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不可錯過的4顆短周期彗星觀測指南!了解短周期彗星

2020-12-03 表象的本質

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簡單了解了彗星。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00多顆,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周期彗星共有314顆。

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很不相同,它們是極扁的橢圓,有些軌道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

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周期從幾年到幾百萬年不等。周期短於200年的被稱為短周期彗星,而超過200年的被稱為長周期彗星。

軌道是拋物線或雙曲線的彗星,終生只能接近太陽一次,而一旦離去,就會永不復返,稱為非周期彗星。

今天我們先來介紹下短周期彗星。

短周期彗星中,最出名的就是哈雷彗星。它是唯一能用裸眼,能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經歷兩次它的來訪,其他能以裸眼觀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它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自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起,在中國近2000年的史志記載中,毫無遺漏地記錄了哈雷彗星共29次的出現,只是之前人們並不知道它是同一天體。

1705年,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他意識到在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看到的,實際上是同一個彗星一次又一次的返回。首先測定了它的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了它將在1759年再次出現,因此被命名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約為76年,它最近一次出現是在1986年,下次回歸大概是在2061年。

周期最短和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恩克彗星(2P/Encke),周期約是3.3年,從1786年發現至今,已經回歸了57次。這顆彗星的軌道越來越小,每回歸一次,周期要縮短3個小時,總有一天,它會跌入太陽或者自行碎裂消失不見。

是的,彗星會消失,特別是對於掠日彗星。近日點極為接近太陽的彗星被稱為掠日彗星,有時其距離可接近至太陽表面僅數千公裡,較小的掠日彗星會在接近太陽時被完全蒸發掉。而較大的彗星則可通過近日點多次,然而,太陽強大的潮汐力通常仍會使它們分裂,也會因為過於靠近行星,因為撞擊而消失。比如之前所說的撞擊木星而消失的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

那麼,這些短周期彗星來自哪裡?

1951年,荷蘭美籍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軌道之外,距離太陽30-1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可能存在著一個帶狀的區域--柯伊伯帶。那裡有一個彗星庫,帶上有幾百萬甚至上億的繞太陽運動的冰質天體。

偶爾有些柯伊伯帶天體受到外行星的重力擾動和牽引,向太陽的方向運行。在越過海王星的軌道時,更進一步受海王星引力的影響,而進入內太陽系成為短周期彗星。它們傾向於和行星軌道相同的平面上繞太陽運行,並且沿同一方向繞太陽運轉。

相對於一生都可能見不到一次的長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更方便我們,通過計算其回歸時間來加以觀測。大多數短周期彗星的周期集中在7年左右,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通過查閱彗星周期表來了解觀測時間。

在2018年下半年,可以觀測到的通過近日點的短周期彗星有4顆。

分別是從8月到9月初在仙后座附近的賈可比尼-秦諾彗星(21P/Giacobini-Zinner)。

10月起到11月下旬在雙子座附近出現的史蒂芬-奧特瑪彗星(38P/Stephan-Oterma)。

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懸掛在仙女座β(奎宿九)附近的斯威夫特·喬瑞斯彗星(64P/Swift-Gehrels)。

以及沃塔南彗星(46P / Wirtanen),它在11月中旬會由6等增亮到12月中旬的3或者4等,從天爐座一路飛馳到御夫座。

12月16日沃塔南彗星在金牛座附近,距地球最近距離為1150萬千米。意味著該彗星在黑暗天空中有好幾周都是裸眼可見的,並且整夜持續可見。

那麼小夥伴們,你準備好觀測了嗎?

