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陳秋霖 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這幾天的朋友圈,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一面是援鄂醫生平安凱旋,被按下暫停鍵的武漢終於開始逐步「重啟」,各地復工復產逐漸放開;一面是境外尤其是歐洲、美國確診病例迅速上升,多國因疫情進入緊急狀態。
國內外一對比,很多人擔心:境外形勢如此嚴峻,國內疫情會不會二次暴發?走出疫情漩渦中心的中國,如何將目前的安全係數繼續維持下去?
目前風險點主要有兩個
境外輸入和復工復產
我們先來看看目前的風險點,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海外疫情形勢嚴峻,境外輸入風險增加,二是復工復產復學人員流動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存在無症狀感染者,進一步加大了全面放開交通限制後的風險。
先來說說復工復產復學方面。從2月初到現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復工復產已有1個半月多了。從媒體報導來看,剛開始時,因復工復產帶來的新增病例確實存在,但並不多,現在基本沒有了。這說明我們穩妥有序地推進復工復產的策略是對的,人員的流動也基本可控。
復學方面,目前多地發布復學政策,但也是分批次、有序進行,比如江西計劃初三、高三的學生先行復學。因此,只要做好防控,在醫療機構和社區、企業、學校能夠有效監測,復學帶來的二次暴發風險也相對較小。但是由於存在無症狀感染者,哨點監測的有效性就會被削弱,加大疫情風險,增加防控難度。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境外輸入病例方面,截至4月1日24時,境外輸入累計確診病例841例,4月1日當天新增境外確診病例35例。連續多日,國內新增確診病例均來自境外,除武漢外,國內本地新增病例,都和境外輸入病例關聯。
我們不得不面對,國外疫情暴發對我國防控產生的重大壓力。而且,境外輸入病例的防控更為複雜,屬地化管理難度更大。人員流動的環節多,路程長,一旦出現漏洞,就容易影響整個防控大局。
26日晚上,連續兩個重要政策公布,一是民航局發布《關於疫情防控期間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的通知》。根據《通知》,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外國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我國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同時,入境人員要求就地隔離,各地陸續出臺具體的措施。
二是外交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公告,自2020年3月28日0時起,暫停持有效中國籤證、居留許可的外國人入境。
隔離不是住賓館
而是在應對災難
為了保證國內安全,早就有建議應該封閉國境的呼聲。但這個舉措代價很大,一方面,目前數據顯示,入境人員90%以上都是中國籍,是我們的同胞,其中40%是留學生。
另一方面,從長遠看,疫情很難短期消停,保障國際商業供應鏈暢通非常重要。所以做出限制人員入境的政策,會是一個艱難的決策。
從決策過程看,我們是逐步收緊的趨勢:
一是從各地分散決策,到全國統一管理,所有入境人員都要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從部分人擴展到所有人,有利於第一時間發現可能的病例。
(圖片來源: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劉洋 攝)
二是由原來符合條件可以居家隔離調整為全部集中隔離。
三是從目的地隔離調整為「就地隔離」。這將有助於減少旅客入境後的風險,特別是不同城市之間中轉帶來的傳播風險,避免之前出現的入境人員檢測結果沒出,就繼續下一段旅程的情況出現。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嚴防「隱瞞」。從媒體報導來看,有個別人在境外已出現發燒,為了順利入境採用吃退燒藥的方法矇混過關。
這種行為本質上可以說是在「故意傷人」,應該嚴懲。境外輸入病例的防控工作,一方面工作要做細,需要更人性的隔離措施。另一方面要引導歸國人員理性對待,這不是度假住賓館,而是在應對災難。面對災難,我們很難像平常那樣非常周到地服務。
建議隔離點不宜設在居民密集的城區,而設在人員密度較低的郊區更合適,這樣可避免造成居民不適。
國內二次疫情暴發風險有多大?
疫情發展有規律,但是預測很難,或者說沒必要。因為風險的大小,直接跟防控措施是否做到位有關。防控不到位,如果有短板,按照「木桶理論」,短板的地方就會可能帶來大麻煩。
新冠疫情在國內暴發時,我們採取運動式的全民阻斷防控,硬生生把病毒「憋」住了。隨著國內疫情的控制,復工復產復學等需求需要逐漸釋放。目前的防控策略,除了嚴防境外輸入病例政策應收緊外,國內防控措施也應調整為加強精準的哨點監測為主的專業防控,結合社會防控、個人防控。
一是要加強專業防控。比如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機構等是發現病例的第一「哨口」,要進一步加強防控方案的培訓,並持續保持高度警惕。
二是落實社會防控。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國在公共衛生領域很好的創舉。但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關鍵在於落實,企業、社區和所有人需要積極做好這項工作,包括環境衛生等。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三是個人防護不能鬆懈。春暖花開,很多人忍不住開始「放飛自我」了。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餐等,依然是需要守住的個人防護陣線。而且一些個人防護措施應該成為常態。
【主創團隊】
編輯:王豔、葉正興
排版:周舟
運營:張廣有
統籌: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