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自從上了中學,接觸化學的第一天起,除了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前20個元素,往後的那些元素,只有幾個漢字我們能夠依稀辨識。甚至前20位的元素,那些漢語讀音都不敢較真。很多同學甚至自我懷疑,難道我以前語文課是數學老師教的?
說起來,這件事還真的怪不上語文老師,當然也就更不怪同學們了,因為這些元素的漢字是很多化學家"原創"的。在這個"龐麥郎都在找華晨宇維權《我的滑板鞋》的時代",原創精神顯得多麼的重要,此時我們真是不得不給眾位化學家們亮出了掌聲。
然而化學家們的"不務正業",不僅苦了理科生,也哭了文科生,面對著大片大片的生僻字,同學們就差高喊:"臣妾認不到"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化學家們要發明這些生僻字,而這些生僻字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化學家們為什麼要不務正業發明生僻字?
我們都知道,化學這門學科發源地不在中國,而是在十九世紀才逐漸引入國內的。而引入就面臨著翻譯,而翻譯這件事情是需要建立在"已經擁有"的基礎之上。然而對於化學,當時國內的情況是一片空白,從未研究,因此除了極個別可以拿來用到的漢字,剩下的字,則只能選擇原創。
當然,我們說原創這件事情,也不是空穴來風,沒有依據的,那麼化學家們在"造字"的時候又是憑藉哪些依據,並且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1. 徐壽
徐壽造字的方法,被叫做形聲法。怎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元素大概有金屬類元素和非金屬元素,於是徐壽就在把金屬類的元素統統用金字旁,加上那些元素音譯後的漢字進行重組。金字旁+美就成了鎂,金字旁+丐就成了鈣。而對於非金屬元素,徐壽則是選擇加上了一個石字旁,硼以及一些其他的字,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這些字和我們平時用到的漢字,形近,音同,所以不但能讓人善於記憶,也讓人方便讀寫。因此,中學生們,還是好好祭奠一下這位老先生吧,正是這位老先生的創作,才給我們現在的化學課程,降低了一絲絲難度啊。
2. 張煥喬
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元素被人們發現和製造,人們對於元素的命名也出現了更多的花樣,張煥喬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學的一名院士,在115號元素和117號元素的命名中,張煥喬可謂是煞費苦心。
最終他決定以元素的屬性,和元素的發源地命名,所以在莫斯科發現的115號元素Mc最終被命名為【釒莫】,在田納西州發現的117號元素Ts則被命名為【石田】。
看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所有的授業者,都是秉承著,好記,好學的理念在為元素命名的。雖然那些字看起來寫法複雜,雖然那些字看上去"非常不熟",但是那已經是中國學者,盡全力,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和成果了。
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的確,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是從無到有然後一點點傳承,並且不斷的完善和優化下去的。古時候的滿目荊棘,到後來的泥濘小路,再到後來的揚長大道,到現在的高速公路,我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滿滿的進步。
對於化學同樣是這樣,我們從開始學習化學直到現在,直到今天,才短短經歷了200餘年。與其他國家相比,也晚發展了200餘年。我們不敢肯定現在所有一切的元素命名都是完美的,但是這已經是在當前化學學習中,別無其他的選擇。
在教育發展的今天,我們也不能否認任何一種可能性,任何人的創造性都是不可以被低估的。我們仍然歡迎和期盼著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提出關於元素命名的其他標準,和其他方式,也許那將是造福教育,造福學生的一種壯舉,也是對學生創造和想像力的一種鼓勵的肯定。
當然,任何創造性的建議都離不開知識的底蘊,也不是每一種提議都是良性的誕生。因此,學生們還是要好好學習自己的文化課知識,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顛覆一切可能的認知。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有非凡的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要比知識更重要",可在培養想像力這件事上,就要依靠美術教育了,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美術教育對孩子重要性,所以紛紛想辦法給孩子尋找美術班或者在線美術1對1這樣的在線教育機構給孩子在課餘時間充電、加油。
總之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才是創造的底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