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
鐮刀有砍柴鐮、割禾鐮,砍柴鐮俗稱斫柴鐮,由鐵鐮頭(俗稱鐮腦)與木把組成。鐮頭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背部稍短厚,刃部稍長薄,左有斜尖,右有凸起的柄筒,套安長約一尺多的圓木把。主要用以砍柴。
割禾鐮外形相似但小於砍柴鐮,單薄輕便。主要用以收割豆類、穀物等秋田作物,故稱割禾鐮。割禾鐮也俗稱為刃鐮,鐮刀是刀的大家庭裡一種,鐮刀的身材雖然小巧,但是常用的一種割具,有鐵匠打的,有工廠成批生產的,都月亮彎的形狀,不經久耐用,因為鐮刀為齒口,磨不了,正常割一兩季稻穀刀齒鈍了就無法使用,但它卻是刀中的「漢子」。鐮刀,是用來採割的。例:割豬草,割麥秸,割水稻,割牛草等等。
小學時代學雷鋒,爭做無名英雄,偷偷把稻割完不要報酬,也無人知道,現在我手上還留下了英雄的傷疤。現在農村雖然不種田地,但鐮刀是每家必備品,它用途廣範,使用頻率很高,沒有特定操作流程。
鍘刀
鍘刀,是專業用具,鍘草在農村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農活;我初中畢業回鄉務農,生產隊為了把稻草撒在田裡腐爛作綠肥,稻草必須一刀一刀鍘斷,這樣容易腐爛,在爛泥田裡鍘草,可鍘幾下就力不從心,腰酸背痛,對鍘草的全過程,記憶猶新,所以想把這些事用拙筆記錄下來。
鍘草,必須具備鍘草的工具鍘刀。鍘刀主要有兩部分組成,有木製的刀床子,中間挖槽,長約1.2米左右,寬和高0.2米左右;凹進的兩邊處鑲若干個鐵牙子,以免刀刃吃木床的。鍘刀是用上好的鑄鐵鍛造的,刀片長度比刀床子長度稍短一些,寬度約0.2米左右,刀床子的一頭和刀的前段用鐵栓串在一起,形成一個活動的軸,刀的上端安裝一個木頭杷柄。
鍘草一般有兩人操作,一個人按鍘刀,按鍘刀者必須站著身弓著腰幹活,且年輕力強,勇於吃苦者擔任,必須掌握一手熟練的技巧,且被人們公認的種田好手才能勝任此項活計。餵草要蹲坐姿式,鍘草的兩個人必須配合默契,按鍘者一按一抬,餵草者必須腿手合一,抬腿入草,一招一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否則,就會啃幫,還會傷人……一般情況下,餵草者為長者,什麼時間磨刀,都由餵草者掌握。俗語說:寸草鍘三刀,田裡稻穀壓彎了腰。鍘草是項傳統農活中的一種。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與其它農活相比較累些。
钁(鋤頭)
钁分為條钁、蠻钁和鋤钁三種,其形狀大同小異,都是鐵钁頭安裝木把柄, 钁的鐵頭分為鋤腦、腰與刃三個部位。腦部弧彎成半圓,弧彎下有上弧下方的鉚孔,用以安裝木把;鉚孔下為钁腰,腰稍長;最下端為钁刃,刃部稍寬點。钁把長約三尺餘,安於钁鉚內,再加木楔打緊。條钁的钁頭身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二三分,把長約三尺餘。條钁使用較輕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蠻钁(條鋤),其形狀與用途同於條钁,只是體形稍大些,較粗笨,故稱蠻钁。蠻钁的使用量較大,強勞力使用得力順手。鋤钁,俗稱耪钁(板鋤),較條、蠻钁腰稍短,腰與刃較寬,钁的鉚孔下兩邊有弧肩,略像鋤,故稱鋤钁。主要用以除掉耕地邊沿的雜草與耪砍柴火。此外還有小钁,體形同於且小於條钁,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為大人單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鋤分為秋鋤與麥鋤兩種,秋鋤的部件有鋤板、鋤項與木把。鋤板略為邊長約五寸的方形鐵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寬;上邊的中部有凸出的小鋤褲,用以套裝鋤項,鉚褲下兩側為弧肩,板面的中上部向內稍鼓凸,便於溜去鋤動的虛土,刃部稍寬。鋤項為略似側倒「?」式的彎曲鐵條,前為下彎並稍內傾的小直榫,套裝於鋤板上部的小鋤褲內,加小鐵片打緊固定;項後有筒形鐵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
