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提出了一個「看瓷先看釉,看釉要看光」的總原則。說到光就要談到釉面。釉面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玻璃感釉面、油脂感釉面、磨砂感釉面。一種或幾種質感的釉面同時存在於同一個古瓷上。
釉面不同那麼反射折射的光澤也是不同的。玻璃感釉面產生玻璃光至中性光偏玻璃光;油脂感釉面產生中性光偏玻璃光至中性光偏亞光;磨砂感釉面會產生中性光偏亞光至亞光。
由於古瓷每個部位接觸物質不同及自身形狀的不同,導致其可能產生不同質感(玻璃感,油脂感,磨砂感)的釉面同時存在於同一器物上。加之不同質感的釉面之間是自然過渡以及不同質感的釉面產生的光依次交集,那麼古瓷不同光澤的整體表現是自然的。有讀者會疑惑假如同一個古瓷只有同一種質感的古瓷那麼就應該是一種光?答案是否定的。
同一個古瓷是肯定能存在同一種質感的釉面,但是這種情況是非常非常特殊少見的,古瓷或多或少存在兩種以上的釉面表現。
同一種釉面質感的古瓷也是會由於包漿(舊氣)得不均勻會導致釉面產生跨度很大的光澤表現。比如油脂感釉面,他可以從中性偏玻璃光跨度到中性偏亞光,光感跨度之大,過渡之自然也是作偽贗品無法達到的,這就是鑑定所運用的「活光理論」。
「活光理論」概念定義:古瓷保存過程中,與其接觸的物質不同以及物理受力不同而產生不同質感且自然過渡的釉面所產生的光澤。從鑑定角度看,古瓷每塊部位的光澤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光澤之間是自然過渡的。假如你看見一件瓷器光澤是一致結論只有一個「現代作偽「的贗品故此。
如下圖展示,這個明代高足杯總體已玻璃質感釉面呈現,但是底足和杯內底及內側油脂感釉面呈現,而且從玻璃釉面到油脂感釉面過渡自然,光澤「活」。
「活光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世界上沒有兩件一摸一樣的古瓷。甚至兩件相同的瓷器存放於同一個墓道,經過相同的保存時間的老化,呈現在世人面前也是兩截然不同的兩件古瓷。活光的概念中也證明了古瓷的唯一性、排他性、珍貴性。
(以上內容由老妖學生小沈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