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震學方法重新估測銀河系厚盤年齡

2020-08-28 天文在線

簡介:銀河系由薄盤和厚盤兩個盤狀結構組成,ASTRO-3D通過星震學方法(即地震在恆星內部產生聲波根據其所引起的震動頻率推斷年齡信息,無法探測恆星聲波,故而通過測量其亮度變化來收集信息)研究推測厚盤約有100億年的歷史。

圖源:nationalgeographic

像宇宙中其他許多的螺旋星系一樣,銀河系由兩種盤狀結構組成——薄盤和厚盤。厚盤包裹著薄盤,包含了銀河系中約20%的恆星。厚盤中恆星的元素組成中金屬豐度更大,物質也更鬆散,因此科學家認為它的年齡比薄盤更老。

然而,在一項研究中,由澳大利亞ARC三維全天空天體物理學人才中心(ASTRO-3D)的研究人員領導的38名科學家團隊,使用現已退役的克卜勒任務的數據來測算銀盤中的星震。由此,他們修正了原本對於銀河系厚盤年齡的估計,得出的結論大約是100億年。

這項研究描述了他們的發現,題為「K2-HERMES調查:厚盤的年齡和金屬豐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該研究小組由雪梨天文研究所和ARC全天空天體物理人才中心的桑賈比·沙瑪博士領導,成員來自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

銀河系藝術圖,顯示了厚盤和薄盤

圖源:NASA/JPL

加州理工學院/R.赫特/SSC

為了確定厚盤的年齡,沙瑪博士和他的團隊採用了一種名叫星震學的方法,測量由星震引起的恆星振動。在星震時,恆星的外殼會發生類似地震的突然搖晃。這一過程使研究人員可以進行「銀河考古」,回顧銀河系超過130億年前的形成過程。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副教授、這項研究的合作者丹尼斯·斯特洛解釋說,這使他們能夠確定恆星的內部結構:

震動在恆星內部產生聲波,使它們發出響聲或振動。其產生的頻率告訴我們這些恆星的內部屬性,包括它們的年齡。這有點像通過聽發岀的聲音來確定一把小提琴是不是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

圖源:esa

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學家無法探測到恆星產生的實際「聲音」,而是根據恆星亮度的變化來測量恆星內部的運動。天文學家之前已經注意到,克卜勒任務的觀測結果與銀河繫結構模型並不一致——該模型預測,厚盤中會有更多的低質量恆星。

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這種差異的來源是銀河模型的不準確,還是恆星選擇標準的問題。利用K2任務的新數據,沙瑪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問題來源於前者。基本上,之前的星系模型傾向於假設厚盤中充滿了低質量、低金屬豐度的恆星。

由星震而表面開裂的中子星藝術圖

圖源:達琳·麥可羅伊,NANL

然而,利用K2任務的數據進行了一次新的光譜分析後,沙瑪博士和他的團隊認為,現有模型中包含的恆星元素成分並不正確,導致了對恆星年齡的估算並不準確。考慮到這一點後,沙瑪博士和他的團隊就能夠使星震數據與調整後的銀河模型的預測相一致。沙瑪博士解釋說:

「這一發現解開了一個謎團……早期關於盤內恆星年齡分布的數據與為描述它而建立的模型並不一致,但是沒有人知道錯誤在哪裡——在數據裡還是在模型裡。現在我們很確定我們找到了。」

自2009年發射以來,克卜勒任務收集的數據表明,厚盤中的年輕恆星比模型預測的更多。雖然它本不是用來進行天文考古學,但它測量恆星亮度變化(表面上是由於行星凌日)的能力非常適合測量星震。

圖源:cbsnews

「恆星只是充滿氣體的球體,但它們的振動很小,所以我們必須觀察得非常仔細,」沙瑪說。「克卜勒所進行的精確亮度測量非常理想。這臺望遠鏡非常靈敏,即使是一隻跳蚤從汽車前燈上走過,它也能探測到燈光變暗的情況。」

這些發現表明,即使在2013年兩個反應輪失靈之後,克卜勒望遠鏡仍然能夠進行有價值的觀測,作為K2項目的一部分。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有力地證明了星震學的分析能力及估計恆星年齡的能力。在2018年11月望遠鏡停止運行之前,科學家們將繼續研究其所獲得的數據,預計會有更多的結果發布。

