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示:
1、近日中印軍隊激烈衝突的加勒萬河谷地區位於新疆和田地區,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接壤。
2、1962年印度陸軍總部參謀局長、侵華戰爭的主導者考爾中將認為,加勒萬河谷是侵入中國領土最好的路線之一。
3、1962年7月,印軍進入加勒萬河谷挑釁,很快被中國軍隊包圍。經過3個月的對峙反蠶食作戰,10月中國軍隊發動猛攻,全殲入侵印軍。
6月16日下午 ,一則爆炸性新聞從印度傳來:
中印軍隊15日晚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激烈徒手衝突,雙方均未持槍持械,但印度方面仍有1名校級軍官、2名士兵死亡,負傷多人。
至晚上8點,中國軍隊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此事發表聲明:
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加勒萬河谷地區主權歷來屬我。印邊防部隊出爾反爾,嚴重違反兩國有關邊境問題協定協議,嚴重違反中印軍長級會談共識,嚴重損害兩軍關係和兩國人民感情。
我們要求印方嚴格約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侵權挑釁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會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
加勒萬河谷?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肯定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它位於中印漫長邊界線西段的新疆地區,屬於「萬山之母」的喀喇崑崙山區。
在行政區劃上,這裡屬於和田地區和田縣。
但由於新疆較為奇特的區劃劃分,以及崑崙山的山勢阻隔,從和田到此處,需要繞行上千公裡。
而且這裡已經沒有定居居民,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面光禿,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完全屬於邊防部隊的軍事管理之下。
這裡接壤的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也都是渺無人煙的高原山區。同時也是是印度軍隊意欲入侵中國西段邊境的又一重點方向。
近日,印度進入加勒萬河谷,修路修橋建據點的新聞,勾起了五六十年前的回憶。加勒萬河谷地區,歷史上正是中印1962年發生戰爭的地方。
當時的當面之敵,就是印度陸軍第十五軍第19師所屬的第114旅。該旅轄6個步兵營,1個重機槍營,連同其他保障分隊,總兵力約5600人。
旅部帶1個步兵營,重機槍營一部,及保障分隊駐列城。
以5個步兵營、加強重機槍兩個連、工兵3個連,在中印邊境分散設卡,共設據點77處。
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正面寬600餘公裡,深入中國境內20餘公裡。
每個據點多則兩個排,少則1個班,兵力高度分散,獨立據守。利於中國軍隊各個擊破。
印度陸軍第114旅各營部署由北至南展開:
克什米爾國民軍第14營
傑特聯隊第5營
廓爾喀第8聯隊第1營
庫馬盎聯隊第13營
克什米爾國民軍第7營
(印度陸軍仍保留著英印時期的聯隊制傳統。多數歷史悠久的聯隊仍按種族或者民族地域編制。比如:旁遮普、拉吉普特、錫克、庫馬盎、馬德拉斯、阿薩姆、道格拉斯、郭爾喀、那加、比哈爾、馬哈爾、拉加普塔和查謨-克什米爾等聯隊,馬拉塔輕步兵聯隊、高爾瓦爾步槍聯隊。)
當時的印度陸軍總部參謀局長考爾中將認為,加勒萬河谷是侵入中國領土最好的路線之一。
考爾最早下令「向前推進」的行動中,就包括派一支巡邏隊溯加勒萬河而上,以設立一個控制薩木崇嶺的哨所。
1962年侵華戰爭主導者,印度陸軍總部參謀局長考爾中將
