信息的遊戲,比如麻將,也有可能達到同樣的難度。因此,量子圍棋可以為 「測試人工智慧的新算法提供一個通用且有前景的平臺」。


排版:趙辰霞
編審:王新凱參考資料:


https://physicsworld.com/a/quantum-go-machine-plays-ancient-board-game-using-entangled-photons/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50551-quantum-version-of-the-ancient-game-of-go-could-be-ultimate-ai-test/https://phys.org/news/2020-08-entangled-photons-quantum.htmlhttps://arxiv.org/abs/2007.12186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金賢敏團隊與合作者在光子晶片中實現量子與非邏輯門
    10月14日,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Integrated Quantum-Walk Structure and NAND Tree o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翁文康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通過耦合鏈產生高斯波包的量子滑梯結構,並利用該量子滑梯實現了量子與非邏輯門器件
  • 上海交大量子圍棋問世,英國皇家物理學會「點讚」論文一作女博士
    生於 89 年的上海女孩喬璐楓,通過自學量子力學,跨專業考入了上海交大學物理系,並加入了金賢敏教授的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8 月 1 日,英國皇家物理學會 Physics World 網站發表頭條文章,報導了這位準博士畢業生的研究成果。
  • 上海交大量子圍棋問世,英國皇家物理學會「點讚」論文一作女博士
    生於 89 年的上海女孩喬璐楓,通過自學量子力學,跨專業考入了上海交大學物理系,並加入了金賢敏教授的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這篇論文最終以《量子圍棋機》(Quantum Go Machine)為題發表在 arXiv 預印本平臺,喬璐楓是第一作者,她的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金賢敏,則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唐豪課題組實現大規模量子網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唐豪課題組在綜合性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以「TensorFlow Solver for Quantum PageRank in Large-Scale Network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團隊基於TensorFlow實現的目前最高效的大規模量子網頁排序及量子隨機行走求解器
  • 金賢敏團隊製備出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
    4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與南京大學夏可宇教授、陸延青教授合作,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Vector Vortex Beam Emitter Embedded i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矢量渦旋光輻射器晶片。
  • 學界 | 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發布全球首款專用光量子計算軟體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教授帶領的光子集成與量子信息實驗室發布了全球首款專用光量子計算軟體。
  • 金賢敏團隊在光子晶片上演示指數加速的量子快速到達算法
    5月27日,上海交大金賢敏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以「Quantum fast hitting on glued trees mapped o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最新成果,實驗演示了粘合二叉樹結構上的量子快速到達指數加速算法。Optica是美國光學學會(OSA)旗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9.2)。
  • 交大團隊攻克兩種光子晶片技術,創立國內首家光量子計算公司
    思量量子由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賢敏教授創立,是國內第一家研發光量子計算產品的企業。光量子計算是量子科技的一個前沿領域,在這一領域誕生了多家初創企業,其中,矽谷的 PsiQ 公司已完成 5.5 億美元融資。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上海交通大學實驗「戳穿」潘建偉量子通訊「騙術」,你怎麼看?
    近年來潘建偉教授及其帶領的量子通信團隊,正在讓量子通信這一技術成為現實,量子通信是一種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訊方式,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何來「騙局」一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元,不可分割。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圍棋大賽在福州收官
    央廣網福州12月3日消息(記者張子亞)12月3日,備受關注的「福建海峽銀行杯」2020世界人工智慧圍棋大賽在福州吳清源圍棋會館結束了決賽的爭奪,衛冕冠軍星陣圍棋在七番棋決賽中4比0完勝採薇圍棋,再次成功登頂。
  • 厲害了 騰訊PhoenixGo人工智慧圍棋世界冠軍
    剛剛,比賽結果出來了——來自騰訊微信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序PhoenixGo(鳳凰圍棋),過關斬將,奪得冠軍。PhoenixGo是騰訊微信翻譯團隊開發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序,旨在學習人工智慧前沿技術。項目由幾名工程師在開發機器翻譯引擎之餘,基於AlphaGo Zero論文實現,同時做了若干提高訓練效率的創新,並利用微信伺服器的閒時計算資源進行自我對弈,緩解了Zero版本對海量資源的苛刻需求。
  •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數學基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打開APP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數學基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發表於 2020-01-02 15:41:49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有新動向
  • 最大規模光量子晶片誕生,一枚「玻璃片」為量子計算提速
    一個量子計算過程完成,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枚「玻璃片」。在燈光下,從某個角度看去,這枚完全透明的「玻璃片」上隱約閃現幾道光譜。原來一平方毫米的「玻璃片」範圍內「雕刻」了幾千個光波導,所以就像光柵一樣呈現為彩色。    這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規模的光量子晶片。
  • 重溫阿爾法圍棋的輝煌歷史——人工智慧,當今的熱點
    阿爾法圍棋曾是網上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他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圍棋選手」,過去這麼長時間,今天想帶大家重溫阿爾法的輝煌。說起人工智慧的歷史,還要追溯到大約20年前。當時IBM的超級計算機「深藍」(Deep Blue)擊敗了西洋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
  • 上海交大光量子晶片實現二維空間的連續量子行走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實現了大規模三維結構集成光量子晶片,並演示了首個真正空間二維的連續時間隨機行走量子計算,其成果最近發表於期刊《科學·進展》上。該團隊使用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了節點數為 49×49 的二維光量子計算晶片,這對於推動量子模擬機的發展,解決特定棘手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主持開幕式,上海交通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震致歡迎詞。
  • 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25日,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湯曉鷗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代表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院士主持。
  • 上海交大團隊破解「量子通信」,作者有潘建偉學生
    今日,一篇在預印本arXiv上發表的文章顯示,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來在經過不斷的實驗與嘗試之後,發現了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攻破這個最強的加密之盾卻不需要什麼神兵利器,而是 因為,以上海交通大學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來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成功發現目前被廣泛應用在量子通信中的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鑰分發)方法並不完美,研究團隊通過將具有不同種子頻率的光子注入雷射腔( lasing
  • 202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魏紅江團隊招聘博士後公告
    博士畢業於法國裡昂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博士後,目前就職於上海交通大學-聯影醫學影像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為雙方共建,結合產學研,研發前沿磁共振成像技術,為加速推進民族醫學影像技術研發和醫療儀器設備的研發。魏紅江博士近五年內在Neuroimage,IEEE TMI,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