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紡車女工學英語當上翻譯真不易
「一個居民很有故事,只有小學文化,原本是個紡車女工,自學英語六年多,後來當上了翻譯、英語老師,現在還在翻譯小說……」「真的?是太原人?」4月10日,從朋友口中得知這一線索,記者就迫不及待地想結識她。當日下午,記者見到今年60歲的李燕雲。
退休後沒事幹翻譯小說吧
李燕雲面帶微笑款款走進房間時,不覺令人眼前一亮:扎著長發,身材勻稱,打扮精緻,文雅、隨和的她就是執著的勵志大姐?「要說我學英語,那故事可長了!」李燕雲邊說邊在記者面前坐下,隨手掏出一本495頁的英文小說《the clan of the cave bear》。緊接著她在電腦上打開了自己翻譯了3萬多字的譯文,「現在已經譯到了425頁」,說起翻譯英文小說,她認為看英文小說和翻譯英文小說是兩個層面的事兒,看英文小說只需了解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而翻譯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翻譯過程相當艱澀,翻生詞看了兩遍,然後逐句逐句地譯,譯好一大段,還要再順中文,直譯到自己滿意為止。
退休這十年,她在一家英語培訓學校當英語老師。談到為啥想起要翻譯英文小說,她說「這也是讓自己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將來譯完了,也算是我這輩子的又一個突破。」
李燕雲小學畢業後正逢「文革」,一直沒再上過學。18歲進入山西針織廠,做起了細紗上的紡車工。「一個人管500個紡錠,繞3個車道,一天幹下來,得走60裡地,非常非常辛苦!一會兒線斷了,要接線,這邊接不好,那邊又得換線了,幹了7年。」李燕雲似乎又回到了車間,回憶壓抑得她連吐長氣。
1977年,懷孕7個月的她終於能下紡車了,那時,她就暗下決心: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孩子,我也得想辦法!辦法是什麼?李燕雲當時也不知道:「沒人沒錢,什麼也沒有。」當孩子出生4個月後的一天,她偶爾聽到廣播裡的英語講座,正播放到26個字母的後13個。學英語的念頭閃電般地闖進了李燕雲的腦子。很快,她向鄰居一位小女孩借了一本英語書,開始對著廣播學。「那會兒,會說英語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別人都以為我頭腦發熱,鬧著玩。而我是下了決心,不學英語我就沒出路。」從那時起,一天半小時的空中課堂就成了李燕雲的老師,每天聽。
有一回,她抱著一歲大的孩子,習慣性地拿起課本靠在窗臺上看書,不料,睡醒的女兒扳倒了窗臺上的暖水瓶,滾燙的開水澆在了孩子背上,到了醫院,二度燒傷。看著幼小的孩子因自己的疏忽而受罪,她心疼得直掉淚:「全是我的錯!」然而到了晚上,她又捧起了英語書。
五一廣場英語角是由她和同學發起的
為了按時聽廣播學英語,她兩年沒上班,換來的是冷嘲熱諷:這麼大的人了,想成龍還是想變鳳?李燕雲說,當時她也看不見有什麼希望,但是小學畢業的她,想著只可能在英語上跟人拼一拼。
3年時間跟著廣播學完了初級英語,她又自學了一年中級英語,社會上有了輔導班後,她立刻報了名,班裡除了她,都是上過高中,有基礎的。「課文裡很多生詞,每次上課前,我都一個個查字典,背單詞,把課文譯出來。」李燕雲覺得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
培訓班上的同學靳麗萍還記得,那時上課,老師經常叫李燕雲站起來念課文,因為她準備充分,讀的課文又快又好,還節省時間。「下課後,我們一幫同學還一起練習口語對話,五一廣場的英語角就是由我們發起的。漸漸地,組成了一個英語圈,一直延續到現在。」當時在友誼商店工作的靳麗萍,因為接觸的老外多,信息也廣,後來,李燕雲去黃河小浪底工程當翻譯,就是她推薦的:「她去了,肯定能勝任!」
機會來了她成了翻譯
上世紀80年代,山西針織廠有不少從國外引進的設備,廠裡很發愁找翻譯。李燕雲所在部門負責人就推薦了她。廠長、工程師拿著一本英語書來考察了,「那是新概念英語,對我根本不是問題。」下午,李燕雲就去了總廠,沒有傳幫帶,只有兩大本技術資料、說明書。熟悉了大半年,1985年6年,英國肯伯公司專家來廠調試設備,她接到了第一次口語翻譯任務。「對方是英籍波蘭人,名字一大溜,我去機場接時,只聽懂名字叫『揚』,我就這樣稱呼了,對方也很理解。」組裝機器時,英國專家需要車間工人配合、需要工具,都得李燕雲來翻譯。工作中,李燕雲也碰到了很多專業器材不知該怎麼翻譯,就描述出來,英國人一聽也就明白了,告訴她準確翻譯是什麼。「大腦特別興奮,沒覺得緊張。」當年11月,英國賓得利公司銷售總經理來廠進行商務談判,她再次擔任翻譯。打那以後,太原燈泡廠、山西印染廠、平遙第二針織廠等十多個單位的涉外活動都相繼邀請她,她先後為英國、瑞士、荷蘭、義大利等外國專家擔任過翻譯。與此同時,她自考了大專,還加入了山西省外事翻譯學會。
李燕雲拿出當時的工作照給記者看,她帶著外賓遊卦山、逛晉祠。「1985年,咱們這兒還沒有彩照,外賓都是拿回去衝洗好寄來的。」
隨後,她相繼為泰華國際貿易總公司駐華辦事處、河南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引黃工程、陽城國際發電責任有限公司等擔任過翻譯。
而在生活中,低調的李燕雲很少跟人談起這些,只有親近的朋友、同學知道她是翻譯,先後找她幫過忙。「朋友要去德國看孩子,需要一個中英文的證明材料,我幫著翻譯過。還有一位同學要往加拿大投資移民,他跟銀行、移民局的來往信件、資料,前前後後讓我在幫忙。」包括記者這次採訪,李燕雲一直在強調:「我是啥說啥,你們也不要誇大啊。」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