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在鋤,秋獲在鐮,那些生活中正在消失的農耕器具

2020-12-06 魚兒遊品

鐮刀

鐮刀有砍柴鐮、割禾鐮,砍柴鐮俗稱斫柴鐮,由鐵鐮頭(俗稱鐮腦)與木把組成。鐮頭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背部稍短厚,刃部稍長薄,左有斜尖,右有凸起的柄筒,套安長約一尺多的圓木把。主要用以砍柴。

割禾鐮外形相似但小於砍柴鐮,單薄輕便。主要用以收割豆類、穀物等秋田作物,故稱割禾鐮。割禾鐮也俗稱為刃鐮,鐮刀是刀的大家庭裡一種,鐮刀的身材雖然小巧,但是常用的一種割具,有鐵匠打的,有工廠成批生產的,都月亮彎的形狀,不經久耐用,因為鐮刀為齒口,磨不了,正常割一兩季稻穀刀齒鈍了就無法使用,但它卻是刀中的「漢子」。鐮刀,是用來採割的。例:割豬草,割麥秸,割水稻,割牛草等等。

小學時代學雷鋒,爭做無名英雄,偷偷把稻割完不要報酬,也無人知道,現在我手上還留下了英雄的傷疤。現在農村雖然不種田地,但鐮刀是每家必備品,它用途廣範,使用頻率很高,沒有特定操作流程。

鍘刀

鍘刀,是專業用具,鍘草在農村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農活;我初中畢業回鄉務農,生產隊為了把稻草撒在田裡腐爛作綠肥,稻草必須一刀一刀鍘斷,這樣容易腐爛,在爛泥田裡鍘草,可鍘幾下就力不從心,腰酸背痛,對鍘草的全過程,記憶猶新,所以想把這些事用拙筆記錄下來。

鍘草,必須具備鍘草的工具鍘刀。鍘刀主要有兩部分組成,有木製的刀床子,中間挖槽,長約1.2米左右,寬和高0.2米左右;凹進的兩邊處鑲若干個鐵牙子,以免刀刃吃木床的。鍘刀是用上好的鑄鐵鍛造的,刀片長度比刀床子長度稍短一些,寬度約0.2米左右,刀床子的一頭和刀的前段用鐵栓串在一起,形成一個活動的軸,刀的上端安裝一個木頭杷柄。

鍘草一般有兩人操作,一個人按鍘刀,按鍘刀者必須站著身弓著腰幹活,且年輕力強,勇於吃苦者擔任,必須掌握一手熟練的技巧,且被人們公認的種田好手才能勝任此項活計。餵草要蹲坐姿式,鍘草的兩個人必須配合默契,按鍘者一按一抬,餵草者必須腿手合一,抬腿入草,一招一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否則,就會啃幫,還會傷人……一般情況下,餵草者為長者,什麼時間磨刀,都由餵草者掌握。俗語說:寸草鍘三刀,田裡稻穀壓彎了腰。鍘草是項傳統農活中的一種。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與其它農活相比較累些。

钁(鋤頭)

钁分為條钁、蠻钁和鋤钁三種,其形狀大同小異,都是鐵钁頭安裝木把柄, 钁的鐵頭分為鋤腦、腰與刃三個部位。腦部弧彎成半圓,弧彎下有上弧下方的鉚孔,用以安裝木把;鉚孔下為钁腰,腰稍長;最下端為钁刃,刃部稍寬點。钁把長約三尺餘,安於钁鉚內,再加木楔打緊。條钁的钁頭身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二三分,把長約三尺餘。條钁使用較輕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蠻钁(條鋤),其形狀與用途同於條钁,只是體形稍大些,較粗笨,故稱蠻钁。蠻钁的使用量較大,強勞力使用得力順手。鋤钁,俗稱耪钁(板鋤),較條、蠻钁腰稍短,腰與刃較寬,钁的鉚孔下兩邊有弧肩,略像鋤,故稱鋤钁。主要用以除掉耕地邊沿的雜草與耪砍柴火。此外還有小钁,體形同於且小於條钁,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為大人單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鋤分為秋鋤與麥鋤兩種,秋鋤的部件有鋤板、鋤項與木把。鋤板略為邊長約五寸的方形鐵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寬;上邊的中部有凸出的小鋤褲,用以套裝鋤項,鉚褲下兩側為弧肩,板面的中上部向內稍鼓凸,便於溜去鋤動的虛土,刃部稍寬。鋤項為略似側倒「?」式的彎曲鐵條,前為下彎並稍內傾的小直榫,套裝於鋤板上部的小鋤褲內,加小鐵片打緊固定;項後有筒形鐵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 

