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四十餘載 致力於我國鋰電研究

2020-11-20 新華社客戶端

在我國的電池材料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鋰離子電池,解決了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他曾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負責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發現70K超導跡象,研製出液氮溫區超導體並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泉

從事科研之初,陳立泉並未進行鋰電池的相關研究。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專攻晶體增長的研究工作。1976年底,陳立泉被中國科學院派到德國馬普協會固體所進修,接觸到可以做鋰電池的超離子導體材料,他認為這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新方向,馬上向中國科學院領導申請變更研究方向,由晶體生長轉向超離子導體研究,從此與鋰電池結下不解之緣。

1978年陳立泉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於物理所成立了我國該領域的第一個固體離子學實驗室,開啟了他研究鋰電池的漫漫長路。從晶體增長的研究轉到超離子導體的研究是十分不易的,除了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還面臨著缺乏設備、缺少經費等實際問題,可謂困難重重。雖然科研條件艱苦,但陳立泉並未退縮,他持之以恆,並且學習研究了四十多年。

為了更好地了解鋰離子電池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在這條生產線上,陳立泉當了一年多的「工人」,什麼髒活、累活他都幹。這一年多的經驗對他來說受益匪淺,他不僅更了解鋰離子電池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也讓他的電池研究更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

如今,已經80歲高齡的陳立泉依然活躍在科研前線,指導學生探索全固態鋰電池、鋰空氣電池、室溫鈉離子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前沿研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81人 - 南方網:title
    南方網訊  中國工程院今天在北京宣布,經過歷時一年的增選,於本水、王子才、幹勇等81名工程科技領域的傑出專家從733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工程管理學部首次增選了5位院士。至此,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616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由陳立泉院士團隊納米矽鋰電池問世,談中國新型動力電池研究近況
    隨著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快速成長,新能源電池的續航能力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近日傳來好消息,中國鋰電池第一人陳立泉院士團隊研發出了新型納米矽鋰電池問世,容量是傳統石墨鋰電池的5倍,而且實現了批量生產,產量可達2000噸。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寫出學術專著六部,參編教材三部,多年來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近百名,為我國給水排水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泛開展微界面水質過程和表面絡合計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論,高效水處理工藝技術,有機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盤點水處理行業十大給排水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寫出學術專著六部,參編教材三部,多年來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近百名,為我國給水排水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22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王耀南院士 男,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至1992年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核科學技術應用  新聞縱深  他們,都是我國工程科技大師  2017中國工程院增選「含金量」十足  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7名佼佼者脫穎而出,平均年齡約56歲。工程院表示,通過本次增選,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覆蓋和地區分布進一步改善。  細看67人新晉工程院院士名單和18人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中外「大牛」真不少。  這些名字:與大國重器、前沿突破連在一起  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大師的薈萃之地。
  •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空空飛彈專家樊會濤鄭大作主題講座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空空飛彈專家樊會濤教授受邀為師生們帶來「回顧航空百年,展望航空強國」的主題講座。鄭州大學和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有關負責人以及部分師生出席了線下活動。樊會濤,男,1962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空空飛彈專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樊會濤一直從事空空飛彈型號研製和預先研究工作。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5年引進了5名全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全職加盟南京大學
    徐院士長期致力於城市河流汙染綜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國城市河流汙染成因和主要問題,創新了系統、協同、耦合治理的技術體系。研發城市排水管網和河網耦合控汙技術,建立生態流量與環境容量協同調控方法,創新城市管網雨天溢流和農村汙水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為我國城市河流汙染治理做出突出貢獻。
  • 中國工程院新增58位院士 廣東高校有兩位教授入選
    周福霖  男,64歲,廣州大學合併成立前任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副院長,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隔震減震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橋梁與結構學會成員、國家消能減震學會常務理事。  他一直致力於地震工程,特別是隔震、消能和各種減震控制這一前沿領域的理論研究及試驗、工程應用的工作。
  • 中國航天科工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工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此次增選院士名單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魏毅寅,男,1962年9月生,工學博士,研究員。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付伯平稀土調研深遠究,工程大業不停休。百年耘墾結金穗,乘鶴長徵昊宇遊! 2020.09.23夜附: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我國工程院院士、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逝世
    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譽總經理、核工業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反應堆材料和燃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 2017院士名單最終官方完整版 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結果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我國的院士可以分為兩類: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學者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