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北極圈內的小鎮上揚斯克(Verkhoyansk)6月20日測得38度高溫。
●上揚斯克,北緯67.3度,北極圈之內。
該鎮是俄羅斯人口第三少的村鎮,建於1638年,沙皇俄國時代為犯人流放地。
●在最冷的時候,上揚斯克絕對低溫可以達到零下71度。
1724年,沙皇彼得大帝命令維塔斯.白令探索一條穿越北極,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
這條航路的探索非常艱難,無數探險家在此折戟,或喪命於北極冰原的嚴寒,或喪命白熊的利爪之下。
●在那個年代,北極大量漂浮著永遠不化的冰蓋。
這就是所謂的多年冰!只有在最熱的季節,在這些冰的縫隙中才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狹窄航道。
●白令最終完成了這個任務,但是他自己也死在了返回的路上。
現在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北極高溫已經創下了記錄。1984年測得的數據,多年冰至少有310萬平方公裡!但是2019年,這些冰已經縮減到11萬平方公裡。
這些病毒原本藏身在堅硬的凍土層之下,由於北極升溫,可能會被從土壤中釋放。
●因為凍土融化,北極圈已變綠。
地球整個生態圈或因此而重啟!物種大滅絕可能已經開始了!
開車的朋友是否發現,撞在汽車風擋玻璃上的昆蟲越來越少;夏天的蟬鳴聲也越來越推遲,即使盛夏季節,原本熱鬧的蟬鳴喧囂聲,也變得越來越稀稀落落。
因為,科學家發現30年的時間裡,昆蟲的數量已減少了40%!
●昆蟲是地球上的第一大動物物種,已經發現的就有上百萬種。
昆蟲不僅給植物授粉幫助植物繁殖,還控制有害植物的數量,同時還是更多高等動物的食物。
由於昆蟲數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某些鳥類數量的下降。
昆蟲沒有體溫調節系統,而且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沒有結合在一起,氧氣的擴散依靠深入身體內部的微氣管。
●天氣越熱,昆蟲理應發育的越好,數量越多。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昆蟲數量的急劇下降,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也許是受到病毒感染。
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意味著地球的生態正面臨著巨變的節點。
●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類生命體。
它們自身的結構相對簡單,沒有完整細胞所具有的各種細胞器。
病毒分為2大類:第1類,有RNA或者是DNA的核酸類病毒;第2類,純粹由蛋白質構成的朊病毒。
RNA或者是DNA構成的病毒又分成兩大類,有蛋白質外殼的病毒,和沒有蛋白質外殼的病毒。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體的基因組中被插入的病毒片段高達8%。
這種病毒對人類基因的修改,很可能從幾十億年前就開始了,那時候人類的祖先還是單細胞動物。
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35億年前,並且經歷了數次繁榮之後,又突然經歷了物種大滅絕。
明確地質年代記錄的物種大滅絕一共有5次。
第1次,4.4億年前,奧陶紀大滅絕, 85%物種消失。
第2次,3.6億年前,泥盆紀大滅絕, 78%海洋生物消失。
第3次,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90%物種消失。
第4次,2億年前, 三疊紀大滅絕,70%的物種滅絕。
第5次,1.37億年前, 白堊紀大滅絕, 恐龍被滅絕,哺乳動物崛起。
●每一次物種大滅絕,或由超級火山噴發引起,或有小行星撞擊引起。
但直接起作用的,都是因由此帶來的環境巨變,包括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以及大氣中含氧量的劇烈波動。
本世紀全球氣溫升高,雖然是由於人類工業活動增加,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引起的,但其影響範圍與力度,已經向引起物種大滅絕的自然環境災變靠攏。
全球升溫的後果,不僅僅是讓我們感到炎熱。由於空氣的熱動力效應加強,大氣運動加劇,水蒸發加劇,各種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出現。
●6月15號,合肥出現暴雨黑晝現象。
最近這幾天武漢長江水位暴漲5、6米,都是大氣對流現象增強,帶來的天氣效應。
這些因素,都有助於病毒在全球擴散。
本次新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大爆發,即使先進如美國的醫療體制,也慘遭重創。
可見,人類在病毒肆虐面前是多麼無助。
雖然人類已經能夠合成幹擾素、以及核酸類似物這樣的抗病毒新藥,但是只能干擾病毒複製。
人體能夠戰勝病毒,只是在藥物的幫助下自愈而已。在對付病毒這件事上,人類完全處於守勢。
●上揚斯克遭遇創記錄高溫,也許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開始的信號。
地球將面臨重啟,重啟後的地球人類還會不會存在,我們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