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太陽系這三顆行星揭曉了太陽11年周期奧秘!

2020-12-05 遨遊世界科學

太陽系這三顆行星最終揭曉了太陽11年周期奧秘!或許大多人對於太陽11年周期活動不太了解,其實它就是太陽的黑子耀斑活動。例如在科學界,科學家對黑子的活動從1755年開始標號統計,規定太陽黑子的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太陽活動。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高達4500攝氏度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1000到2000攝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是成群出現。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活躍時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極和赤道的大氣環流作經向流動,從而造成惡劣天氣,使氣候轉冷。嚴重時會對各類電子產品和電器造成損害。不僅如此,太陽耀斑周期也相同。

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周期約為11年。它一般發生在太陽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徵是,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的時候。但是這兩者11周期的異常活動原因到底是什麼仍然是個謎。

早在2017年9月10日,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拍攝到太陽耀斑從太陽表面噴發的畫面。但是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三大行星金星、地球和木星的軌道可能解釋了太陽規律的11年周期。來自德國德勒斯登研究機構Helmholtz-Zentrum Dresden- rossendorf (HZDR)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這三顆行星的磁場影響著太陽活動的周期,解決了太陽物理學中一個更大的問題。

HZDR研究人員、弗蘭克·史蒂芬尼宣稱,我們可以看到在90個周期的過程中,這些行星完全平行。研究人員將過去一千年的太陽活動觀測結果(如太陽黑子、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與行星排列進行了對比,以證明兩者之間確實存在相關性。雖然像太陽這樣的其他恆星也經歷著類似的周期,其特徵是輻射水平的變化或太陽黑子的數量和大小的變化,但之前的模型一直無法解釋是什麼導致了太陽非常有規律的11年周期。

然而,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潮汐力(木星的引力牽拉著太陽的等離子體)與太陽磁場活動的穩定節奏之間存在聯繫,它們擁有一個驚人的高水平的一致性。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利用太陽磁場的相同模型,更有效地量化和預測太空天氣事件,或釋放潛在有害輻射的太陽風暴。

