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瘟疫|七】全球瘟疫中最有影響力的信息源的歷史比較研究

2021-01-20 網易

  編者按

  2020年伊始,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仍在世界範圍內不斷蔓延,抗擊新冠病毒這個「看不見的敵人」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戰役。回溯歷史,從14世紀的黑死病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人類與疾病和瘟疫鬥爭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新聞業與大眾傳播的逐漸發展不僅推動了抗疫的進程,也為我們今天理解瘟疫與人類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檔案。

  新聞學院「外國新聞傳播史」課程聚焦於新聞傳播和全球瘟疫的關係,由選課同學組成9個小組,從新聞史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新聞與瘟疫的多元關係。「清華全球傳播」公眾號將於近期分別推出各小組報告的精華版。

  瘟疫中最有影響力的信息源的歷史比較研究

  外國新聞傳播史 | 第六組

  組長:沈青顏

  組員:謝瑾凌、張予安、張韓結、傅聖哲、

  楊璐、張敏、楊瑾、樸祗秀、賀一、王子軒

  瘟疫是什麼

  瘟疫是什麼?

  也許你會說,瘟疫是由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也許你會說,它是自古以來人類的頭號殺手,我們的宿敵。但在中世紀,黑死病是人們心中上帝對世人的罪孽降臨的懲罰;在20世紀初,大流感是大眾眼裡微不足道,只是由飢餓和疲憊導致的疾病;在2014年,社交媒體上的網民們就政府是否製造了伊波拉病毒恐慌而爭執不休。

  毫無疑問,醫學水平,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文化素養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每個人對「瘟疫」的認識;但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大眾會對瘟疫產生怎樣的看法,與人們能夠獲取信息的來源息息相關。

  接下來我們將會通過對14世紀歐洲黑死病,1918年-1919年大流感,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這三個代表性案例的分析,進一步探討什麼是各次疫情中最有影響力的信息來源,它們何以擁有如此的影響力,以及它們怎樣影響了大眾對於瘟疫的觀念和應對的歷史演進。

  14世紀:黑死病

  宗教信仰的時代

  在中世紀的歐洲各國,基督教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羅馬教皇領導的天主教會作為權力中心,組織遍布歐洲各地。基督教不僅提供醫院和學校,壟斷了人們的文化教育,甚至擁有超越王權的世俗權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宗教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洗禮(除非他們是猶太人),每個人都會參加周日的彌撒,教會儼然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中心,羅馬教廷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教會主要通過傳教士將教皇和上帝的旨意傳遞給廣大的信徒們,而周日彌撒則是教皇直接進行信息傳輸的重要活動。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解釋都以教會神學為標準,他們相信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是由於上帝的恩賜,時代的罪惡都是由於他們的罪惡,無知在社會中普遍存在。

  1347年黑死病在歐洲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在全球範圍內導致超過7500萬人死亡,使歐洲人口銳減1/3-1/2。如今我們知道它的傳染源是鼠類和其他嚙齒類動物身上所攜帶的鼠疫桿菌,但中世紀的醫學技術尚不發達,人們無法對黑死病的來源及病因作出科學的解釋。

  

  《死神的勝利》壁畫,描繪了瘟疫爆發後死神肆虐的景象

  宗教的拯救

  受經院哲學(一種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它的研究只允許在基督教教義的範圍內自由思維,為信仰找合理的根據。)的影響,基於教義的「天譴說」成為了教廷對病因最好的解釋。這種從屬於「原罪—贖罪—審判」信仰體系的認識將黑死病看作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臨的懲罰,而這種罪孽主要是社會道德上的敗壞。《坎特伯雷副主教致倫敦主教的信》中說:「上帝經常讓瘟疫,悲慘的饑荒,衝突,戰爭和其他形式的災難降臨,藉此來恐嚇和折磨人們,讓人們驅趕走自己的罪惡。」

  因此,在黑死病肆虐期間,向上帝懺悔的宗教儀式就變得格外重要起來。教會在瘟疫期間制定了驅逐黑死病的詳細計劃和行動方案,教皇親自為驅逐黑死病而設計了彌撒,並通過紅衣大主教向英國全境推行。在約克鎮,大主教蘇支規定每周的周三和周五都要舉行虔誠的遊行和祈禱,並且為了減輕瘟疫,每天作彌撒時都要朗誦特別的經文。方案還規定要組織僧侶和民眾低頭、赤腳、禁食,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來懺悔他們的罪孽,讓他們在走動時儘量多念主禱文和萬福瑪利亞。

