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廣勳 乍來濟南工作,人生地不熟,遇見路人自然少不了主動搭訕。
沿襲沂蒙山區老家的習慣,一般都是「大爺大娘、大哥大姐」抑或「同志」之類的稱謂。
濟南人聽了大都對我「另眼相看」,我也隱隱覺得有些另類或格格不入。
原來在濟南,無論對方身份、職業、地位如何,一般尊稱「老師」。
「老師」在濟南,代表的不僅是「教師」職業,更是一種稱謂。
仔細一想,「老師」乃公眾之間最得體的稱謂。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你遇到不知、不懂之事需要「解惑」,稱人一聲「老師」,多麼恰如其分與理所當然。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打招呼時先稱對方一聲「老師」,更是彰顯自己的謙尊和對人的敬重。
而我的稱呼雖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與「老師」相比,多少顯得有點土氣和有失厚重。
而流行的「哥們、小姐」,更是有些輕佻和油滑;
「先生、女士」也略顯斯文和客套。
唯有濟南的「老師」,親切、樸實,莊雅、厚道,敬重、謙遜。
稱謂,雖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交流的先導語,但濟南的「老師」卻是一種文化符號和特質。
由此,可以管窺濟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而這一切,靠的是齊魯儒家文化千百年的浸潤、薰陶。
濟南人將其自然而然地嫁接到現代生活的習慣中去,實現了「優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守住了傳統文化和道德底線。
稱人「老師」,彰顯了禮儀之邦的人文內涵,也恰如其分地暗合了濟南人的性格特點。
公交雖擠,可載我上班和回家。在濟南公交車上,我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溫情場面。
濟南的公交上,人們不僅本能地為老弱病殘孕讓座,而且60歲會為70歲、少年會為年長者、老人會為病人和孕婦主動打招呼讓座。你每每可見:
一番謙讓之後,被讓座者由衷地道一聲「謝謝」,而讓座者會理所當然般回敬一句「不客氣」。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這種禮貌與涵養,芬芳四溢,溫馨會在心中立時升騰、瀰漫。
為他人讓座,隨處可見,大部分人也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像濟南這樣成為一種公眾自覺行動和生活習慣的城市卻並不多見。
在濟南,誰若見到老弱病殘孕佔座不起,眾人都會以詫異的目光投向他(她),他(她)就會如坐針氈、面紅耳熱、忐忑不安,坐著絕沒有站著舒服、自在。
這就是社會風氣使然。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公交車雖小,卻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的縮影。
濟南人的「讓座」,代表了禮儀之邦的一種文化景致,代表了一種社會風尚,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水準。
「濟南以泉水而聞名,泉寓意著寧靜、安詳和甜美,也孕育了濟南人忠厚、樸實的優良品格」——
這也許是對濟南人「一言」、「一行」乃至這座城市的一種解讀和詮釋!
【關注壹點 關注青未了】
每天欣賞優秀作品,還可以投稿、參與作品評論和寫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