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參加1980年的蘇聯奧運會?蘇聯自己作的

2021-01-15 正一品

綜述

2020年3月22日,加拿大奧委會和帕運委員會公開表示,將退出2020東京夏季奧運會,希望東京方面能考慮延期舉辦的事宜。澳大利亞奧委會則緊隨其後,稱會考慮為2021年做準備。

在越來越多的運動員表明不願冒險參賽的態度後,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辦似乎已成板上釘釘的事情,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一改過去堅持如期舉辦的強硬態度,開始商討應對策略。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和日本首相經過商討,得出的結論是: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了保護運動員和熱愛體育賽事的人們的健康安全,東京第32屆奧運會必須安排到2020年以後,但不能遲於2021年夏天。

會議還同意,於2021年舉辦的奧運會將保留「2020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名稱。縱觀奧運會歷史,尚未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就成了首屆延期舉行的現代奧運會,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則成了首批因為非政治原因退出奧運會的國家。

在現代奧運會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因為政治原因才抵制退出奧運會。奧運會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盛會,被迫成為了國家間的政治博弈場地。比如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1949年,第43屆國際奧委會會議在義大利羅馬成功舉辦,墨爾本被確立為1956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城市,這是奧運會首次在南半球和大洋洲舉行。但在奧運會正式開始前,一系列政治問題卻使得這一「大型國際友好賽事」蒙上了陰影。

緊張的國際局勢直接影響到了墨爾本奧運會。埃及、黎巴嫩和伊拉克為抗議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而拒絕參賽;奧運會開幕儀式前幾周,蘇聯軍隊入侵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為了抵制蘇聯,荷蘭、西班牙和瑞士便退出了奧運會。

在奧運會開始前兩個星期,因為本屆國際奧委會試圖製造「兩個中國」,中國便做出了不參加的決定。再加上等因素的影響,這場奧運會僅有67個國家參加,運動員人數也從原先的4925人下降到了3342人。然而這卻並非現代奧運史上最悽涼的一屆奧運會,遭到最大規模抵制的,是蘇聯於1980年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

上世紀60年代,第62屆國際奧委會全會在莫斯科順利舉行,蘇聯方面的積極表現,傳達出了這個紅色帝國想要申辦奧運會的意圖。西德能成功拿下197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有莫大關係,作為回報,西德將在接下來的奧委會會議上為蘇聯拉票。

1970年,蘇聯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了申辦1976年奧運會的申請,但在兩輪投票中,莫斯科卻以28票的成績,輸給了獲得41票的加拿大蒙特婁。蘇聯奧委會主席表示:「蘇聯民眾並未因此洩氣。」

1974年,蘇聯再次提出申奧,和蘇聯莫斯科競爭198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僅有美國洛杉磯。此時的蘇聯正處在勢力巔峰時期,國際輿論形勢也一片大好。在西德以及一票社會主義陣營國國家的幫助下,莫斯科以39票的成績擊敗了獲20支持票的洛杉磯,成為了198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舉辦奧運會並不便宜,獲得奧運會主辦權的國家,必須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投入大量資金。牛津大學和賽義德商學院曾對現代奧運會的花費數據進行了詳細調查,他們指出:夏季奧運會的平均花費約為52億美元(按2015年水平計算),冬季奧運會的平均花費約為31億美元。這一數據僅包括了與體育賽事有關的經濟支出。

因為申辦奧運會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所以通常都是經濟發達國家在爭奪奧運會的主辦權。在1896年到2004年期間,只有兩個發展中國家舉辦了奧運會,分別是墨西哥和韓國。多數國家都必須建造新的體育場館或對舊的體育場進行翻新,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以達到國際奧委會的要求。

為了成功申奧,蘇聯奧委會主席康斯坦丁·安德裡亞諾夫還向國際奧委會誇下海口:「莫斯科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場館設施上都不成任何問題,哪怕奧運會第二天就開始也沒問題」。然而,莫斯科作為東道主,卻在籌備奧運會期間遇到了嚴重的財務問題。據《泰晤士報》在1976年5月19日的報導,蘇聯奧組委副主席弗拉基米爾·科瓦爾就財務問題前往美國尋求支持,邀請一些美國企業成為莫斯科奧運會的官方供應商,以獲取奧運會的籌備資金。