月亮鋤(俗稱)略小於其它的鋤,鋤板的中上部有上弧形,因農作物的行距不同,上面窄柄筒方便漏去浮土,不致覆蓋壓壞作物;鋤的板與鋤脖相連結,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用以鋤草。 

對於農作物的間苗與鋤草,屬于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間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錯開位置,密度適中,便於通風。俗諺:「麥子個子低,株距要適密。」「玉米個子長,株距用尺量。」「豆子稀,豆間能臥雞」。俗話說「鋤下有三分水」,禾根圍土,有利於髮根壯苗。俗諺:「麥田無雜草,穗大顆粒飽。」「谷鋤三,穗尺三。「棉花鋤過三遍,花繭像個雞蛋」。

斧頭

斧頭分為老斧、小斧、钁斧與偏斧四種 。老斧:俗稱頹斧,構件有鐵斧頭和圓木把兩部分。斧頭全長約五寸,有斧腦、斧鉚與斧刃三個部位,斧腦為邊長各約一寸的正方形,中部有長方或圓形的斧鉚,下部為長約一寸多、稍弧彎的斧刃;斧把為長約1米的硬圓木,套裝於斧鉚內。老斧主要用以雙手握把劈大柴與砍伐樹木。 

小斧的體形與老斧完全相同,只是稍小較輕便,主要用以單手握把劈小柴。钁斧的用途同於老斧,只是斧鉚相同於钁鉚,故稱钁斧。偏斧的形狀基本同於小斧,只是斧的左側為平面,單面磨刃,右重左輕,故稱偏斧。主要為木匠用具,農家也有使用。

戽櫃

去年在苗尖寨屋簷下看見了破舊的戽櫃,我用手機將其拍了下來,現今村子裡再也看不到這個"古董"了。這個東西是我們祖祖輩輩沿襲使用上千年的農具之一的戽櫃。戽櫃:也有人叫戽桶,是祖祖輩輩農民用它脫谷的工具。

據使料記載:「它長約176cm、寬約65cm、厚約3.5cm的柳木板做成的四方形、中間高約65cm,四角低約57cm,有底的敞口櫃,戽底長135cm,寬132㎝、戽口長約176㎝,寬約171cm。每塊木板的上端呈弧形(左右兩邊的正中有兩個間距20㎝、直徑4cm的孔,孔中穿根40cm長的粗繩索用於拖動)、四角略低,四角有八個把手方便任意方都可移動,四拐角用鐵釟釘釘得很牢固。為在田間裡拖動便利,戽櫃底正中鑲有並列相距約15cm,用結實木材做成的厚約7cm、高約8㎝、長約170㎝、呈弧形兩頭微翹的拖條,兩頭各超出櫃底25cm。這兩根拖條既是方便拖動又是戽櫃豎立的橕腳。」

戽櫃很是笨重,若要將其弄到田裡,多是要兩個人抬。我使用過它,總是兩個人將其抬到田裡。力氣大的一個人也能扛,戽櫃由於底部兩根超出的橕腳,豎在地上呈前傾狀,人背靠戽櫃內底,兩手叉開撐住戽柜上方兩個拐角,待戽櫃後端懸離地面時,人呈弓形前進,背的人多般只能看見腳前很窄的路面,扛戽櫃的人只要盯著前面人的兩隻腳一直往前走就行。到達目的地只須慢慢將後端放低,待兩根橕腳落地就能松肩了。兩人抬就輕鬆多了。

戽櫃弄到田裡仰放好就能開始打稻。打稻的人雙手從田裡捋起稻把站在戽櫃角上,將稻把豎起到右肩,再使勁往左邊戽幫板上一摔,"轟"地一聲,隨即左手急速將稻把提起,被摔打下來的穀粒集中到戽角上。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稻把上穀粒被脫淨,將草拋向一邊,再去捋另一匍稻把。在爛泥田裡打稻,戽櫃最易陷入泥裡,拖動非常吃力。

田裡打稻也有規矩,前方兩人先將戽櫃前面的稻把打掉,戽櫃後面兩個人負責將各自一邊的稻把打光。待前面和左右兩邊稻把打淨後,前兩人右手將超出戽櫃拐角的榫頭拎動一下,右手拉住拖動把手,後面一左一右兩個人,左手搭扶在戽櫃沿口上,右手拽住戽櫃後拐榫頭,兩腳呈馬步,前傾著身子,四人合力前拽後推,戽櫃呼地一哧溜,直抵稻匍邊、四人再又接著打稻。待各戽拐穀粒堆滿時,各自就選草將淨谷攏堆到中間,直到中間堆成小山狀就歇住,淨谷出戽裝進稻籮裡。將打淨穀子的稻草鎖成一個個站在田裡晾曬。待四擔籮裝滿後就可回家吃中飯了。莊稼人惜愛農具,臨走時還不忘將戽櫃豎起,上面搭幾個稻草防曬。但有些珍惜戽櫃的必須用老桐油劇上幾遍,防止腐爛損失。

