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或許是可怕的捕食者,但它們也有著明顯的弱點:大多數鯊魚都不能在淡水中生活。從金魚到虹鱒魚,約有40%的硬骨魚生活在淡水中,但僅有5%的軟骨魚(鯊魚、鰩形目)有這種適應能力。
鯊魚或許是可怕的捕食者,但它們也有著明顯的弱點:大多數鯊魚都不能在淡水中生活。從金魚到虹鱒魚,約有40%的硬骨魚生活在淡水中,但僅有5%的軟骨魚(鯊魚、鰩形目)有這種適應能力。
淡水會讓它們脫水,麻痺它們的感官,降低它們的繁殖能力。近日在線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的研究表示,而且淡水還會讓它們下沉。與大多數生長著有利氣囊的現代魚類不同,古老的軟骨魚只能依靠油性肝臟作為浮力器官。
就像測試一架新飛機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那樣,研究人員模擬了一頭公牛鯊(如圖)的遊泳機制,這種鯊魚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河流中。他們計算出,由於缺少浮力,這種鯊魚一旦離開海洋後要在水上漂浮,就必須多消耗50%的能量。該團隊計算出,淡水魚物種可能會因為把肝臟增肥至最大生理限度而付出代價,身體脂肪增加帶來的額外阻力可能會讓它們變成比在海裡時效率較低的獵手。
對澳大利亞西部菲茨羅伊河中的兩種淡水軟骨魚類的最新測試都支持這一結果。儘管肝臟脂肪更多,但河流中的5頭公牛鯊和17頭大齒鋸鰩(一種居住在水底的魚類)均沒有此前研究的27種海洋生物身手矯健。化石研究則表明,淡水鯊魚歷史上曾一度更普遍,但仍需要更多研究確定是浮力問題或是其他因素最終把它們驅趕到海洋中。(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