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將與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收集的新信息結合起來——TESS是克卜勒望遠鏡的精神繼承者,在克卜勒退役前7個月進入太空。這些信息將進一步提高盤內更多恆星年齡估計的精確度,並幫助天文學家更加了解銀河系形成和演化的過程。

圖源:wallpapercave

作者:Matt Williams

FY:Alkaid虞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星震學 | 研究天上的「地震」, 了解恆星的「內心」
    這種和地震學如出一轍的研究方法就被稱作「星震學」。天文學家還利用日震學確定了太陽的年齡,並發現其與最老的隕石年齡相當。而重力模式目前還處在預言之中,並無廣泛接受的觀測證據。原因是重力模式發生在太陽內部,很難在表面觀測到。星星上有「地震」,太陽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分辨恆星震動的模式和頻率,星震學要求人們長時間不間斷地監測某顆恆星的亮度。
  •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有史以來第一個在銀河系盤面外遊蕩的行星
    現在,在開始掃描天空以尋找外星世界的一年半之後,NASA的搜尋行星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確定了一個新的行星:系外行星繞著一顆恆星旋轉,恆星在銀河平面上方5870光年的軌道上運行。不僅如此。
  • 從「星震」看銀河系前世:已誕生100億年,與宇宙年齡相當
    星震學是通過測量恆星外部的亮度變化來分析恆星內部的,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具有高靈敏性,對亮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在天文學中,關於銀河系星盤中的恆星分布年齡數據一直與模型不符,但是天文學家並不清楚是哪裡出現了差錯。在得到由克卜勒望遠鏡(現已退休)提供的恆星地震觀測數據後,研究人員開始對這份觀測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
  • 銀河系的年齡有多大?
    銀河系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中,太陽系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但我們知道,在太陽系形成之前,銀河系就已經存在了,因為銀河系中有很多恆星的壽命超過了46億年。那麼,銀河系的年齡有多大呢?了解銀河系年齡的一個基本方法是觀察球狀星團,它們是密集的恆星群,主要分布在我們星系周圍的光暈中。由於球狀星團內的恆星基本在同一時間形成,因此,可以通過觀察球狀星團內紅矮星的比例,或者白矮星的溫度來確定它們的年齡。
  • 銀河系中心藏著一個128億年的古老星團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銀河系中一個球狀星團的光,最終確定了它的年齡。研究結果表明,這個被稱為HP 1的星團大約已有128億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星團之一。據介紹,HP 1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隆起區域,很早之前就已被發現,但關於其年齡,至今才獲得可靠的答案。對HP 1年齡的估測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銀河系暴力誕生的密碼!
    在研究了它們的運動和組成之後,天文學家確定這兩組恆星都同樣古老,但是更藍那組恆星被設定為一種「混沌運動」——這是銀河系在遙遠時間深處吞噬一個較小星系的證據。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Carme Gallart說:我們研究的新奇之處在於,已經能夠確定合併星系中的恆星確切年齡,並且通過知道這些年齡,就可以知道合併發生的時間。
  • [圖]銀河系何時吞噬蓋亞-恩克拉多斯?新研究追溯到116至132億年前
    就像是漢尼拔·萊克特 (Hannibal Lecter),銀河系(The Milky Way)也會通過吞噬較小的星系來實現進化。
  • 在32600光年之外,最新確定:銀河系最古老星團達136億歲!
    球狀星團相對罕見,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中只發現了200多個這樣的球狀星團。球狀星團NGC6652位於約32600光年之外,是一個古老(約117億歲)、中等金屬豐度的球狀星團,它相對接近銀河系中心,拉長的軌道,年齡和金屬豐度使它成為研究銀河系演化的一個有趣的對象。現在,天文臺(SAO)瑪格麗塔·沙琳娜和喀山聯邦大學(KFU)的弗拉迪斯拉夫·希曼斯基公布了NGC6652的新化學研究結果。
  • 球狀星團:集中了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分布在銀河系中心
    雖然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就可以形成星團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在銀河系內發現的星團,其擁有的恆星數量都十分驚人,有的星團甚至擁有多達幾十萬顆恆星。銀河系中心的球狀星團科學家根據星團中恆星之間的距離和結構關係,把星團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 宇宙年齡數據要更新?利用球狀星團,科學家得出了這個數字
