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下場——朱元璋的那些像「豬」一樣的藩王子孫

2020-12-04 芝蘭玉樹談古今

第一個被處決的藩王——襄王的下場      

崇禎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從巴州起營,攻克通江縣,取道達州,打算沿進川時的舊路東出湖廣。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一面命令總兵猛如虎等加緊追擊,一面連續九次檄調駐紮在湖北鄖陽地區的左良玉部進川堵截。而奉調入川夾剿的左良玉卻由於對楊嗣昌積恨甚深,對發來的九次檄令置若罔聞。待義軍即將由四川東出湖廣時,他竟拉起隊伍開往陝西興安,「若相避者」。      

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在毫無阻攔的情況下,順利地出夔門經巫山進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興山。東進至當陽縣時,探得襄陽城內官軍守備單薄,乃定計奇襲。張獻忠親自率領輕騎一日一夜奔馳二百裡,到達襄陽附近,命部將率二十八騎偽裝成官軍,拿著繳獲來的楊嗣昌調兵文書混入城內。      

二月初四日夜半,埋伏在城內的義軍將士放火為號,趁亂襲擊駐防官軍,城內頓時雞飛狗走,鼎沸起來。天明以後,起義軍主力一到,即佔領了襄陽。      

明襄王朱翊銘被活捉。獻忠坐於襄王宮中殿上,給朱翊銘一杯酒,說道:「吾欲斬嗣昌頭,而嗣昌遠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把他拖到襄陽西城樓上處斬,又殺襄藩貴陽王朱常法等。獻忠下令沒收襄王宮中的全部財產,「發銀五十萬以賑饑民。」      

富甲天下的藩王之死——福王的下場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起義軍在豫西的發展,使統治者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當時居住在洛陽的明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一方面建議福王,敦促河南巡撫李仙風急派軍隊來洛陽加強城防;另一方面又指出官府庫藏如洗,要求福王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拿出錢來解決軍隊的糧餉。呂維祺特別舉出宜陽、永寧二城被起義軍攻破的事作為前車之鑑。兩座城裡的宗室官紳,「悠悠忽忽,靠天度日,一籌不畫,一錢不舍,一言不聽,今雖噬臍,嗟何及矣。」希望朱常洵不要充當眼光短淺的守財奴,最後落到噬臍無及的地步。可是,朱常洵偏是個愛財如命的人,根本聽不進去。      

崇禎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部義軍進抵洛陽北門,開始攻城。守城的官軍知道福王府庫裡的金錢財物堆積如山,卻叫自己餓著肚子去守城,一個個憤憤不平。有的士兵公然在路上大罵:「王府金錢百萬,饜粱肉,而令吾輩枵腹死賊乎?」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守城的官軍士兵以至一部分中下級偏裨都毫無鬥志,迅速地轉到了起義軍方面。      

二十日晚,總兵王紹禹的部卒在城頭起義,逮捕了明兵備副使王胤昌,大開城門迎接起義軍進城。二十一日凌晨,義軍佔領洛陽全城。福王朱常洵和世子朱由崧慌忙逃出王宮,躲進迎恩寺。在義軍搜捕時,朱常洵被活捉,世子朱由崧鑽空子逃脫,這就是後來在南京登基的弘光皇帝。明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也被俘獲。      

當押解這批吸血鬼向起義軍領袖獻俘時,朱常洵向呂維祺大叫:「呂先生救我!」呂維祺也哀嘆:「我命亦在頃刻。」他從封建綱常出發,勸朱常洵別忘了自己是當今皇上的親叔,「毋自屈」,得裝出個樣子來。可是,貪生怕死的朱常洵一帶到李自成面前即嚇破了膽,「色怖,泥首乞命」。李自成端坐殿上親自審問這位朱明王朝的親王,怒斥道:「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打他四十大板,梟首示眾。      

朱由檢得到洛陽被攻破、福王被殺的消息,在召見閣臣和禮、兵二部、科臣時,大哭道:「朕不能保一叔父。」「御袖為溼」,諸臣只好俯伏請罪。   

  

南明隆武皇帝的弟弟——唐王的下場      

崇禎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南陽,總兵猛如虎、劉光祚均被擊殺,唐王朱聿鏌也被處死。朱聿鍵在崇禎五年襲封為唐王,至九年秋京師戒嚴時擅自提兵勤王,加以他事被廢為庶人,圈禁鳳陽高牆。其弟朱聿鏌承襲唐王,為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南陽時所殺。朱聿鍵在弘光帝登極於南京時遇赦得出高牆。後來即位於福州,即南明隆武皇帝。

     

第一個投降的藩王——崇王的下場      

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初七日,李自成、羅汝才、革、左五營分道由上蔡、舞陽向汝寧進發。十三日,義軍完成了對汝寧的包圍,開始攻城。楊文嶽以保定兵守西城,監軍孔貞會以四川兵守東城。明崇王朱由樻知道起義軍勢大難守,唯恐落到福王和唐王的下場,主張開門投降,被楊文嶽阻止。      十四日,起義軍戰士用門板遮蔽矢石,直逼城下,四面立雲梯如牆,一鼓百道並進,攻克了汝寧府城。明保定總督楊文嶽、監軍孔貞會都當了俘虜。李自成親自審問楊文嶽,楊堅持反動立場,破口大罵。自成大怒,命人縛至城南三裡店用火炮轟斃。明崇王朱由樻及他的弟弟河陽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輝投降。李自成封朱由樻為襄陽伯,不久,連同他的親屬一起處死於河南泌陽。  