  

  Josse Lieferinxe畫作,畫面中聖塞巴斯汀為瘟疫受害者向上帝說情

  Care,not cure

  教會對「天譴說」這種解釋的迅速傳達和有關措施的周密布置證明了它面對瘟疫的積極態度。不可否認,教會的這些措施起到了重要的安慰人心和穩定秩序的作用。由於黑死病引起了人口的大量死亡,「1348年,總計1800人的小村子日夫裡死亡750人」,恐慌充斥於每個民眾的內心和社會的每個角落,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懺悔和祈禱雖然在實際上無法抵禦疾病,但對人們普遍的恐慌心理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但是,教會基於「天譴說」的應對措施對於控制瘟疫來說不僅毫無成效,並且部分如人群的集中遊行等類似活動反而使瘟疫更加肆虐。因為與患病者的高頻率接觸,大量教職人員因感染疫病而死亡。由於人員損失太大,瘟疫後期甚至有的文盲也加入了神職人員的行列。

  總而言之,在宗教支配思想的中世紀,基督教會成為了人們對瘟疫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教會的積極傳播使「天譴說」迅速成為社會的主流認知和疫病防治依據。由於對瘟疫流行原因的誤解,教會對黑死病的解釋和防治沒有起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為了體現基督的愛,當時教會醫療的目的也並非治癒(cure),而是照護(care)。

  1918-1919年大流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投降而告終,戰爭造成了1000多萬人死亡,然而不久之後,「1918-1919年大流感」的到來卻使得戰爭的死亡幽靈相形見絀。這場大流感是中世紀以來致死率最高的瘟疫,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醫學大屠殺」,它帶走了數量超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總和的生命。從1918年春開始肆虐,經歷三次高峰, 到1919年5月基本結束,大流感在全世界的感染者可能有10億,而當時全世界僅有18億人口。

  戰爭中的各國

  與歷史書上一致,對於當時的各國政府來說,戰爭是濃墨重彩的主角,大流感不過只是一則小小腳註。

  1918年3月,一戰已經靠近生死關頭,俄國被迫與德國籤訂條約退出一戰,大批德軍轉戰西線,形成對英法的軍力優勢。法國總理克裡孟梭甚至公然請美國記者發動美國社會「惡戰即將發生,請美軍急速來援」。但美國士兵帶來的不僅是槍炮,還有更致命的流感。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中寫道:「他們(美國士兵)可能是在1918年2月28日到3月2日之間抵達歐洲戰場的, 而部隊醫院首次開始接納患流感士兵的日期是3月4日。這個時間段恰好同流感的潛伏期相吻合。」目前認為,美國堪薩斯州哈薩克爾縣徵召入伍的人將病毒帶進了該州一個大型軍事基地,隨著美國源源不斷地從這裡向其他美軍基地及歐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這樣不斷擴散,在三個月內席捲了全球。

  

  1918年8月8日,梅德營寄出了William Earl Wright的信,此後,馬裡蘭州的第一批流感病例於1918年9月17日出現在米德營地。

  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社會步入電氣時代,無線電的發展和應用催生了廣播這一新媒介,它與各類報刊、通訊社一起形成了相對多元的媒介傳播體系。但正如加利福利亞參議院詹森所說:「戰爭一降臨,遭難的首先是真理。」嚴格的戰時新聞審查制度限制了這些傳播手段能夠發揮的作用:報刊、通訊社都被政府嚴格管控,無線電廣播更被認為是戰爭武器而遭到民眾抵制。這場大流感在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席捲全球,其不幸之處不僅在於讓本就因為戰爭而元氣大傷的參戰國雪上加霜,更在於戰爭中政府對於信息的極端控制,這為疫情的肆意泛濫埋下了伏筆。

  政府的信息控制與發布

  法國將衛生信息視為戰時最敏感的內容之一,大流感被法國軍方以「疾病11」的代碼取代,新聞媒體不得隨意報導。德國也視「隱瞞疫情」為上策,在德國政府的遮掩下,1918年夏初的德國社會認為,當前盛行的這種疾病不是源於病毒或微生物,而是戰爭導致的飢餓和精疲力竭。

