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中朝及聯合國軍代表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面對俘虜的聯合國軍方面人員12773人,中國有些為難,在與美國溝通後,確定了以下規則:
「自願遣返」:主張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對一交換,交換後一方尚餘戰俘與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和選擇遣返的平民進行交換,不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律釋放為平民。如戰俘不想回自己的國家,可選擇去參戰的國家,只要對方國家接收即可。
不料,在遣返俘虜的過程中,21名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拒絕回國,決定留在中國。美國一片譁然,畢竟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國家是那麼優秀,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叛徒」情況?
當時28歲的溫納瑞斯面對美國的採訪這樣說道:「現在我是自由的,等以後世界恢復和平我再回去。」
「我的家裡人和無數黑人,遭受著白人特權和南方各州殘酷奴隸制度的迫害,這就是為什麼我和我家人不能幸福的原因。」黑人塞西爾.亞當斯則對著話筒憤怒的說道。
倒也不足為奇,在回憶戰俘的生活時,這些外國人的總體回憶都是美好的,畢竟他們的戰俘生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充滿了恥辱、打罵和體罰;相反,志願軍對待他們,是充滿了快樂和友愛的。
他們不用幹活,也不搜他們的口袋。至於金表等貴重物品,則由管理人員統一登記、管理,等遣返時還給他們。對那些犯了錯誤的戰俘,管理人員也從不打罵,而是採用教育溝通的方法,最多關關禁閉,但絕不超過一周。俘虜營更沒有鐵絲網,以及當時美國一些媒體說的「密布的電網」。對於絕大多數的戰俘來說,被俘並不是一種恥辱,而是他人生中的「解放」。
對於這種「解放」,親歷者大兵霍金斯更是永遠無法忘懷,在觀看自己當時經歷過的戰俘奧林匹克運動會影像時,他更是按捺不住了。
那次奧運會,在現在被稱作為世界上唯一的戰俘奧運會——碧潼戰俘營奧林匹克運動
時間: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主辦方: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賽人員:志願軍俘管處全部的6個戰俘營,參賽前,分別從13107名戰俘中,選拔出500名(1254人次)優秀選手國籍:參賽運動員分別屬於美、英、法、加、哥、澳、韓、菲、土、荷、比、希、墨和波多黎各等14個國家和地區。
整個運動會自始至終,從主持大會、組織競賽、運動裁判到大會新聞採編、攝影及其他各項服務工作,據最終決定留在中國生活過幾年大衛.霍金斯回憶:在奧運期間,志願軍一律放手由我們戰俘們自行操辦。
據悉,那次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有:
800米接力賽、百米賽、籃球比賽、壘球比賽、足球比賽、排球比賽、橄欖球比賽、跳遠、拳擊比賽、摔跤比賽、套袋跑、競走、拔河比賽……
其中,百米賽中20歲的美國黑人選手約翰·L·託馬斯跑出了10.6秒的好成績,比當時的世界紀錄10.2秒只多出0.4秒;韓國人取得了3000米跑的全部獎牌。
當看到當時的影片時,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旅加華人導演王水泊(《他們選擇了中國》的導演)也不由得感概:「以後再也不會有了,這肯定是唯一一屆戰俘運動會,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韓戰過後2年,當21名戰俘回到中國生活後,在1955年至1966年的11年間,由於環境的巨大不同,先後共有18人申請離開了中國。而當時中國政府的原則是,尊重本人意願,來去自由。他們有的返回美國、英國,有的去第三國定居。而其中的溫納瑞斯,則喜歡上了中國,一直留在了中國。
1963年,經過工廠推薦,中國紅十字會保送他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馬列主義理論等課程。在北京4年的大學生活中,溫納瑞斯虛心好學,最終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結業證書。畢業後,溫納瑞斯要求仍回到濟南造紙西廠工作。
1977年開始,由於溫納瑞斯的學歷與經歷,他先後被山東大學等高校聘任教授,講授英語口語課程。而他本人,則居住在中國紅十字會為他提供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享受著教授級的待遇和公費醫療,為了緩解他的思鄉,國家每4年為他提供一次去美國的往返機票。
1983年,溫納瑞斯飛返洛杉磯探望母親,當時他的母親已經96歲高齡了,但老人家的神智依然清醒。她聽了兒子介紹在中國的經歷和生活情況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中國人對你這樣好,你可千萬要對得住中國人民啊!」
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後,退休在家的老溫看電視,不由得怒罵:「美帝國主義蠻不講理!美國政府應該向中華民族道歉。」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北京申奧成功,與眾多興奮的中國人所不同的是,霍金斯與溫納瑞斯明白,這是中國將第二次舉辦奧運會。
參考資料:
1、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
2、《一位選擇了中國的美國老兵》——齊魯晚報,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