相關焦點

  • 立夏插秧丨從春社日到立夏的農耕圖譜
    「我還是喜歡老式的搞法」,5月3日下午,攸縣某個山村,77歲的張德貴用古老的器具整治田埂。他先是用鋤頭將田埂的雜草削盡,再用耙頭挑起田泥蓋在田埂上,隨後將田泥刮平修整,以此使田地保養水分。這是湘東地區傳統的農耕項目之一。五一之後,湘東各地的田地已種下稻秧,有的剛剛播種。我們在田野上所見的勞動者,有人用鋤頭挖地,有人趕牛耕地,也有人駕著機械在田間忙活。
  • 甘肅瓜州:巧繪「三色」春耕圖
    來源:經濟日報人勤繪美景,春耕漸升溫。連日來,在甘肅河西走廊的瓜州縣鎖陽城鎮田間地頭,村民帶著口罩,扛著鋤頭,拿著農具,操作著農機,開始農耕勞作,修剪樹枝、整理田地、播種育苗,到處一派忙碌景象。「紅色服務」促春耕在瓜州縣鎖陽城鎮常樂村三組的一段水渠上,村民楊德明正在揮動著鐵鍬澆水。「我一共26畝地,春灌的10畝地計劃種玉米,給羊作飼料。」↑農機在田間耕作。馬晶晶攝「我們村從2月25日開始對3800畝耕地進行春灌,現在已澆灌完300多畝。」
  • 「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彰顯耕種之樂
    本報記者蘆曉春  清明過後,正是春耕好時節。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街道的100名社區居民來到小湯山特菜大觀園,參加「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通過親自動手,學育苗、學種菜,體驗了一把耕種之樂。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鬍子裡長滿故事,憨笑中埋著鄉音……」還記得嗎,老式織布機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孩子們是否還認得,那些陪伴中國人幾千年的碾、磨、碓、轆轤都長啥樣?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
  • 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正式啟動
    3月31日,隨著朝陽區八裡莊街道的100名社區居民來到特菜大觀園裡學育苗、學種菜,由北京市農業局蔬菜處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共同主辦,特菜大觀園承辦的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正式啟動。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了解到,本次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以「播種春天,扮靚都市」為主題,以滿足城市居民在家養花種菜,體驗田園生活,感受農耕樂趣的需求為目的,在特菜大觀園2600平米的園藝生活館裡,打造了集種子、種苗、基質、肥料、盆器、裝飾和工具等都市農耕所需資材展銷的一站式平臺。
  • 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李正林生活在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這裡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年6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哈尼梯田約有1300年開墾和耕作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世居民族構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是農耕文明奇觀,也是「活態」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元素衝擊,其整體保護、發展與傳承正面臨挑戰。
  • 關寨鎮下麻翁村:茄子基地防疫春耕同步行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蔬菜是供應戰「疫」的重要物資保障,在關寨鎮下麻翁村青槓林組蔬菜基地,防疫、春耕有序進行 該基地主要種植蔬菜種類為茄子,在現場,田間前來務工村民們各司其職,忙著澆水、查看茄子苗是否栽種到位、農膜覆蓋方式是否正確等,呈現出一派有序繁忙的農耕景象
  • 那些正在消失的村莊
    引子:當泛城鎮化越來越倉促的今天,那些承載著我們記憶的村莊正加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自從2017年拆遷之後,逢年過節回家我都會去老屋的村莊走一走,雖然已經被夷為平地,但我仍然要去看一看,未經修整的殘磚破瓦到處都是,滄桑而又悲壯,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數輩人的記憶,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它們功成名就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 正值春光好 不誤農耕事——全國多地積極做好春耕備播保生產工作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爭先出。各地農村都迎來了春耕復工的最忙時期。  與往年不同,戰「疫」環境下的春耕備耕也同樣是一場時不我待的硬仗。只有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備耕,才能贏得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主動權。