  在疫情最早爆發的美國,總統威爾遜籤署了《煽動法》,將任何可能阻礙戰爭努力的行為定為犯罪。通過公共衛生部門、地方當局和官員以及被控制的官方報紙,政府從多渠道發布經過嚴格審查的信息以避免人們的恐慌。

  直到疫情出現一個月後,流感相關的消息,才首次出現在美國政府的每周公共衛生報告中。然而,該報告只向堪薩斯州的官員通報了18起嚴重病例和3起死亡病例。8月上旬紐約已經有患病船員登陸被送往醫院,而衛生部長科普蘭和港口衛生官員聯合發表聲明:「絕無爆發流行病的風險」。9月初,一艘美國軍艦將變異後的流感病毒重新帶回美國,費城水師基地的兩名水兵病死,但費城政府衛生部門仍慰藉民眾說「這只是普通的感染病」。9月28日,費城舉行大遊行,但費城五大日報均未刊登憂慮疫情的內容。

  

  1918年大流感的感染者

  儘管如此,由於當時醫療技術落後,掌握主要醫療設備和相關技術的便是政府,官方提出的「呼籲」「建議」「宣稱」等仍然是戰爭中恐慌的民眾心目中關於流感為數不多卻最有效的消息。

  姍姍來遲的應對

  疫情的恐怖陰影全面籠罩,在已有上幾萬人因流感而死去之後,部分地區終於願意開始對流感預防措施進行宣傳。英國的地方政府委員會製作了與流感相關的電影《懷斯博士關於流感》,介紹防禦流感的措施,但為時已晚——當該電影於1919年放映時,第二波疫情已經結束。

  

  費城衛生局在市政廳外面張貼的宣傳流感預防措施的標誌

  1918年大流感與一戰緊緊相隨,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殺傷力。除了流感本身的威力外,公共衛生部門、地方官員以及被控制的官方報紙聯合進行的淡化、壓制的處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各國政府通過各種強制性手段壟斷了瘟疫中的信息傳遞,大大阻礙了德國、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流感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早期報告,錯過了對流感進行早期防控的最佳時期,並最終導致疫情肆意泛濫,讓各國都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

  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

  2014 年初,伊波拉肆虐西非國家,蔓延速度驚人。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自2014年2月伊波拉病毒開始爆發至2014年12月2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等國累計出現伊波拉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與以往不同,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興起,讓這場起源於西非的大規模病毒疫情在爆發之初就吸引了大量關注並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討論。

  話語權力的下沉

  截至2014年底,世界上有30億人能夠連接網際網路,佔總人口的40%,當中三分之二來自發展中國家。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媒介使用習慣,社交媒體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Facebook、Twitter等已然成為部分公共事件中信息流通的主要傳播平臺。

  

  2012-2014網民社交媒體使用率

  社交媒體「去中心化」的特性讓任何人都可以在平臺上發布有關疫情的信息並獲得廣泛的傳播,進行權威信息發布的中心組織,民間自發的健康組織、媒體以及個人用戶構成了伊波拉期間社交媒體上相對多元的信息傳播主體。

  2014年8月,疫情爆發之初,WHO和CDC等就開始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及時對公眾進行告知、解釋以及闢謠。8月8日WHO闢謠了關於喝鹽水和洗鹽水澡可以預防伊波拉的謠言,CDC則在8月9日發推科普了伊波拉的傳播方式,官方公共衛生相關機構為社交媒體平臺上信息傳播的準確性提供了保障。

  

  WHO 推特內容

  BBC動態新聞、CNN等媒體緊隨其後在推特上發表了相關內容,報導這一國際衛生緊急情況,跟進伊波拉疫情的最新進展。

  

  BBC Breaking News 推特內容

  個人用戶和民間組織在信息時效性和豐富性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了官方信息源的有益補充。

  在2014年7月24日, 奈及利亞官方公開宣布發現伊波拉疫情的前兩天,就有一則推特上的留言表明發現了奈及利亞境內第一起伊波拉病例,提醒人們預防病毒傳染。

  民間組織Sermo致力於為醫生提供案例討論、研究和實踐的社交網絡,而另一個由對關注伊波拉疫情的醫生和普通公眾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letstalkebola發布的內容則收穫了大量的轉發和討論。

