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曼斯·埃倫貝格(Måns Ehrenberg)接受採訪時,回應了「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同時發表的研究論文但未獲獎」的質疑。埃倫貝格稱,獲獎者早在1995年就發表了理論設計論文。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埃倫貝格接受採訪稱,莊小威論文投稿晚了4個月
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公布。9日,澎湃新聞刊發《華裔女科學家同等研究卻落選諾獎,學者稱種族、性別歧視》,稱國內外多位教授、專家撰文指出,與獲獎者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同一時間發表論文的華裔科學家莊小威也應獲獎。有中國學者指出,諾獎委員會是種族、性別歧視。莊小威則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投稿時間相差4個月
根據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介紹,白茲格獲獎的理由是發明了PALM這種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其相關論文發表於2006年8月10日,然而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於2006年8月9日。但諾貝化學獎在其官方解釋《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科學背景知識——超解析度顯微鏡》中,卻明確表示,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晚於白茲格。
10月9日,埃倫貝格回函稱,「請注意論文投稿的時間」。
記者查閱論文資料庫後發現,雖然兩篇論文幾乎是同時發表,但投稿時間並不相同:《科學》雜誌是在2006年3月13日收到白茲格的論文,8月2日通過評審,8月9日在線發表的;而《自然·方法》雜誌是在2006年7月7日收到莊小威的論文,7月31日通過評審,8月10日在線發表的。莊小威的論文雖然發表時間早1天,但投稿時間晚了近4個月。
但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博士、該校物理系現任研究員(Researcher)徐磊對此解釋持保留意見,他表示,4個月投稿時間上的區別,對於一個實驗領域的研究來說,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因為從一個實驗課題產生想法開始,尤其是新技術的開發,到得到充足的數據完成課題並最終寫出來文章,很難想像是在短短幾個月以內可以完成的事情。他認為這兩個實驗室的工作在時間上是幾乎平行地進行的,因此不該用誰先投稿作為「二選一、誰該得獎」的依據,而是該看誰對這個領域的貢獻更大。
4個月時間對於科研周期而言微不足道,諾獎最終頒給了白茲格,而不是莊小威
10月10日,記者聯繫上莊小威,後者稱「心情不好」,並婉拒了採訪。
白茲格1995年就提出理論
在論文發表時間相似,投稿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為何會厚此薄彼?埃倫貝格解釋稱,「白茲格獲獎是因為他在1995年就發表論文,提出了(這一技術的)理論設想,2006年發表的論文提供了實驗數據證實。」
埃倫貝格提到的這篇論文名為《分子光學成像方法的設想》(Proposed method for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 Opt Lett. 20:237 - 239.),是白茲格在1995年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這篇論文指出,近場激發螢光顯微鏡達到分子級別的解析度是可能的。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助理教授高亮告訴記者,埃裡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名至實歸」。
高亮2009年到2013年曾在白茲格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他介紹稱,單分子成像的PALM技術,雖然埃裡克是2006年才把實驗做出來,但想法在1995年就已經率先提出,只是當時沒有合適的螢光蛋白標記,才沒有進行實驗。莊小威2006年發表的論文是基於埃裡克1995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原理。
但徐磊對此表示異議,最早提出定位精度和光子數的數理關係,以及這個定位精度是可以超越光的衍射極限的人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後者在1930年就提出了這一概念,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把這個技術的物理原理歸功於白茲格而不是海森堡,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