西部軍區的道拉特·辛格中將對此提出異議。他警告說,中國在薩木崇嶺的哨所設立已久,任何威脅這個哨所的行動,肯定會引起強烈的反應。
他還指出,中國已通知印方,他們在這個地段已恢復巡邏;因此,不應試圖繼續入侵。
考爾中將駁斥了辛格中將的異議。由於地勢艱險,1961年冬季,溯河而上進入河谷的嘗試失敗。1962年4月,印度陸軍總部下令試走另一條路,從南面爬越過山嶺。
進入夏季之後,114旅派出廓爾喀第8聯隊第1營1個排30餘人的廓爾喀士兵,從溫泉(Hot Spring)出發,爬過險峻的山嶺,於7月4日侵入加勒萬河的上遊,並構築了工事。
這樣做,不僅切斷了中國在稍下方設立的5號哨卡,而且阻攔了中國軍隊的偵察分隊。
7月8日中國外交部向印度提出了「嚴重抗議」的照會,要求印度軍隊立即撤出,並警告說,中國方面「決不能在印度有增無已的武力進逼面前屈服,……也決不會在遭到無端攻擊時放棄自衛的權利」。
印度10日答覆說,印度部隊「一直在加勒萬河谷進行例行巡邏,從未在該河谷遇到過任何中國滲入者」。印度同時也對中國的反應行動提出「強烈抗議」。
印度照會還警告說,如發生任何不幸事件,將完全由中國負責,「中國政府應該制止更加深入印度領土的不斷侵犯和對印度邊防部隊進行無休止的挑釁活動」。
7月11日,印度媒體發表了印度「成功設立」加勒萬哨所的消息,印度輿論欣喜若狂。一名國大黨議員說,加勒萬事件提高了全國人民的士氣。
同一天,中國陸軍第4師第10團3營也進入該地區,從東、南、北三面包圍印軍據點,並對印軍實施了圍而不打、持續對峙的反蠶食鬥爭狀態。
在與印軍的3個月武裝對峙中,利用外出打柴、陣地值班、向敵廣播、招敵陣前會晤等方式,對印軍陣地進行了反覆的勘察,摸清了地形,對敵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構築等情況了如指掌。
同時,根據地形、敵情等進行了沙盤推演,組織指戰員在沙盤上反覆推演,反覆討論,最終形成了高效的作戰方案。
各個分隊根據擬制的作戰協同方案,積極開展陣前練兵,炮兵分隊對射擊目標進行了精確測繪工作。
廓爾喀人是印度從尼泊爾花錢招來的職業僱傭兵,中國軍隊常用擴音喇叭勸告他們不要為「印度大地主資產階級」賣命,這種心理攻勢極大動搖了印度軍心,起到一定效果。
10月初,廓爾喀分隊在構築了工事、地堡、營房之後,印度軍隊派出直升飛機換防,由第114旅傑特聯隊第5營第1連60人防守,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並在此處企圖長期佔領。
中國軍隊將其編號為「加印14號」據點。據點工事以地堡為主,各地堡之間有斷續塹壕、交通壕聯接。
河北岸臺地構築有6個(我編為0-5號),連指揮所設在河北岸1號,西側臺地為直升機升降場。
河南岸臺地構築有地堡4個(我編為6-9號),印軍生活戰鬥均在地堡內,進入戰鬥較快,南北陣地可以火力相互支援。
10月17日軍委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要求中印邊境西段,以新疆軍區現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攻殲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的印軍,然後準備掃除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的印軍。
為拔除西段印軍侵略據點,新疆軍區決心集中優勢兵力,以「雄獅搏雞」之勢,攻堅拔點,採取迂迴包圍戰術,關門打狗,力求全殲。
決定以步兵第10團第3營配屬120迫擊炮1個連、75無坐力炮1個排、輕型噴火器1個排、團屬工兵連,圍殲加勒萬河谷14號據點的印軍。
10團第3營早已做好了拔點的充分準備。決心以第7、9連主攻北岸陣地,由東向西攻擊;第9連第2排由北向南攻擊,配合主攻方向作戰。以第8連攻南岸陣地,由南向北攻擊。
第7連加強75無坐力炮2門、重機槍1挺、噴火器6具,工兵1個班,由東向西實施主攻;
第9連(欠第2排)第3排加強75無坐炮1門、重機槍2挺、噴火器2具,工兵1個組,與第7連並肩作戰;另以第1排由北向南攻擊,切斷印軍逃路。
