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回應質疑:化學獎得主有文章早莊小威11年

2020-12-01 觀察者網

10月9日下午,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曼斯·埃倫貝格(Måns Ehrenberg)接受採訪時,回應了「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同時發表的研究論文但未獲獎」的質疑。埃倫貝格稱,獲獎者早在1995年就發表了理論設計論文。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埃倫貝格接受採訪稱,莊小威論文投稿晚了4個月

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公布。9日,澎湃新聞刊發《華裔女科學家同等研究卻落選諾獎,學者稱種族、性別歧視》,稱國內外多位教授、專家撰文指出,與獲獎者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同一時間發表論文的華裔科學家莊小威也應獲獎。有中國學者指出,諾獎委員會是種族、性別歧視。莊小威則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投稿時間相差4個月

根據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介紹,白茲格獲獎的理由是發明了PALM這種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其相關論文發表於2006年8月10日,然而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於2006年8月9日。但諾貝化學獎在其官方解釋《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科學背景知識——超解析度顯微鏡》中,卻明確表示,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晚於白茲格。

10月9日,埃倫貝格回函稱,「請注意論文投稿的時間」。

記者查閱論文資料庫後發現,雖然兩篇論文幾乎是同時發表,但投稿時間並不相同:《科學》雜誌是在2006年3月13日收到白茲格的論文,8月2日通過評審,8月9日在線發表的;而《自然·方法》雜誌是在2006年7月7日收到莊小威的論文,7月31日通過評審,8月10日在線發表的。莊小威的論文雖然發表時間早1天,但投稿時間晚了近4個月。

但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博士、該校物理系現任研究員(Researcher)徐磊對此解釋持保留意見,他表示,4個月投稿時間上的區別,對於一個實驗領域的研究來說,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因為從一個實驗課題產生想法開始,尤其是新技術的開發,到得到充足的數據完成課題並最終寫出來文章,很難想像是在短短幾個月以內可以完成的事情。他認為這兩個實驗室的工作在時間上是幾乎平行地進行的,因此不該用誰先投稿作為「二選一、誰該得獎」的依據,而是該看誰對這個領域的貢獻更大。

4個月時間對於科研周期而言微不足道,諾獎最終頒給了白茲格,而不是莊小威

10月10日,記者聯繫上莊小威,後者稱「心情不好」,並婉拒了採訪。

白茲格1995年就提出理論

在論文發表時間相似,投稿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為何會厚此薄彼?埃倫貝格解釋稱,「白茲格獲獎是因為他在1995年就發表論文,提出了(這一技術的)理論設想,2006年發表的論文提供了實驗數據證實。」

埃倫貝格提到的這篇論文名為《分子光學成像方法的設想》(Proposed method for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 Opt Lett. 20:237 - 239.),是白茲格在1995年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這篇論文指出,近場激發螢光顯微鏡達到分子級別的解析度是可能的。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助理教授高亮告訴記者,埃裡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名至實歸」。

高亮2009年到2013年曾在白茲格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他介紹稱,單分子成像的PALM技術,雖然埃裡克是2006年才把實驗做出來,但想法在1995年就已經率先提出,只是當時沒有合適的螢光蛋白標記,才沒有進行實驗。莊小威2006年發表的論文是基於埃裡克1995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原理。

但徐磊對此表示異議,最早提出定位精度和光子數的數理關係,以及這個定位精度是可以超越光的衍射極限的人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後者在1930年就提出了這一概念,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把這個技術的物理原理歸功於白茲格而不是海森堡,令人費解。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委屈莊小威了嗎
    但與公眾多關注某項預測中的4名華人科學家沒有獲獎不同,真正引起科學界熱議的,是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既然發給了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3名獲獎者中卻沒有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多名研究人員認為莊小威的貢獻比有的獲獎者更大。那麼,是諾貝爾獎對莊小威不公嗎?或者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記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討論,從中或許能得出對長期等待諾貝爾獎而不得的中國科學界有啟發的觀點。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在瑞典出席頒獎儀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在瑞典出席頒獎儀式(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nbsp&nbsp&nbsp&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原標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昨日,在紅會醫院,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前右一)和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前左二)體驗中醫傳統按摩療法 記者 尚洪濤 攝  12日,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10-12 1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諾貝爾獎典禮舉行,97歲化學獎得主坐輪椅領獎,求學經歷令人感慨
    #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近日,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說到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該獎項是由瑞典的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用自己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獎項。諾貝爾獎最初設立的時候有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後來又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也是非常有權威的獎項,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都是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 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婷美小屋勢以研發決勝未來
    ​繼諾貝爾獎得主鈴木章教授、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Rothman)教授、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教授之後,婷美小屋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月上旬,包括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rieh Warshel(亞利耶·瓦謝爾)教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Gregg L.Semenza(格雷格·塞門扎)教授、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讓•馬裡•萊恩)教授、1988 年諾貝爾化學獎Hartmut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中已有3名女性!
    諾貝爾獎在世界範圍內通常被認為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獎項。能得到諾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由於種種原因,諾貝爾獎得主中男性所佔的比例很大,而女性則是寥寥無幾。不過看了2020年已公布的諾獎得主名單你會發現,已有3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提氣!真是風採不輸男兒!諾貝爾化學獎:2名得主都是女性!
  • 谷歌母公司任命的新董事是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首次實現酶的定向...
    谷歌母公司任命的新董事是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首次實現酶的定向進化  Winnie Lee • 2019-12-10 11
  •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在瑞典諾貝爾博物館椅子上留籤名
    當地時間12月6日,瑞典斯德哥爾摩,2018諾貝爾獎得主展示在諾貝爾博物館籤名的椅子。圖為2018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展示其籤名的椅子。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阿什金教授的兒子麥可·阿什金展示籤名的椅子。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領銜,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在滬...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領銜,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在滬開幕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10-20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2020-11-01 14:06:22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羅傑·科恩伯格:可能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要讓137名不同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當然還有眾多的其他與會者和青年人,集聚一堂,這樣的人員流動是一場巨大的挑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中國會議的組織者就做成功了,並且做得非常出色。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真正的逆襲」轉眼,17年過去了。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以下是二十多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資料圖:諾貝爾獎獎章。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裡(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 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三位新諾貝爾獎得主,多馬克是第一個接到瑞典方面的通知的。多馬克馬上請示德國教育部,結果教育部遲遲不給回信,多馬克覺得遲遲不給瑞典方面回信太不禮貌,就自作主張向卡羅琳醫學院回信表示感謝。 幾天後,外交部要求他提交一份他的回信的副本。1939年11月17日,多馬克被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抓走了,並被投入監獄。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設立的原始四大獎項之一,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7年,共頒獎109次,有178人次獲獎,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