    這項研究是巴塞隆納大學(ICCUB)宇宙科學研究所的博士前研究員David Valcin領導他來自西班牙、法國及美國的同事們進行的,他們利用了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得出了這個數字,並且已經將論文提交到《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雜誌》等待審核。球狀星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恆星集合,它們的特點也非常明顯。它們與疏散星團是相對的兩種星團,比後者的恆星密度更大。
  • 宇宙真實年齡重新計算!前後相差4000萬年
    近日,一項研究表明,現存最古老的光揭示了宇宙的真實年齡!這一束來自大爆炸的遠古光揭示了對宇宙年齡的精確新估計:137.7億年,前後4000萬年。一種方法是基於測量附近星系離銀河系的速度,這會產生一個H0。
  • 紅巨星年齡消失之謎
    在不斷的探索下,他們已經擁有了各種用來測定恆星年齡的可靠方法。但也有一些棘手的案例,比如在四年前,來自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和馬普天文研究所的兩個研究團隊就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紅巨星。在對這些紅巨星進行年齡測定後,他們得出了相差整整40億年的結果——為什麼這些紅巨星可以集年輕與年邁於一身?
  • 最新確定:銀河系最古老星團達136億歲,距離我們才32600光年
    球狀星團NGC6652位於約32600光年之外,是一個古老(約117億歲)、中等金屬豐度的球狀星團,它相對接近銀河系中心,拉長的軌道,年齡和金屬豐度使它成為研究銀河系演化的一個有趣的對象。現在,天文臺(SAO)瑪格麗塔·沙琳娜和喀山聯邦大學(KFU)的弗拉迪斯拉夫·希曼斯基公布了NGC6652的新化學研究結果。
  • 我科學家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逃離」銀河系
    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銀河系。高速星在銀河系中的數量非常稀少,但它們能夠幫助人類理解很多銀河系的重要問題,例如銀心黑洞周圍的環境以及銀河繫結構等。相較而言,超高速星和超高速逃逸星的速度更高,能夠擺脫銀河系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家園。超高速星誕生於銀心,通過銀心黑洞與恆星的相互作用產生。超高速逃逸星和逃跑星誕生於銀盤,通過恆星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快速暈星則是個「系外」來物,它們是銀河系與矮星系的潮汐作用產生的。
  • 我科學家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逃離」銀河系
    國家天文臺 孔嘯 繪製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以每秒幾十至上百公裡的速度運動,它們雖然比飛機每小時一千公裡或人造衛星每秒十公裡的速度快得多,但是在一類被稱作「高速星」的恆星面前卻黯然失色。高速星是「跑」得很快甚至能夠「逃離」銀河系的恆星,它們像人群中的飛人「博爾特」,是恆星中名副其實的「運動健將」。
  • 我國科學家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逃離」銀河系
    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以每秒幾十至上百公裡的速度運動,它們雖然比飛機每小時一千公裡或人造衛星每秒十公裡的速度快得多,但是在一類被稱作「高速星」的恆星面前卻黯然失色。高速星是「跑」得很快甚至能夠「逃離」銀河系的恆星,它們像人群中的飛人「博爾特」,是恆星中名副其實的「運動健將」。
  • 我研究人員捕獲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將「逃離」銀河系
    這類恆星被稱為高速星;其中有些高速星速度(最快甚至達到每秒1700公裡)高到能夠脫離銀河系的引力束縛,最終飛出銀河系。高速星在銀河系中的數量非常稀少,但它們能夠幫助人類理解很多銀河系的重要問題,例如銀心黑洞周圍的環境以及銀河繫結構等。早在1988年,美國學者希爾斯就預言了高速星的存在,歷經17年漫長等待,2005年發現第一顆高速星。此後15年間,共有550多顆高速星先後被報導。
  • 雲南天文臺慢脈動B型星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恆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並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發現591顆高速星 其中43顆將「逃離」銀河系
    ,國家天文臺李蔭碧、羅阿理、陸由俊和趙剛等人在郭守敬天文望遠鏡(LAMOST)和Gaia數據中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銀河系。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以每秒幾十至上百公裡的速度運動,但有一部分恆星卻以每秒超過400公裡的速度「奔跑」著,這類恆星被稱為高速星;其中有些高速星速度(最快甚至達到每秒1700公裡)高到能夠脫離銀河系的引力束縛,最終飛出銀河系。高速星在銀河系中的數量非常稀少,但它們能夠幫助人類理解很多銀河系的重要問題,例如銀心黑洞周圍的環境以及銀河繫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