第8連加強75無坐力炮2門、高機重機槍各1挺、噴火器2具、60炮2門、火箭筒2具、工兵1個組、迂迴至河南岸,由南向北攻擊,掃除印軍南岸地堡,並派出第9班佔領小河西側山嘴高地,監控全局,阻止印軍過河西逃。
120迫擊炮連(4門)配置在北岸第7連後方,82迫擊炮連(6門)配置在南岸,以火力支援各連戰鬥。
時隔近60年,今日北岸的印軍地堡從太空依然清晰可見
1962年10月20日北京時間7點30分(當地直線距離北京3300公裡以上,實際有3小時時差),各分隊利用凌晨的夜暗進入陣地。
8時25分各種炮火開始急襲。8時34分,各分隊發起衝擊。
7連第1排從中央直撲印軍連部1號地堡,右翼2排遭敵2號地堡火力猛烈射擊,前進受阻。
排長令機槍封鎖地堡,掩護4班進行爆破,4班迅速迂迴到敵地堡右側,從槍眼將手榴彈塞入敵人地堡,成功消滅地堡之敵。
3排從左翼猛打猛衝,一舉突破敵前沿,以抵近射擊消滅了塹壕內的敵人。
9連3排發起衝擊後,順利地佔領了0號地堡,並以火力掩護工兵組,用爆破筒炸毀3號地堡。隨後又以迅速的動作向4號地堡衝擊,逼近敵人地堡後門,以抵近射擊消滅了該堡的敵人。
9連1排從西、北發起衝擊,2班利用地形隱蔽接敵,從右側迂迴至5號地堡側後,將手榴彈投入地堡內,消滅敵人。
此時,7連無後坐力炮、重機槍和輕型噴火器已經在清掃戰場,印軍殘敵連長哈薩布尼斯(Hasabnis)少校等向空投場逃竄。
被9連3排和工兵排殲滅,俘敵以下6人,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了加勒萬河以北印軍守敵。
在加勒萬河南岸實施進攻的8連,以1、7班為先鋒,於8時34分發起衝擊,先後攻佔敵6、8,7、9號地堡。
9班同時順利佔領了西側的放馬臺,掌控全局,切斷敵人可能逃跑的道路。
經過半小時戰鬥,9時4分戰鬥結束,一個營對半個連,60名入侵印軍無一漏網,斃28人,俘少校連長以下32人,繳獲51迫擊炮2門、90火箭筒2具,輕機槍6挺、長短槍35支、電臺2部等。
中國軍隊負傷10人,犧牲1人。戰後,3營榮立集體三等功。
20日14時,總參指示前指:加勒萬河27號據點很重要,考慮能否拔掉?拔掉該點就可以阻止外面援軍進來;八連和工兵連可視情況消滅該點印軍,如其逃不可追出國界。
前指立即命令10團3營分兵兩路,主力北上西大溝,第8連與工兵連南下奔襲「加印27號」據點。
「加印27號」據點位於加南達坂中國一側,靠邊界不足1公裡,該據點有印軍19人防守。
它是「加印14號」據點的補給聯絡點,又是入侵加勒萬河谷的必經之地。收復該地可扼制整個加勒萬河谷印軍侵入。
第八連配屬工兵連,於20日稍事整頓後立即行動,奔襲「加印27號」。
他們沿著小山溝、踏著沒膝的積雪,向加南達坂山口急進。由溝底向上爬,地勢越來越高,氧氣越來越少,舉步艱難。
直到21日拂曉前,才趕到目的地。為防止印軍發現而外逃,便繞路迂迴插入側後,包圍了印軍據點。
以工兵連擔任警戒打援,第二排擔任主攻,於21日15時發起攻擊,經兩小時激戰,以輕傷4人的代價,全殲該點印軍。擊斃印軍9人,俘10人,繳獲51迫擊炮1門、90火箭筒2具、輕機槍4挺、步槍11支、手槍2支、電臺2部及全部彈藥與物資,收復了進入加勒萬河谷的咽喉要道。
3營主力於20日下午乘車北上,到達西大溝時天已黃昏。指揮員立即勘察地形、偵察敵情。
西大溝溝深谷窄,兩側山高坡陡,印軍沿河谷一線展開。邊防部隊只能從前到後逐個攻擊,無法迂迴側後斷其退路,正面平推必須猛打猛衝,否則只能將印軍趕跑。
該營立即組織戰鬥。結果印軍懼怕被殲,放火燒掉帳篷物資,向境外狂逃。邊防部隊尾追不舍,至邊界印軍全部逃脫。西大溝遂被收復。
22日加指接前指命令,立即派1加強連,南下溫泉,進入昌格隆格河谷邊界處拔掉「河印28號」據點,第三營第七連加強120迫炮連乘車南下。
23日午後,趕到指定地點時,該據點已被由溫泉哨卡派出分隊佔領。殲印軍5人,其餘逃出邊界。
至此,河尾灘防區印軍入侵佔領的6個據點被掃除,殲印軍80餘人,全部收復被佔領土。
60年後的今天,印軍重返加勒萬河谷地區,與中國軍隊發生對峙。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牢記歷史,牢記使命,保家衛國,又一次擺在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