  • 廣東春耕衛星圖,看看有啥新變化?
    春分後,春耕工作推進得更加紅火。疫情發生,春耕工作受到了挑戰,在氣象衛星眼裡,廣東春耕在這2個月內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副站長胡民達介紹,上述圖像主要展示了廣東的植被情況,廣東春耕有個特點是:綠色變少。「因為農田開墾,原有的野草被除掉。」  胡民達說,湛江和茂名的綠色減少,說明當地農田2月已經開始翻地,春耕開始。但粵東和粵北等綠色在加深,耕種稍遲,這也展現了廣東農耕特色,從南向北逐漸耕種。
  • 京西王佐春耕忙:時隔40餘年 佃起村將恢復60畝稻田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驚蟄至,春耕忙。眼下正是春耕備耕關鍵時節,在京西王佐鎮佃起村內的種植園裡,忙碌的身影逐漸多了起來。田間耕作的村民,正在為春耕做著準備。隨著大型機械設備步入田間,播種、施肥、稻苗育種等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編者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這意味著「每天消失300個村莊」。「中國速度的城市化」正在引起人們的討論與反思。那麼,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為此,本報約請兩位學者展開深入討論。是為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本報聯合開設的「爭鋒」欄目第二十六期。
  • 日漫中的死神鐮刀:三段三月鐮霸道、執行鐮驚豔,骷髏鐮的能力最神奇
    這種武器雖然很普遍,但在日漫中卻非常常見,那麼你知道日漫中有哪些經典鐮刀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或許你能夠看到它們最神奇的一面。 血腥三月鐮 這部武器不僅是《火影忍者》最強神器,還是飛段獨有的武器
  • 春耕最佳拍檔 - 聊聊旋耕機與旋耕作業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不知不覺驚蟄一過,春耕悄然拉開序幕,而眼下正是春耕忙碌時。一年之計在於春,把春耕開好頭,期盼今年的農業生產順順利利。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春耕最佳拍檔-旋耕機,一起聊聊旋耕機與旋耕作業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 西沱早字當頭保春耕助力村民拎穩「糧袋子 」
    2月22日,筆者在重慶石柱縣西沱鎮南坪村倒水橋組看到,村民們有的在搬運化肥、有的在蓋膜育玉米苗,有的已在移栽玉米苗……一幅送農資、忙春耕的畫卷在長江之濱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為力保春耕備耕不放鬆,確保當地群眾的「糧袋子」拎得重、拎得穩,石柱縣西沱鎮黨委、政府通過早部署、早準備、早組織,及時研究應對措施,在統籌組織好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生產物資的同時,收集配送車輛信息,通過發放「一卡通」通行證,打通了農用物資運輸最後「一公裡」。
  • 《星際戰甲》雙短柄戰鐮怎麼獲得 雙短柄戰鐮獲取方法
    導 讀星際戰甲遊戲中,雙短柄戰鐮獲得方法是玩家使用藍圖製作,雙短柄戰鐮是短距離的近戰武器,主要造成切割傷害,近戰武器類型,武器種類是雙劍,玩家段位需達到2等才可以使用
  • 搶抓農時,自力更生,湖北138家寺院掀起春耕生產熱潮_鳳凰網
    湖北省佛教界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發揚農禪並重的佛教優良傳統,積極應對新形勢,一邊持續抓好疫情防控,一邊搶抓農時,自力更生,迅速掀起春耕生產熱潮。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法師們積極投入開荒耕作、除草澆水、播種採摘、搬柴運水等生產勞動,湖北省佛教協會會刊正信雜誌,紀錄了138家寺院農禪景象。以下圖文,由正信雜誌提供,並授權發布。
  • 《科學超電磁炮》作者鐮池和馬訪談 製作秘話
    本作的劇情由原作者鐮池和馬完全監修。美琴等人將從她們所居住的「學園都市」的都市傳說為開端來展開一系列的故事。另外,本作的系統也頗具特色,擁有「審判系統」等具有解密要素的部分。  角川Games預定於2011年11月23日發售的《科學超電磁炮》,本次為大家帶來的是特集第8回,這次是對負責本作劇情的鐮池先生的採訪,鐮池先生將和大家談談本作值得關注的一些焦點。
  • 暗黑3奪魂之鐮重置任務是什麼?重置按鈕使用說明
    在暗黑3奪魂之鐮遊戲中有個重置任務按鈕,還有部分玩家不知道是什麼,下面小編將暗黑3奪魂之鐮重置任務按鈕使用說明介紹給大家。   重置任務按鈕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方便那些再通一遍劇情的玩家並且給他們一些獎勵,社區經理 Grimiku 澄清了這個功能的作用機制。如果你有第一章到第四章任何任務的次要目標沒有完成,也不能進行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