  伊波拉期間,不同主體提供的多元信息共同建構了民眾對於病毒和疫情的認知。

  信息與噪音的競逐

  然而,如今關於疫情的冗餘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了一種噪音,讓恐懼通過社會關係網絡的高速擴散在社交媒體上蔓延。2014年10月,在美國尚只發現了一例感染案例時,推特上就已經有了成千上萬個高喊「害怕」伊波拉病毒的留言。根據RiteTag的統計,每個小時有2455個關於伊波拉病毒的新留言和4240個轉發,潛在閱讀5610萬次。當類似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民眾所感受到的疫情往往比真實世界裡嚴重得多,他們的緊張情緒反而會加重。

  更何況,除了真實準確的信息,謠言和不實信息也在社交媒體上得到了同樣的傳播,言論責任缺失的困境在疫情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伊波拉爆發之初,「進入診所接受治療的患者會被直接處死」的謠言在社交媒體上泛濫,McLysaght在2014年寫道:「這種錯誤信息意味著被診斷出的人有時會逃跑,拒絕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療,同時將疾病傳播到未受汙染的城鎮和鄉村。」

  疫情也成為了部分人製造矛盾衝突的絕佳利器,關於是政府製造了伊波拉病毒恐慌的陰謀論甚囂塵上。這種言論始於2014年9月賴比瑞亞報紙《每日觀察家》發表的一篇文章,幾周後嘻哈歌手Chris Brown向當時的1300萬追隨者發了推文,「我不知道……但我認為伊波拉疫情是控制人口的一種形式」,獲得了3.5萬轉發。

  Chris Brown 推特內容

  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多的傳播主體藉助社交媒體擁有了發布信息的渠道和輿論影響力。傳遞準確及時的疫情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採取預防措施,及時識別感染人群並進行更有效的治療。然而信息生產權力的下放,也會造成信息爆炸,信息的源頭不明確,以及謠言的泛濫,如今科學家在尋找病原以及當局在防疫之餘,還要忙著應對網絡上未證實的信息。當人人都擁有麥克風,那麼我們必將面對一場信息與噪音的競逐。

  總結

  回顧歷史上的三次瘟疫,從信息來源的角度進行考察,我們對於大眾看待瘟疫為何如此不同這個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中世紀這樣一個「信仰的時代」,基督教控制著社會意識形態,人們能夠獲取信息的來源極度受限,正統教會作出的「天譴說」 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認知。1918-1919年大流感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殊時期,為了維持民眾高漲的戰爭熱情,各國政府通過戰時新聞審查制度封殺了大多數民間信息來源,並嚴格控制官方信息的發布,以此壓制大眾對流感疫情的關注和嚴重程度的認識。21世紀,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對信息權力的壟斷,「人人皆有麥克風」使伊波拉疫情中的信息來源日趨多樣,但信息傳播權的下放也造成了信息冗餘,信息源頭不明確,謠言泛濫等問題。

  最近的新冠疫情中,「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概念被廣泛提及,也正集中反映了這些問題。關於疫情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長,過多的信息讓人們難於發現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負面信息的過度重複、信息繭房會誤導人們對情勢的判斷,加劇恐慌;疫情中藉機泛濫的謠言和虛假信息產生的危害更是難以估計。信息本該是力量,如今卻成了一股阻力,信息病毒成了另一種隱性瘟疫。

  通過回顧歷史上的重大瘟疫並對其信息來源進行考察,我們認識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未來。

  參考文獻:

  【1】 李化成:《黑死病期間的英國社會初揭(1348—1350年)》,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 第3期

  【2】 李化成:《論黑死病期間的英國教會》,安徽史學2008年 第1期

  【3】 劉 黎:《中世紀英國教會對黑死病的反應及應對措施》,紅河學院學報2014年2月 第12卷 第1期

  【4】 約翰·M·巴裡著,鍾揚、趙佳媛、劉念譯:《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2 月.112-118.

  【5】 李秉忠.關於1918-1919年大流感的幾個問題[J].史學月刊,2010(06):84-91.

  【6】 王葉英. 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D].首都師範大學,2012.

  【7】 Byerly, Carol R., Fever of War:The Influenza Pandemic in the U.S.Army during World War I.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4。

  【8】 Van Hartesveldt, Fred R,The 1918-1919 Pandemic of Influenza:the Urban Impact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 1993。

  【9】 Radusin M. The Spanish flu-part I: the first wave. Vojnosanit Pregl 2012;69(9):812-7.