月亮鋤(俗稱)略小於其它的鋤,鋤板的中上部有上弧形,因農作物的行距不同,上面窄柄筒方便漏去浮土,不致覆蓋壓壞作物;鋤的板與鋤脖相連結,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用以鋤草。
對於農作物的間苗與鋤草,屬于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間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錯開位置,密度適中,便於通風。俗諺:「麥子個子低,株距要適密。」「玉米個子長,株距用尺量。」「豆子稀,豆間能臥雞」。俗話說「鋤下有三分水」,禾根圍土,有利於髮根壯苗。俗諺:「麥田無雜草,穗大顆粒飽。」「谷鋤三,穗尺三。「棉花鋤過三遍,花繭像個雞蛋」。
斧頭
斧頭分為老斧、小斧、钁斧與偏斧四種 。老斧:俗稱頹斧,構件有鐵斧頭和圓木把兩部分。斧頭全長約五寸,有斧腦、斧鉚與斧刃三個部位,斧腦為邊長各約一寸的正方形,中部有長方或圓形的斧鉚,下部為長約一寸多、稍弧彎的斧刃;斧把為長約1米的硬圓木,套裝於斧鉚內。老斧主要用以雙手握把劈大柴與砍伐樹木。
小斧的體形與老斧完全相同,只是稍小較輕便,主要用以單手握把劈小柴。钁斧的用途同於老斧,只是斧鉚相同於钁鉚,故稱钁斧。偏斧的形狀基本同於小斧,只是斧的左側為平面,單面磨刃,右重左輕,故稱偏斧。主要為木匠用具,農家也有使用。
戽櫃
去年在苗尖寨屋簷下看見了破舊的戽櫃,我用手機將其拍了下來,現今村子裡再也看不到這個"古董"了。這個東西是我們祖祖輩輩沿襲使用上千年的農具之一的戽櫃。戽櫃:也有人叫戽桶,是祖祖輩輩農民用它脫谷的工具。
據使料記載:「它長約176cm、寬約65cm、厚約3.5cm的柳木板做成的四方形、中間高約65cm,四角低約57cm,有底的敞口櫃,戽底長135cm,寬132㎝、戽口長約176㎝,寬約171cm。每塊木板的上端呈弧形(左右兩邊的正中有兩個間距20㎝、直徑4cm的孔,孔中穿根40cm長的粗繩索用於拖動)、四角略低,四角有八個把手方便任意方都可移動,四拐角用鐵釟釘釘得很牢固。為在田間裡拖動便利,戽櫃底正中鑲有並列相距約15cm,用結實木材做成的厚約7cm、高約8㎝、長約170㎝、呈弧形兩頭微翹的拖條,兩頭各超出櫃底25cm。這兩根拖條既是方便拖動又是戽櫃豎立的橕腳。」
戽櫃很是笨重,若要將其弄到田裡,多是要兩個人抬。我使用過它,總是兩個人將其抬到田裡。力氣大的一個人也能扛,戽櫃由於底部兩根超出的橕腳,豎在地上呈前傾狀,人背靠戽櫃內底,兩手叉開撐住戽柜上方兩個拐角,待戽櫃後端懸離地面時,人呈弓形前進,背的人多般只能看見腳前很窄的路面,扛戽櫃的人只要盯著前面人的兩隻腳一直往前走就行。到達目的地只須慢慢將後端放低,待兩根橕腳落地就能松肩了。兩人抬就輕鬆多了。
戽櫃弄到田裡仰放好就能開始打稻。打稻的人雙手從田裡捋起稻把站在戽櫃角上,將稻把豎起到右肩,再使勁往左邊戽幫板上一摔,"轟"地一聲,隨即左手急速將稻把提起,被摔打下來的穀粒集中到戽角上。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稻把上穀粒被脫淨,將草拋向一邊,再去捋另一匍稻把。在爛泥田裡打稻,戽櫃最易陷入泥裡,拖動非常吃力。
田裡打稻也有規矩,前方兩人先將戽櫃前面的稻把打掉,戽櫃後面兩個人負責將各自一邊的稻把打光。待前面和左右兩邊稻把打淨後,前兩人右手將超出戽櫃拐角的榫頭拎動一下,右手拉住拖動把手,後面一左一右兩個人,左手搭扶在戽櫃沿口上,右手拽住戽櫃後拐榫頭,兩腳呈馬步,前傾著身子,四人合力前拽後推,戽櫃呼地一哧溜,直抵稻匍邊、四人再又接著打稻。待各戽拐穀粒堆滿時,各自就選草將淨谷攏堆到中間,直到中間堆成小山狀就歇住,淨谷出戽裝進稻籮裡。將打淨穀子的稻草鎖成一個個站在田裡晾曬。待四擔籮裝滿後就可回家吃中飯了。莊稼人惜愛農具,臨走時還不忘將戽櫃豎起,上面搭幾個稻草防曬。但有些珍惜戽櫃的必須用老桐油劇上幾遍,防止腐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