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阿「一帶一路」合作中非石油因素重要性上升,如何順勢而為
7月1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將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此次論壇以「共建一帶一路,共促和平發展,攜手推進新時代中阿戰略夥伴關係」為主題。
阿拉伯國家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地區。在2014年的第六屆中阿合作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提出了中阿合作「1+2+3」原則(即以能源合作為核心,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便利化為兩翼,共同加強在新能源、核電,航天三大創新領域的合作);2016年1月發布的《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中則特別指出:「中方願本著互利共贏原則開展中阿務實合作,特別是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對接雙方發展戰略,發揮雙方優勢和潛能,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雙方人民。」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開展進一步的經貿合作,既面臨挑戰,也充滿機遇。
2014年6月5日,北京,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舉行,阿拉伯代表團出席開幕式。視覺中國 資料 中阿合作挑戰不小,機遇更多
從挑戰方面來看,2014年中阿合作論壇計劃將中阿雙邊貿易額由2013年的2400億美元,提升至2023年的6000億美元,但是雙邊貿易在2014年達到2500億美元以後出現下降,2016年達到1700億美元。雖然2017年有所回升,但也沒有超過2000億美元。這些年中阿貿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國際油價下跌。這也說明,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如何調整充實中阿經貿關係,特別是增加非石油貿易對推動中國與中東「一帶一路」合作意義重大。
同時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地區不穩定的嚴峻挑戰,特別是目前中東地區教派衝突和民族矛盾所導致的冷戰化格局。此外,阿拉伯世界內部衝突也導致一些阿拉伯國家經濟增長減速、地區合作困難加大。例如,沙烏地阿拉伯、阿聯與卡達之間的矛盾就嚴重阻礙了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內部合作,特別是影響到一些海灣內部互聯互通項目實施。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合作充滿著機遇。
首先,經過2010年阿拉伯世界的動蕩,目前阿拉伯各國人心思穩,都在克服困難,調整戰略,發展經濟,特別是一些阿拉伯非石油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的回升趨勢。
雖然受到油價因素等影響,海灣國家近來經濟增長均不理想,沙特更是在2017年出現了負增長。但據阿拉伯投資和出口信貸擔保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 2016年阿拉伯國家總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仍然從2015年的2.5%上漲至2.9%。報告同時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表示,2017年阿拉伯國家GDP增速有望達到3%,明年將進一步上調至3.7%。特別是中東地區非石油國的經濟總體出現了企穩上升趨勢。IMF、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等機構對埃及、伊拉克、突尼西亞等過的經濟增長都做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測。
二是中國與海灣國家正在形成油氣安全的命運共同體關係。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41957萬噸,同比增長10.1%;進口金額同比增長42.7%。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原油進口大國。目前,全球的石油供需市場正在發生戰略性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佔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1/3以上,並在不斷增加。歐洲和北美石油貿易量佔全球總量的比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這兩個地區石油消費峰值已過。
而從供應來看,北美石油產量大幅增長、尤其是頁巖油革命導致美國石油自給能力大幅提升,並開始大量出口。不過中東仍保持著全球原油出口的絕對地位,佔比達46.4%,但相比2000年有所下降。此外,歐洲、北美、中南美洲佔比均有所提升。特別是隨著電動汽車等興起和氣候控制的限制,石油需求可能在未來15年左右達到峰值。根據BP能源統計年鑑(2017年)的基本判斷,在 2035 年之前,化石燃料仍是主導能源,其中天然氣的增速超過石油和煤炭,將超過煤炭成為世界第二大燃料來源,可再生能源、核電和水電在未來 20 年佔能源供給增長的一半。
因此,原油在未來供需關係中將逐漸改變以往賣方市場獨大的局面。在去年的十月份,美國甚至一度進入中國原油供應商前十名。中東生產商的市場份額從48%下降到43.4%。但仍然是中國原油進口的最主要來源。因此,在這變化中,中阿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油氣命運共同體關係,這就有可能使得雙方更加開放各自油氣市場,促進互相投資,從而確保彼此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事實上伊朗最近有可能與中方達成協議,實現石油貿易的人民幣結算。在這背景下,可以考慮繼續與沙特談判有關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事宜。三是中東國家正經歷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發展。目前沙特的能源依存度仍高達40%,沙特2030年的願景就是要調整戰略結構,提出到2030年將不再依賴石油。海灣國家都有這些調整趨向,阿聯調整的比較早,目前能源佔GDP為30%,預計到2021年將降至20%,2025年工業比重將從目前的10-11%達到25%。