  【10】 Maeve Duggan, Nicole B. Ellison, Cliff Lampe, Amanda Lenhart and Mary Madden. Social Media Update2014. Pew Research Center. January 9,2015

  【11】 The World in 2014 ICT Facts and Figure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April,2014

  【12】 Odlum, Michelle, and Sunmoo Yo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Ebola Outbreak from Tweet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June 2015

相關焦點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我們總是關注戰爭,實際上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是那些瘋狂的瘟疫,尤其是醫療水平還非常落後的古代及尚不發達的近代,那才是人口大幅減少的第一大殺器,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十大瘟疫如下,排名不分先後。一,黑死病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
  • 人類歷史上致死率比較高的五種瘟疫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對人類殺傷性最大的不是戰爭,而是令人非常恐懼的瘟疫。一場瘟疫的爆發可能要奪去數萬人、甚至幾百萬、上千萬人的性命。但是,古代由於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限,還不能正確認識各種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所以當瘟疫來襲時,人類往往顯得很無助。
  • 8大瘟疫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歷史上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
    隨著令人聞之色變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病毒作為人類殺手再度被人們所熟知。在靜夜史看來,數千年來,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十大瘟疫時間主要包括:1、東漢傷寒瘟疫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斷層的文明因為曠日持久的戰爭,加上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更因為我國自古人口稠密,所以一旦爆發瘟疫,必然是極其深重的災難。東漢後期,我國瘟疫頻發,比如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持續不斷的傷寒瘟疫導致了「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的慘劇,全國人口更從東漢中期的超過6000萬銳減到三國時期的1600多萬。
  • 遊戲中最強大的Boss是?——瘟疫
    然而,有一種無形的可怕敵人卻始終難以被戰勝,它就是瘟疫。在很多遊戲裡,瘟疫大多作為背景設定出現,充分的展現人類的弱小、無助。食人鼠與黑死病  黑死病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瘟疫。中世紀的歐洲,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黑死病的折磨中死去。遊戲《瘟疫傳說:無罪》發生在14世紀黑死病泛濫的法國,玩家將面對著成群的老鼠及宗教審判庭的雙重威脅,深刻感受到充滿瘟疫的環境所帶來的生存威脅。
  • 瘟疫傳說:無罪 不是「瘟疫」的災禍,而是神權與人權的鬥爭
    《瘟疫傳說:無罪》就取材於歷史中的那麼一場瘟疫,藉助遊戲天然的互動屬性,將玩家帶入那個時代,史書化作遊戲世界,文字變成遊戲中的經歷,情感也逐漸有了起伏。《瘟疫傳說:無罪》雖然是一款動作冒險類的遊戲,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該遊戲與其他動作類遊戲最大的區別就是戰鬥場景極少。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這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人認識到了病毒的可怕,2002年的非典也曾經肆虐全球,並帶來嚴重的經濟影響,02年的非典我國也是花費了極大人力物力,這次的新冠疫情,舉國上下團結一致 ,目前放眼全球,我們國內的疫情控制的是相當的好,但是形式不容我們放鬆警惕,國外的疫情正在高速增長,我們必須時刻警惕疫情的反撲
  • 全球歷次大瘟疫: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李建國  範城愷  導讀  瘟疫歷史是一部災難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危機四伏的曲折歷史。3千年前就存在天花流行,而當前超級新冠疫情正向全球蔓延。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疫情席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堪稱百年一遇。
  • 體驗瘟疫的恐怖!《瘟疫傳說無罪》試玩
    如果你對歐洲的歷史和宗教比較了解的話,那麼你一定知道在14世紀中期發生的那場恐怖的「黑死病」。這場瘟疫給歐洲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在以後近300年的時間裡,黑死病就像夢魘一樣,時時折磨著那些劫後餘生的歐洲人。
  • 人類歷史上的10次大瘟疫(深度)
    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
  • 瘟疫給了歐洲人什麼歷史記憶?
    被迫害的猶太人,自己也多有染上瘟疫的;同時,最積極、最兇狠的迫害者,也未能因為自己的英勇而免於被感染。這些一點點顯露的事實,證明圍攻猶太人是錯誤的,他們恐怕不是投毒者和黑巫師。但是陰謀論家是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理論失敗的,他們講,這是上帝對那些惡人的投毒行為發怒了,再說,猶太人不承認基督教的耶穌,這是他們最大的罪孽,本來就該受到上帝的懲罰。