    

最窩囊的藩王——楚王的下場      

崇禎十六年初夏,明朝的江漢重鎮武昌已經岌岌可危,西面是李自成部重兵壓境,東面是張獻忠部兼程而來。武昌城內一片混亂,缺兵缺餉,朝不保夕。分封在這裡的楚王,累世搜括,積聚了龐大的財富。省城裡留下的文武官員唯一的指靠,就是希望楚王朱華奎拿出錢來養兵設防。      

湖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們齊集王府,跪在朱華奎面前請他借給幾十萬兩銀子充作軍餉。家居的原任大學士賀逢聖也面見朱華奎,商量措餉事宜。朱華奎卻叫人搬出洪武年間分封諸子時賜給楚王的一張裹金交椅,說道:「此可佐軍,他無有!」賀逢聖絕了指望,哭著出府。直到形勢十分危急之時,朱華奎才拿出金錢來,收募從承天、德安逃竄而來的散兵遊勇,指定楚府長史徐學顏統領,號稱楚府新兵,不讓其他文武官員插手。實際上這批「新兵」,全是敗在李自成義軍手下的驚弓之鳥,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五月初五日,張獻忠部義軍的先頭部隊從團風洲渡江,克武昌縣。二十三日,獻忠全軍自鴨蛋洲南渡。二十九日進攻武昌府城。明道臣王揚基眼看形勢不妙,同武昌府推官傅上瑞棄城逃跑。楚府新兵隨即大開保安、文昌二門投降。義軍入城後活捉朱華奎,「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張獻忠見了不禁嘆息道:「有如此金錢不能設守,朱鬍子真庸兒!」下令把朱華奎扔進河中淹死。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之後大多朝代都不再搞分封諸侯王這一套了,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呢。難道他沒有讀過史書嗎?這其中的弊端他不明白嗎?其實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一是他不相信異姓人,不過也確實沒有有能力鎮守邊疆的將領。二是跟朱元璋的平民出身有關,他吃過苦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享福,三是想京師有難時,各地藩王可以進京勤王。
  • 明朝的藩王為何不享受生活,而要選擇去給先帝守靈?
    其實帝王家更注重守靈,特別是到了明朝,"藩王"們似乎對於守靈情有獨鍾,他們真的就比別人孝順嗎?並不見得,而是這些"藩王"們趁此機會在"放風"。既然都是"藩王"了,那為何還需放風?了解一下明朝的藩王制度,就知為何他們樂於在老祖宗的墳前守靈。
  • 朱元璋的「元素周期表」裡,湖南藩王未上榜
    數量巨大且權傾一方的藩王們,成為帝國日益沉重的財政負擔,並拖累整個王朝走向衰敗,被稱為「養不起的藩王,吃垮了的明朝」。在湖南,明王朝一共封了八系藩王和一系郡藩,與山東數量同等,但當時的湖南屬於湖廣布政司,加上湖北,算下來一共是21位,是整個明王朝分封藩王最多的地區,他們多舛的命運,與這個存在276年的王朝同步沉浮,可謂是「悲欣交集」。
  • 人物小傳之明朝朱元璋:頂級權謀大師,自私權力野獸
    但必須承認:朱元璋玩的衛所軍屯這一套,其實在元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這為朱元璋經略雲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朱元璋有功,卻也必須感謝元朝的前期投資。除此之外,朱元璋還修建了大量驛道通往雲貴,極大解決了交通問題,並將情如親子的沐英派駐當地,沐家更是「世鎮雲南」,使得雲貴在明朝時得以與中原相連,從此之後真正成為了一家人。
  • 明朝建文帝:親政後接連削藩用意何在?穩固政治不假,卻下錯了棋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應該是明朝歷史上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皇帝。至始至終,靖難之役兵敗後,沒人知道建文帝當時的生死和去向,可謂撲朔迷離,吸引了很多史學家的和我們吃瓜群眾的注意。明朝藩王制度弊端要說到建文帝急不可耐的削藩,其實這一切還是朱元璋打了一手「爛牌」,而之所以造成後面的靖難之役,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惹的禍。簡單點來說朱元璋規定:除太子以外的兒子,立為親王,分下兵權駐守各地,擁護皇室,親王封號實行世襲制。
  • 從藩王封爵取名的變遷,看整個帝制時代,藩王權力的發展演變
    歷史上像秦始皇那樣,不給兒子們什麼權力的皇帝,實際上是非常少的。 但是等到這個皇帝去世,新的皇帝繼位以後,問題就開始出現了。因為新皇帝和老皇帝的兒子們,雖然也是親戚關係,或者就是兄弟關係。不過,一來,他們曾經可能是一種競爭關係,在競爭的過程中,互相已經非常對立了。二來,老皇帝在分封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分封完了,新皇帝要封給自己兒子們,已經沒有土地可封了。
  • 沒當上皇帝的藩王們,都有為先帝守靈的習慣,原來有這樣一個秘密
    從古至今沒有間斷過,如同過年時期給壓歲錢一樣。不過起源於民間風俗卻受到了皇帝的重視,包括後來的藩王更是把他們當做一種「職業」,難道藩王貴族們都比民間百姓孝順?藩王制度藩王是地方官吏之上、天子權力之下的一種官位,雖然有自己的藩王國,但還是由某地區的統治者直接掌管。
  • 御製記非錄:朱元璋經典之作,用心良苦,「龍生九子種種不一」
    每當提及明朝的開國皇帝,相信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能夠以一介農民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內平定天下,不可謂不傳奇。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元璋的歷史功績跟他們比起來也毫不遜色。正所謂「龍生九子,種種不一。」朱元璋一生一共生育了26個兒子,十幾位公主。表現有優秀的,也有非常糟糕的。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一位叫朱元璋的遊僧也走了劉邦一樣的歷程。如果縱觀朱元璋長達十五年的建國曆程,你會發現他非常的求才,重才,亦能識才。無論文人抑或武士,多是用其所長,各得其所。 明朝的武將常遇春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的毀滅就是因為崇禎皇帝。比起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不算是個暴君,反而是因為他太軟弱了,加上時運不濟,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不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可是認為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世,還特地找人去砍掉天底下所有龍脈杜絕了一切可能的因素。這個皇帝的一生中雖然評價並非完美,可是他卻是一個出色的祖宗,出色的父親和出色的祖父。