今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將舉行「2018未來投資倡議大會」,匯聚各行業富有遠見的投資者,推動世界未來投資的引擎,重點討論投資轉型、技術革新和人類潛能提升三大主題。重點關注新城創造和經濟模式轉型、技術個性化和大規模工業化,以及人機互動創造更安全、快樂和高質量生活等議題。此外,埃及等國也在進一步加快工業化發展。
四是中東地區公共消費和個人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中東國家許多仍然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埃及等國的鐵路公路設施陳舊,在埃及700輛汽車中,不到一半能夠操作良好,只有15%的信號齊全。在海灣地區,儘管受到海合會內部矛盾的一些影響,但卡達的世界盃,杜拜的世博會,杜拜的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海合會宣布的數十億美元的互通計劃,都反映出當地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很大。
此外,中東地區對電信新能源的需求也非常巨大。事實上,在過去的6到7年中,中東地區公共開支增長了三倍,在未來幾年還將增長20-30%。此外,目前中東50%以上的人口在30歲以下,需要衣食住行,未來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潛力巨大。
五是中東國家國企改革,高科技創新和金融開放,也給國外投資者提供了股權投資等機會,例如沙特準備推動國有石油公司沙美公司上市,並擴大主權財富基金。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是世界領先和影響力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期待建立強有力的外部戰略夥伴關係,賦予私營部門更多的參與機會,實現沙特經濟擴大化和多元化。在2017年舉辦的未來投資倡議論壇上,沙特本地企業和黑石、軟銀、virgin galactic、太空船等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助推沙特工業轉型。海灣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為了對太陽能、航空等的高科技發展也制定了宏大計劃。
給中阿在「一帶一路」下合作支幾招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因為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我們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中國將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矢志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夥伴。中阿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還可以從以下幾點著力,推動雙邊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
第一,中阿要加強改革創新的合作交流。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中阿可以加強改革創新理念、方式的交流與合作。把中國經驗和阿拉伯國家的實際緊密結合。特別是強調要以市場化合作為核心,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但目前阿拉伯方面仍然強調高層協商,政府主導。
第二,進一步加強產能合作,助力當地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產能合作主要有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三個路徑。目前中國和卡達,中國和阿聯設立了共計200億美元的共同投資基金。今後也可以通過設立合資的工業園等來推動。中國設立經濟特區的經驗值得借鑑。但目前中阿產能合作共同基金還是局限在中國與海灣石油國之間,可以考慮在中阿合作論壇平臺上設立中阿產能合作基金來進一步加強與阿拉伯非石油國之間的產能合作,幫助他們加快工業化發展。在產能合作中,要切實注重將對方產業結構調整與高科技合作結合起來,加強中國新能源、航空、通信、農業等等高科技先進產能的合作。
第三,進一步加強多元化融資。中國長期以來是中東工程的主要承建國,具有優勢。雖然中東地區不穩定,油價下降後公共開支有所下降,但該地區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資金投入量大、工程周期長、投資風險大是國際基礎設施項目的主要特點。儘管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拉動一國經濟增長、提高社會福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單純依靠政府財力已無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提高綜合融資能力是競爭國際基礎設施項目的重要因素。
中國已成功發起並組建了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並在亞投行中設立了4個涉及阿拉伯國家的項目,貸款承諾額共計6.63億美元。但現實情況是僅靠中國單方面的投入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沿線國家的配合及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合作。除了繼續發揮亞投行的作用外,可以考慮在絲路基金中,與海灣主權基金等合作設立中阿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專項,並積極引入第三方共同融資。利用海灣國家的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基建債券。最近,阿布達比全球市場(ADGM)和上海證券交易所(SSE)在阿布達比籤署諒解備忘錄,在ADGM中建立「一帶一路」交易所,以服務沿線國家投資者的金融需求,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最後,也可考慮將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與阿拉伯國家石油和礦產資源的股權抵押結合。
(作者王健系上海社科院西亞北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