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記者 黎史翔) 土地資源不足、「墓地荒」已是不少國家頭疼的問題。對此,樹葬、自然葬等生態葬法逐漸受到各國推崇。
法晚記者了解到,日本受土地資源不足影響,喪葬形式日趨多元化,與沒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人合葬、將遺骨安置到納骨堂、樹木葬、骨灰撒入大自然等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京都地區更是推出「櫻花葬」,讓死者長眠在日本人鍾愛的櫻花樹下。
為了推行自然葬,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就成立專門協會舉行宣傳活動,讓大眾接受這樣的生態葬法。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在澳大利亞出現。殯葬用地短缺已成為澳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今,在澳大利亞有不少無立碑、綠樹成蔭、鮮花滿園的墓園。墓園的精心管理,成為綠色殯葬理念推廣的重要動力之一。
瑞典一家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將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日本
回歸自然
墓園一塊墓地30萬 日民眾青睞「挖坑」樹葬
根據媒體報導,在東京都內的墓園買一塊墓地,一般需要約30萬元人民幣,即使在地方城市,也要約6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樹葬的價格就低廉多了。安放遺骨,大約在8000元-1萬人民幣左右。而安放骨灰,只要2500元-3100元左右。
「自然葬」包括為回歸自然而撒骨灰,以及為了保護環境而不在墓地構築人工建築物。日本人擁有與自然的一體感以及死後回歸自然的生死如一觀念,古代就有將遺體和骨灰歸於大海和山林的風俗。樹葬符合日本人回歸自然的生死觀,綠色環保,價格相對便宜,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在日本留學的田甜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日本樹葬的墓園裡,人們可以選擇一塊大約3.3平方米的區域,挖出直徑30釐米、深70釐米的坑,將故人的遺骨掩埋於樹下。每塊區域的地面上,還鑲嵌著墓碑,上面鐫刻亡者的姓名,便於憑弔者辨認。沒有後代的人也可以在生前申請去世後在「森之苑」安息,寵物也可以葬在這裡。
田甜告訴記者,籤訂了墓地使用合同的人每年都要來這裡,在1萬平方米的丘陵上種山櫻、青栲和日本三葉杜鵑,並時常來照料這些樹。樹葬既可滿足人們希望長眠於大自然的需求,同時也能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後代,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田甜說,京都町田市的民間陵園「町田泉淨苑」則以「櫻葬」著稱。墓地內種植有3棵標誌性的櫻花樹,周圍分布著350塊墓區。長眠在日本人鍾愛的櫻花樹下,落英繽紛,鳥語花香,未嘗不是一種美好的歸宿。
日協會每年演講宣傳 過半受訪者表示可接受
為推進這一環保的殯葬方式,早在1991年2月,「推進葬禮自由之會」成立,並在成立宣言中率先提出了「自然葬」這一說法。1991年10月,「推進葬禮自由之會」在神奈川縣相模灘海域舉行第一次自然葬。
2002年,「推進葬禮自由之會」獲得非營利活動法人資格。除了每年發行4期會刊《再生》外,該會還經常舉行演講、研討會和諮詢會等,宣傳綠色殯葬。可以說,「推進葬禮自由之會」在向社會普及綠色殯葬方面有所成效。
根據2014年日本消費者協會進行的調查,關於自然葬的想法,全國有48.3%的人表示「如果亡人希望,可以這麼做」,36.8%的人表示自己希望埋到普通墓地裡,20.9%的人認為如果沒有法律問題可以選擇自然葬,15.8%的人表示如果只撒一部分骨灰,可以撒到喜歡的地方。
澳大利亞
綠色殯葬
澳研究:墓葬產生溫室氣體比火葬多10%
由於近年來人口老齡化以及喪葬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墓地荒」現象。
據媒體報導,大部分澳大利亞人實行火葬或者土葬,其喪葬禮儀過程包括入殮、送葬、下葬、告別儀式、祭奠等。這一過程在棺材、儀式用品和墓地等方面的花費可達數萬澳元。
此外,據媒體報導,在澳大利亞正式批准京都議定書中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執行標準當天,位於南澳大利亞州阿德萊德的百年紀念公墓負責人埃利奧特表示,百年紀念公墓每年要舉辦超過900個土葬,3300起火葬。
他們已經對墓葬和火葬對含碳氣體排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儘管最初火葬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墓葬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墓葬最終產生的溫室氣體要比火葬多10%。
相比之下,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受環保人士推崇的綠色殯葬,以其更為經濟的花費和更為環保的意義正逐漸被澳大利亞人接受。
早前,澳大利亞曾針對民眾對自身未來殯葬事宜的考慮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澳大利亞很多民眾已能夠淡然看待死後的殯葬方式,更為環保的綠色殯葬已逐漸興起。
取消墓碑用GPS定位 「園丁」精心管理墓園
綠色殯葬也稱生態殯葬,通過借用自然界的內在循環以減少對外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有害化學藥劑的使用。
例如,很多國家已開始接受「樹葬」,即將逝者置於由可降解材料組成的裝置內,並放置樹苗種子,最後埋入土中待樹木自然生長。這樣的綠色殯葬,可以杜絕化學藥劑和衣服、棺木等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汙染。
此外,這種殯葬也可選擇取消傳統意義上的墓碑,人們在下葬地點放入一個全球定位系統(GPS)發射裝置。死者親屬每次來祭奠時,可用手持式衛星定位系統確定埋葬位置。
這一殯葬方式在南澳大利亞州已經獲得立法許可,並開始實際運營。讓逝者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存在下去,在將來也許會被更多人所接受。
在澳大利亞已有不少無立碑、綠樹成蔭、鮮花滿園的墓園。墓園的精心管理,成為綠色殯葬理念推廣的重要動力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人崇尚自然,善於營造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墓地設計和管理也充分體現「生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綠色理念。
澳大利亞的不少墓園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其中管理人員70%以上是綠化園藝管理專業人員。有的墓園與居民區相鄰,兩者相安無事。在用心經營的同時,研發新綠色殯葬方式,也有助於澳大利亞綠色殯葬的發展。
瑞典
採用科技
建立液態氮殯儀館 搖動遺體分解成顆粒
記者注意到,在提倡自然葬的同時,各國對殯葬也是越來越花心思而且融入現代科技。
在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已經獲準,將建立該國第一座豎葬公墓。顧名思義,豎葬就是將屍體直立埋葬,據說此舉可以節省空間並最大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且也能節省喪葬費用。
而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志願者。
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一位志願者在威-馬薩克建立的殯儀公司「電子逝友書」上寫道:「這種殯葬方式非常符合我一生熱愛自然的生活觀,在去世後能夠將自己回饋自然是最完美與和諧的選擇。」
此外,在新加坡,殯葬習俗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更加注重環保,選擇海葬的人近年來日益增多。如今新加坡人還在探索更人性化的殯葬方式。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韓瑞民設計了多種海葬方式:海葬系統可讓骨灰甕垂直下沉,固定至死者生前選擇的海葬點,也因此給生者帶來慰藉;此外,還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藍牙功能追蹤死者的海葬地點,便於生者憑弔。
文/記者 黎史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