  • 元素周期表中的字,為何要感謝朱元璋呢?
    元素周期表中的字,確實得感謝朱元璋,而這就不得不說說大明皇族的起名大法——《五行起名大法》!作為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創業之路,充滿著艱險。因此,當上皇帝後的他,對子孫的溺愛也是非其他朝代開國君所能比的。正因如此,在我看來,他可是大明王朝的絕世奶爸。
  • 「豬龍」臉很奇異?在明朝還有人想長這樣呢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最近,一部以明朝為時空背景的古裝劇亮相銀幕,引得不少朋友關注。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一幕是劇中明太祖朱元璋的長相。電視劇中的朱元璋,長得實在有些奇特、另類,或者更直接地說,醜得慘不忍睹,醜到能上熱搜……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真的長得這麼奇特嗎?朱元璋生而異相的梗,又是打哪兒來的?
  • 此人數次打敗朱元璋,投降後也未有大戰功,卻被封為明朝開國公侯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南京舉行盛大慶典,給功臣們論功行賞,朱元璋不僅給自己的8個兒子封了藩王,另外還封了36位爵,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我們常說的這36位爵其實是活著的(常遇春除外,因為他的爵位是由兒子常茂襲任),其實除了這36位,朱元璋還追封了一些去世的功臣,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蘄國公康茂才
  •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發明,名稱卻是朱元璋定下的,誰抄襲誰?
    徐壽在翻閱資料時,意外翻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家譜,裡面的生僻字居多,而且許多字都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偏旁,這很符合徐壽的要求,於是徐壽毫不猶豫地就將朱家後代的名字編進了元素周期表裡。組於是合成了一張由明朝王室姓名組成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
  • 朱元璋問明朝國運如何,劉伯溫寫了4個字,預示明朝有308年!
    劉伯溫一生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每當朱元璋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渡過難關,從而讓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有遇見未來的本事。在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想把明朝一直傳承下去,但是也知道王朝一般是有壽命的,於是去找劉伯溫問一下,明朝可以存活多少年。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明朝最偉大的皇帝是誰?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說是明太祖朱元璋
    圖一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剛跟隨郭子興起事時朱元璋,不過只是一個十夫長。然而,後來卻開創了一個朝代。我認為應該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整個王朝的統治秩序基本上都是朱元璋設立的。而且,朱元璋在位之時,整個王朝在軍事、財政、官僚隊伍等方面都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在維持天子權力方面,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果斷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同時規定太監不得習文學字,防止宦官幹涉朝政。可以說集天下權力於天子一人之手,天子之下,皆為權力分享。軍事上,他在全國範圍內設立衛所制度,衛所中的將士即是軍事力量,同時也是生產力量。
  • 朱在鈉、朱效鋰……明朝老祖宗起名用的化學元素表?
    翻翻明朝皇室家譜,有大家日常都會接觸到的元素: 益陽王 朱恩銅 壽昌王 朱均鐵 兩個遇水就炸的元素: 瑞金王 朱在鈉 長垣王 朱恩鉀 還有今天手機電池廣泛應用的元素
  • 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小農出身的大一統帝國皇帝,因此雖然已是九五之尊,但一些小農的特徵仍然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映。比如在「家」和「國」之間的平衡問題上,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在於傾向於「家」,逆歷史潮流而動事實所謂的「分封制」,造成藩王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叔侄相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