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Terry,三節課的用戶增長,上次跟大家見面還是在 3 月份,在過去的半年裡,我們做了三場比較大的裂變活動(如下圖所示),總計完成了 30 萬+的粉絲增長,通過對這三場活動的復盤,我總結了這套萬能漲粉秘籍。
在這裡我先毫無保留的跟大家分享兩個數據:
1.三場活動中總計參與用戶數超過 35 萬人,其中運營成長圖譜帶來了 14 萬的用戶新增,產品圖譜和流量公式活動都帶來了超過 6 萬的用戶新增,加上幾次 MVP 的小測試,總計粉絲增長量超過了 30 萬用戶;
2.三場活動中單個新增用戶的獲取成本均低於 2 元/人(成本核算=實物印刷成本+快遞成本+內/外部投放費用), 3 日內用戶留存率高於 65 %;
三次活動的參與方式很簡單,在路徑上我並沒有做什麼創新:
那根據活動的最終目標,我總結了出來一套關鍵的過程數據監控公式(如下圖)其中比較關鍵的過程指標是:活動觸達人數、活動參與率、活動 K 值。
基於此,我把這套漲粉公式簡單概括為四步:
第一步:明確用戶畫像,刨析用戶痛點
第二步:制定活動玩法,細節決定成敗
第三步:提出假設,通過增長實驗跑 MVP 模型
第四步:把控傳播節奏,沒有高潮就沒有長尾
選擇 0-2 年網際網路職場人為主要目標人群
熟悉我們的朋友都知道,三節課一直以針對 0-5 年職場人的運營、產品類課程為主,那基於我對三節課老用戶的溝通和了解發現, 0-2 年的用戶群體和 3-5 年的用戶群體的需求和痛點完全是不一樣的。
而做一場活動,最怕就是目標用戶定義不準確或者定位過於寬泛,通過我上面對於兩個群體的需求分析得出一個結論:3-5 年的用戶群體對於自己的職場定位有明確的目標,且專業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能力值,很難用一個活動針對他們當前存在的問題給出很好的解決方案。
明確了活動主要的針對人群後,就需要定義:我們可以給 0-2 年的用戶群體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從保證用戶「參與率」的角度來看,交付要滿足以下幾個特點:
(1)對專業技能的提升有明顯的幫助:0-2 年的用戶群體最容易陷入打雜、做重複性的工作沒有成就感、低效、遇到問題沒辦法獨立解決,那麼這時候他們就急需提升專業技能,在自己所負責 1-2 個模塊裡可以獨立承擔結果性指標;
(2)輕交付節省時間:網際網路人 996 已經成為日常,如果遇到周末、早下班的時候,80%的用戶更願意去做一些可以讓自己大腦放鬆的事情;
(3)超值感:內容是獨一無二的,還能帶來用戶一些額外的小驚喜。
對交付方案有了基本的判斷後,根據上述的三個特點,我把交付物總結成 2 種維度:
(1)打底層認知,幫助 0-2 年的用戶群體去更加系統的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2)針對某一個技能點,給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通過對「交付方案」和「交付物」的思考,最終落地了高薪運營成長圖譜、高薪產品經理成長圖譜、流量公式桌墊三款實物周邊。
任務實物裂變+矩陣分流
在上面我闡述了三款周邊確定的一個過程,那基於每次活動的交付物都是實物型產品,且活動的目標也是以用戶新增為導向的,搭配任務寶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但其實目前市面上的任務寶有 4 種比較常見的玩法(如下圖),那為什麼我們始終選擇最簡單最單一的路徑?
從我的角度考慮選擇任務寶的原因:
(1)用戶路徑簡單,操作對於用戶來說沒有理解的成本
(2)漲粉效果好,尤其是搭配實物產品
基於這兩個核心點的考慮,我發現玩法二雖然本意上刺激用戶達到第一階梯後,有動力往第二階梯去努力,然而根據測試的結果用戶的熱情被消耗盡往往是在一瞬間的事情,例如邀請 6 個人可以獲得產品圖譜電子版,但是邀請 12 個人就可以獲得產品圖譜實物版。
從正向思維來理解,我已經邀請了 6 個人,那我再邀請 6 個人我就能拿到實物版了,那我就再努努力去再邀請 6 個人吧。
但實際的用戶思維是,我已經邀請了 6 個人,拿到了電子版,我的初衷是拿到內容,我已經拿到了,我也就不想再拉人了,而且電子版更方便,隨時想看隨時看。
所以,這用戶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要畫蛇添足,「簡單」是第一要義。
玩法三我沒有跑過 MVP ,但從我的角度簡單理解(也歡迎大家留言探討),這種方式適用於某些特定行業和產品,例如基於社群轉化的產品(一些高客單的美妝類品牌或者社區團購類產品),但是如果純以用戶新增為活動目的,把成本轉移到助力人的身上,勢必會影響到 K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