本文由表象的本質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來自短周期彗星塵埃
    來自短周期彗星塵埃 來源:科技日報 2010年04月19日09:28 結論認為,黃道光塵埃幾乎全部來自短周期彗星,推翻了長久以來的推測。  位於地球上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帶的人們可看到,春季太陽西沉,黃昏過後之時,西方地平線有著微末的三角形光錐;而秋季太陽東升,晨曦未現之時,東方自地平線向上伸展出些許「火舌」。這就是黃道光,一般在西方地平線出沒的,會趁夜色籠罩前自行消逝;於東方地平線現身的,隨著天色吐白而隱匿於晨曦。
  • 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在太陽系圓盤外圍,海王星軌道以外,距太陽30~500天文單位(AU)的環帶天區內,分布以億計的固態小天體,是短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不到200年)的發源地。柯伊伯帶內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大於100公裡的冰體,估計有一萬億顆或更多的彗星。
  • 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
  • 如何探測彗星的自轉周期?
    來源:ESA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彗星由於在近日點附近缺乏觀測(比如軌道周期太長、或者在近日點附近太暗),很有可能被當作小行星或者壓根沒有被觀測到。在環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彗星也會自轉,這和大個頭的恆星行星別無二致。那科學家們是如何通過彗星的活躍期來測量彗星的自轉周期呢?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 年度最亮彗星本周日最接近地球,收好這份觀測指南!
    年度最亮彗星——維爾塔寧彗星正離我們越來越近!北京古觀星臺王玉民博士介紹,這顆彗星將在明天通過軌道近日點,並在16日最接近地球,距我們約1000萬千米,亮度達3等。「本次觀測條件不錯,在光汙染輕的地方用肉眼就可看見,而且整夜可見。」
  • 3分鐘劇場——非周期彗星
    大家都知道彗星吧?彗星是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部分組成,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核物中的冰物質升華,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就像掃把一樣。既然都是彗星,非周期性和周期性的彗星區別在哪裡?
  •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繞日周期長達114年
    原標題: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為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記者昨天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4月13日發布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剛發現的一顆新彗星C/2017 E2,命名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拼法),這是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 來自遙遠奧爾特雲的旅者,「千年等一回」的長周期彗星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短周期彗星,而數量更多的長周期彗星則更加神秘。它們的軌道遍布每個方向,這意味著它們無處不在,可以出現在天空中的任何地方。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彗星,比如賽丁泉彗星(C/2013 A1),它的軌道周期預計可能為40萬年。
  • 我國新發現一顆「紫金山彗星」 繞日周期長達114年
    圖說:紫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發現新彗星 來源:網絡  、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最新發布了該臺剛發現的一顆新彗星C/2017 E2,這顆新彗星被命名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式拼法)。
  • 在草原邂逅6800年一遇的彗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眾多觀星愛好者捧著「長槍短炮」,盯著西北方天空,等待著一位獨特的「貴客」到來——一顆編號為「C/2020 F3 (NEOWISE)」的彗星。明安圖觀測基地位於錫林郭勒草原深處,遠離城市光汙染,暗夜環境極佳。每年夏天,全國各地的觀星愛好者會來到這裡,用相機定格夜空中的璀璨群星。
  • 人生親眼見過的第三顆彗星——新智彗星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親眼目睹過兩次彗星,一次是1986年的哈雷彗星,76年回歸一次的短周期彗星,它也是最著名的一顆彗星;另一次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 ,2380年才能回歸一次的長周期彗星,也是一顆比哈雷更易觀測的大彗星,比哈雷彗星要明亮好多倍。
  • 推薦深度好文: 觀測指南|年度最亮彗星46P伴壯觀雙子座流星雨強勢...
    2018年漸入尾聲, 這凜冬白雪足不出戶的季節,天空卻熱鬧的上演起年度大戲。雙子座流星雨和46P/Wirtanen彗星爭先造訪地球,似是知道年關將至、期末在即,要回家、考試的人們都在思忖著想許個願。之前不少讀者留言詢問流星和彗星的區別,本篇我們就從觀測的角度來對比一下這兩種天象有啥不同。146P/Wirtanen彗星46P/Wirtanen彗星於1948年1月17日由美國天文學家Carl A.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這顆新彗星是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near-Earth objects of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 NEOWISE)期間,於2020年3月27日發現的,編號為C/2020 F3,C代表它是一顆無周期或周期超過
  • 那顆星際彗星一路向太陽系奔來便是奔向滅亡
    科學家們後來仔細研究了觀測數據,發現這顆彗星的圖像可以追溯到2018年12月。短周期彗星通常來自柯伊伯帶或更靠近柯伊伯帶,其軌道周期不到200年。當它們經過太陽時,它們更有可能保持完整。長周期或動態的新彗星來自更遠的奧爾特雲,比短周期的彗星更容易解體。對2I/鮑裡索夫彗星的顏色和組成的分析發現,它與長周期彗星非常相似,因此由於太陽加熱而解體是可以預料到的,但並不能保證一定發生。
  • 與你擦身而過的那些彗星丨NEOWISE彗星下次再來要數千年後,別錯過!
    目前,隨著NEOWISE彗星慢慢遠離太陽,相對地球的位置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接下來到7月底,它已往北天移動,南京地區觀測時間漸變為日落後,如果天氣晴好可別錯過。如此亮度的NEOWISE彗星出現在夜空,有多稀奇呢?一句話,它的亮度吊打1986年的哈雷彗星。那麼,為什麼哈雷彗星如此有名?還有哪些亮彗星走過夜空,你錯過了嗎?
  • 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1955年以前比較混亂,先是按發現次序獲得編號,採用年份加小寫的英文字母,然後經過持續觀測和軌道的測定,根據其過近日點的次序再給一個編號,年份加羅馬蘇子。所以例如蘇梅克—列維9號,就有了1993e和1994X兩個編號。
  • 夜空中最長的彗星,下次再見要等6800年
    新智彗星,6800年一遇我們都成為了「追星族」在追逐這個細長而朦朧的身影的同時也開始想了解「彗星」這種天體的本質7月中旬開始,夜空中有一顆拖著長尾巴的彗星成功引起了全世界「追星族」的注意力在攝影師的鏡頭裡,這顆淡黃色的彗星劃破夜空浪漫而神秘,仿佛電影中的畫面
  • 親眼見過的第三顆彗星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親眼目睹過兩次彗星,一次是1986年的哈雷彗星,76年回歸一次的短周期彗星,它也是最著名的一顆彗星;另一次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 ,2380年才能回歸一次的長周期彗星,也是一顆比哈雷更易觀測的大彗星,比哈雷彗星要明亮好多倍。
  • 分析彗星的特點和運動周期,解開彗星那些種種謎題
    這個奇怪的造型會導致彗星出現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特性,扁扁的軌道一頭有可能會出現在太陽系很邊緣的地方,另一頭則離太陽很近。太陽本身一直在往外面吹氣,彗星湊近的時候,身上的各種東西都會被太陽吹開,看起來就好像有一條尾巴一樣。科學家管彗星本身叫做彗核,彗星的尾巴叫做彗尾,像是長出了長尾巴一樣,而且離太陽越近,風越大,彗尾就越長,離太陽越遠,彗星也就跟著變短。
  • 為什麼彗星軌道只有三種形式
    為什麼彗星軌道只有三種形式 2018年03月01日 09:53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彗星運行的軌道是怎麼回事。 每年少則可以發現10來顆彗星,多則可以觀測到二三十顆。據統計,除去重複出現的彗星之外,總共觀測過的彗星不到2000顆,已經計算出軌道和確定了軌道形狀的,至少有七八百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