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將來又會後悔。
童年神劇《家有兒女》中,有一段經典的母子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劉星和小雨怪媽媽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媽媽委屈地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兒那班兒,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應!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媽媽頓時啞口無言……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父親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剛開始孩子還覺得有趣,但是後來嚴格到近乎殘忍的訓練讓她們無法忍受……
直到同學表達了羨慕:你們的爸爸很厲害,還會逼著你們去做一些事情,為著你們將來不像我這樣隨隨便便嫁給一個還沒有見過面的人。
聽到同學這番話,女孩們才感受到爸爸的用心,於是刻苦訓練,最終在奧運會上獲得了金牌,實現了自己和爸爸的夢想。
郎朗,在他幾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便鼓勵他練習鋼琴。長時間嚴格、枯燥的練習對於孩子來說是痛苦,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父親的支持和磨礪下,他才堅持了下來,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大師。
這些例子,無一不是在向我們傳達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龍應臺給自己的孩子寫了一段話:「孩子,我讓你用功的讀書,並不是想要你比別人有多出色,有多好的成績,而是想讓你將來有著更多的選擇的機會」。
如果父母放任孩子自由生長,孩子將來會面臨怎樣的狀況呢?蔡康永給出了答案: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了遊泳,到18歲的時候,突然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提醒自己:要給孩子自由,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要減輕孩子的負擔……其實,這些都沒有錯,但同時我們自己要清楚:孩子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影響很多時候,因為這些對孩子來說是無法判斷的,需要我們家長進行輔助指導,必要時,甚至要逼他們一把。
孩子的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有時候,未必會對父母心存感激反而,在他們長大之後,會後悔小時候的無憂無慮,將現在的一無所長歸結為父母的放任,責怪父母當初的不負責任。
所以,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所有的父母都要學會適當地逼孩子一把。既是出於父母的責任,
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有時候,不逼孩子一把,就永遠都不知道他能有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