  • 從歷史的瘟疫到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能學到些什麼?
    辛:不能說是從這兩件事情就能完全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我們能從瘟疫的歷史研究裡汲取很多對我們今天有所借鑑的歷史教訓。也正是因為學者們對過去疾病和瘟疫的研究、知識的累積,才建立今天世界對疾病認識、公共衛生、公共治理等方面跟過去完全不同的現代體系。比如說,學者已經意識到在做公共衛生史研究的時候要加入文化的維度。為什麼要加入文化的概念?
  • 任澤平:全球歷次大瘟疫的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
    導讀瘟疫歷史是一部災難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危機四伏的曲折歷史。3千年前就存在天花流行,而當前超級新冠疫情正向全球蔓延。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疫情席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堪稱百年一遇。從幾千年的歷史視野看,為什麼大瘟疫反覆上演,甚至一度差點演化成人類的滅頂之災?人類歷次戰「疫」有哪些經驗教訓?
  • 明朝為什麼瘟疫頻發,各類瘟疫次數至少有330次
    縱觀明史,發生瘟疫的年份至少有168年,各類瘟疫的次數至少有330次。為什麼明朝處於歷史上的瘟疫高發期呢?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中國氣象史後,發現歷史上曾有四次「小冰河期」,分別是商末周初、漢末三國、唐末五代和明朝中後期。這一研究結果和南北方方志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文獻記載的氣象現象相符。
  • 說說瘟疫在古今中外的十一種稱謂
    瘟疫泛指致人死亡的惡行傳染病,自文字誕生以來,就被人類記載。現代科學認為,瘟疫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古人沒有顯微鏡,不能研究這麼細緻,於是便給不同的症狀瘟疫以五花八門名字。它們真是善變,真是可惡!
  •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病毒和十大最慘烈瘟疫
    >中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這次瘟疫對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影響。在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有上萬人在瘟疫中死去。這次鼠疫也使東羅馬帝國走向衰敗。在這場瘟疫中,有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喪生。這場瘟疫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是由淋巴腺鼠疫引起的。瘟疫後倫敦重建,又獲得了新生。
  • 中國戰勝瘟疫的啟示
    人類歷史上的十大瘟疫,即天花、流感、肺結核、鼠疫、霍亂、瘧疾、斑疹傷寒、黃熱病、愛滋病、SARS流行給人類帶來的,給人類造成了巨大危害。回顧人類十大瘟疫對戰勝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借鑑意義,可以從中取得經驗、教訓和啟發,防患於未然。1、黑死病(1347-1351)。
  • 假如世界真的爆發瘟疫,全球有哪些最安全的地方?諾亞方舟在哪?
    我們都知道新肺炎其實有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其實關於這個病毒,在2015年《瘟疫公司》中的MOD中就已經出現,玩家們則稱這位上傳這個MOD的玩家為預言帝。而病毒對於人類的侵襲,從幾百年前就開始了,大家所知的天花,黑死病,西班牙流感,都曾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病毒不僅存在遊戲中,殊不知,在遊戲中,也曾經爆發過一種病毒,讓玩家大批的死亡。
  •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瘟疫?
    人類歷史中不乏人類與瘟疫之間的鬥爭史,這同時也對人類文明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哪些重大瘟疫呢?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及其周期性的復發在歐洲一直持續到17世紀,在中東則持續到19世紀。這可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大瘟疫,但絕不是唯一的一次。當它在歐洲開始減弱的時候,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來到新大陸,給後者帶來了類似規模的,甚至可以說是更具災難性的瘟疫大流行。
  • 專訪︱醫療史學者餘新忠: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檢疫與衛生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餘新忠先生長期致力於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等專著,譯有《瘟疫與人》(威廉·麥克尼爾著)等經典作品。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中,餘新忠教授介紹了他對清代江南瘟疫、近代衛生防疫機制的研究,探討了「衛生」作為一種文化觀念的變遷、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複雜面向,以及作為一種權力的省思。
  • 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縱觀中國歷史,瘟疫幾度肆虐,史書上隔幾頁就寫著「大疫」二字,中華民族的歷史,鋪開來就是一條與瘟疫不懈抗爭的荊棘長路。 而放眼全球,瘟疫是最大的人類殺手,沒有之一。 1 瘟疫洶洶 中國古代的瘟疫流行,有兩大規律:一是「大災之後有大疫」,二是「大戰之中有大疫」。 大災,尤其是大的洪水災害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菌痢、霍亂、血吸蟲病。1931年長江中下遊大水災,武漢受災最重,在洪水中泡了一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