相關焦點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截至2014年4月,共有21顆行星列入「太陽系外宜居行星目錄」。以下10顆行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級地球」:  【克卜勒—186f】這顆行星是其所處恆星「宜居帶」發現的首顆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兄弟」,距離地球490光年,比地球重10%,由巖石構成。  【格利澤581g】這顆行星據信距離太陽大約20光年距離,質量約為地球的兩到三倍,公轉周期30天。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美國小行星中心證實了它的存在,它有望成為太陽系的第7顆矮行星。科學家還推測,太陽系可能有數十顆,甚至超過100顆矮行星尚未被發現。   2005年7月29日,美國天文學家麥可·布朗宣布,他的團隊在太陽系柯伊伯帶發現了一個新天體2003UB313,暫起名為齊娜星。
  • 「宇宙的奧秘」太陽系以及其八大行星知識小課堂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類把這種哲學問題延伸到了宇宙,想要通過解鎖宇宙的奧秘來回答人類這幾千年的思考。不過,雖然現在科學技術已經相對發達,比以前更有優勢,但人類的腳步還是沒有衝出地球,甚至我們對宇宙所知甚少。宇宙的奧秘目前的科學是無法解釋的,有的僅僅是猜測,所以我們就來看一看對於「宇宙」中人類相對熟悉的太陽系。
  • 宇宙十大行星之最 這顆行星可能有生命
    正是因為其密度低,這顆行星對其外部大氣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因此一些大氣可能逃逸了出去,形成了彗星狀的拖尾。  不僅如此,這顆星球上可能還是個鬆軟的「棉花球」,無法提供一塊堅硬的表面,一旦重物踏上去可能就有陷進去的危險。追究其原因,連科學家也解釋不出所以然。
  • 三體世界可能真實存在,一顆新發現的行星有三個太陽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三體人,生活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上。最近,天文學家們也剛剛發現了一顆具有三個太陽的行星,這有可能讓科幻成為現實嗎?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距離地球大約22.5光年,雖然比小說中的4光年要遠不少,但是它的確有三個太陽!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發現其他生命形態機率最大的一次!在我們深入了解這顆星球之前,先來看看它是怎麼被發現的。首先要感謝Tess,Tess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指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 太陽系中哪顆行星最熱呢?
    即使你可能被熱到以為自己正站在太陽表面,但實際上,即使是在地球最熱的一天,它也遠比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涼快得多。所以,哪顆行星是最炎熱的呢?事實上,離太陽越遠,溫度越低。所以我們來回過頭看一看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行星們:它們是水星和金星。
  • 行星不可能比太陽大,但是這顆行星卻比太陽的面積大,是的,面積
    從體積和質量上來看,比太陽大的行星理論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個面積比太陽大的行星,你沒有看錯,就是面積比太陽大,而且大得多。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體積可以裝下130萬個地球,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是因為太陽是恆星,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會比行星大得多,理論上講最小的恆星也要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才可以達到,我們的地球距離這個數值還差得遠,木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330倍,然而它要想成為恆星,還要增加到自身80倍的質量,所以行星相比於恆星,無論是體積和質量通常都差的遠。
  • 傳說中的行星尼比魯將可能於2017年到達太陽系
    《星球X - 2017年的到達者》(Planet X – The 2017 Arrival)一書的作者大衛·米德認為,一顆他稱之為「我們太陽的雙胞胎」的恆星正朝著地球南極飛來。特約撰稿人米德表示,這個被稱為復仇女神星(Nemesis)的恆星將帶來「七個天體」,其中包括尼比魯(Nibiru),這是一顆藍色的大型行星,他也稱這個飛向地球的星球為行星X。
  • 10分鐘為你解讀,太陽系中每顆行星的形態、環境、能否移居?
    我們都知道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位於太陽系內,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除了地球外還有其它的七顆行星,而太陽則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它是一顆恆星,八大行星在周圍環繞著它公轉。地球對我們來說也許很熟悉,那麼其它的天體你對它們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一來了解一下吧。
  •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行星不止9顆可能是23顆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據最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的行星可能遠遠不止我們已知的9顆,估計還應該有12顆或14顆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遙遠的邊緣地帶,它們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陽的距離是地球離太陽距離的1000倍至10000倍。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自從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1988年鄧肯(M.Duncan)證明,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奧爾特雲則是長周期彗星的主要源,冥王星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為什麼說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呢?這就和科學家發現的塞德娜以及2015 TG387兩顆天體有關了。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第九顆行星的世界吧!第九顆行星在哪按照太陽系裡行星的排列,如果這顆行星存在,那麼它就是在距離太陽系最遠的一顆行星,比海王星還要遠,很有可能就是在太陽系的邊緣徘徊,但是在天文學家多年的搜尋下,這顆行星一直都沒有被發現。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第九顆行星在哪按照太陽系裡行星的排列,如果這顆行星存在,那麼它就是在距離太陽系最遠的一顆行星,比海王星還要遠,很有可能就是在太陽系的邊緣徘徊,但是在天文學家多年的搜尋下,這顆行星一直都沒有被發現。目前,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這顆行星的大小很有可能是地球的5-10倍,也就是說這是一顆較大的行星了,如果它存在的話為什麼還沒有被發現呢
  • 太陽系幾十億年前可能存在兩個太陽
    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的一項新的研究聲稱,太陽系幾十億年前可能存在兩個太陽。多恆星星系在別的地方很常見,比如半人馬座就由三顆恆星組成。由哈佛大學與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的阿維·勒布和阿米爾·西拉傑撰寫的新論文表明,我們的太陽現在失蹤的恆星伴星可以揭示外太陽系中發生的奇怪現象,具體來說,它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有一個如此龐大的奧爾特雲。
  • 太陽系真的只有八顆行星嗎?
    在宇宙300光年之外有一顆名為HD106906b 的氣態巨行星,質量為木星的11倍,這顆行星本身其實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但當天文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計算它與母星的距離時,卻發現這顆行星距離其母星最遠有
  • NASA太空網評出太陽系外十顆最迷人行星(圖)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導,1990年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它圍繞著一顆垂死的、發出大量放射物的恆星運行,而這顆恆星與我們的太陽非常不同。從此,科學家開啟了一個更加新奇陌生的世界。1995年天文學家開始用「51Pegasib」命名這顆太陽系外行星,或稱外部行星。
  • 太陽系哪顆行星最古老?地球已46億歲,但這顆行星幾乎和太陽同齡
    太陽形成於近50億年前,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那麼太陽系行星中哪一顆行星的年齡最為古老呢?這並不是一個容易考證的事情,因為在太陽系剛形成的時期,行星數量遠比現在要多,天文學家們認為那時候大概有幾百顆行星,後來這些行星由於互相撞擊融合成了一些大行星,比如現在的八大行星,基本都是這樣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行星被其他質量較大的行星甩出了軌道,有些行星甚至被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大行星給甩出了內太陽系,成了柯伊伯帶天體,甚至成了一些流浪行星。
  •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行星沒有衛星,最多的行星擁有超過69顆衛星
    水星、金星和地球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和金星是沒有衛星的,這兩顆行星為什麼沒有衛星呢?是不是個頭太小了呢?這個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比金星個頭小的火星是擁有衛星的。除了體積質量方面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水星和金星距離太陽太近,在太陽巨大的引力條件下,衛星很難長期繞行星運轉,說不定金星的衛星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而墜落在了金星,所以現在沒有衛星。火星和它的衛星太陽系中另外兩顆固態行星,地球和火星,都擁有衛星。
  • 2018年不可錯過的4顆短周期彗星觀測指南!了解短周期彗星
    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00多顆,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周期彗星共有314顆。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很不相同,它們是極扁的橢圓,有些軌道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周期從幾年到幾百萬年不等。
  • 3600年來一趟太陽系的萬惡行星尼比魯很可能已被黑洞吞沒
    這顆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體積差不多有4個地球大,它和其它行星不同的是圍繞太陽系一圈需要3600年。第九大行星尼比魯運行周期差不多為3600年,也就是說它來一趟太陽系至少要3600年。而這顆尼比魯行星很可能並不是太陽系本身存在形成的行星,而極大可能會是外來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