為了辦好這屆奧運會,莫斯科在1975年3月成立了奧運會籌備委員會。除了蘇聯政府投入了50多億美元,籌委會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還在國內發行了奧運會彩票以及紀念郵票來籌集資金。

短短幾年時間裡,蘇聯新建造了近百座體育設施。相關資料顯示,莫斯科的大型體育館增加到了60多座,人工遊泳池增建了30多個,中小型體育館則由原來的1300多個增加到了1600多個。

此外,蘇聯還對眾多城市建築進行了修整,城市交通網絡也得到進一步完善。舍列梅捷沃2號機場、宇宙賓館、奧斯坦基諾電視中心大樓等大型城市建築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包括莫斯科的奧林匹克運動場在內的巨型建築物,視覺上看起來充滿了科幻色彩。據統計,為了建好這些基礎設施項目,蘇聯在莫斯科奧運會上總共耗資90億美元,約等於今天的260多億美元。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讓蘇聯耗資巨大的奧運會,卻成了自1956年以來參加國家最少的一屆奧運會,給蘇聯當局潑了一盆冷水。1980年7月24日,蘇聯在莫斯科列寧體育場舉行了奧運會開幕儀式,有80個國家派出代表參加了這場奧運會,其中14個國家的運動員還打著奧林匹克的旗幟參加了運動會。而另外缺席的65個國家,則聯合對莫斯科奧運會進行了抵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對莫斯科奧運會表示了拒絕抵制的態度。

蘇聯奧組委副主席弗拉基米爾·科瓦爾此前曾預計,將有12000名運動員,6000名新聞工作者和3500名教練參加莫斯科奧運會。但實際情況卻證明他過於樂觀了,這場受多國聯合抵制的奧運會,最終僅有5179名運動員到場(蘇聯運動員人數最多,為534人),記者卻有5600多人,記者比運動員數量多,這對於蘇聯而言可謂是諷刺意味十足。

此外,莫斯科奧運會期間到蘇聯的遊客人數也遠低於預期,蘇聯曾預計將有超12萬名外國遊客參加奧運會,為了增加酒店容量,蘇聯不惜向外國借款增建了四萬間客房。但讓科瓦爾等人沒有料到的是,蘇聯耗費巨資打造的賓館、體育場等,多數都沒能派上用場,投入的90多億美元就這樣打了水漂。

與世界背道而馳的蘇聯

一直到1979年聖誕節之前,全球民眾都還對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滿懷期待,蘇聯本國民眾也竭力想為這場體育盛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在短短幾個星期的時間裡,這場奧運會圓滿舉行的可能性就變成了「零」。因為就在1979年12月24日,蘇聯以履行1978年《蘇阿友好條約》為由入侵了阿富汗。

據悉,蘇聯借著夜色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空運,約280架運輸機和三個師被運到了喀布爾,每個師有近8500人。忠於哈菲茲拉·阿明的阿富汗軍隊同蘇聯軍隊進行了激烈而又短暫的戰鬥。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淪陷後,蘇聯又源源不斷地向阿富汗派遣了更多軍隊。

蘇阿戰爭是蘇聯在解體前進行的最後一次外國軍事幹預。蘇聯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將親蘇勢力巴夫拉克·卡爾邁爾扶植上臺,推動阿富汗完成共產主義革命,並使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之一,從而壯大蘇聯陣營。

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戰爭令世界各國震驚不已。在這場戰爭中,超56萬平民被殺,數百萬阿富汗難民逃往其他國家,蘇聯的行為,給阿富汗帶來了深重災難。許多國家都對蘇聯進行了譴責,並採取措施制裁蘇聯。

開往阿富汗的蘇聯坦克封鎖了愛好和平的國家通往奧運會的大門。蘇聯對阿富汗的霸權行為引起了和平愛好者的強烈不滿,其行為顯然違背了和平發展的世界主流,在這種情況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就成了國際反霸鬥爭的重要表現形式。

奧運會是四年一次的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包括了多項體育比賽,分為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兩種。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體育運動促進人與世界和平。相連的奧運五環標誌,就表達了人們對世界五大洲緊密團結的渴望。

古希臘為奧運會留下了一個古老的傳統,那就是「奧林匹克休戰」。在奧運會開幕的前7天和閉幕的後7天中,本著和平合作的精神,所有參加國都必須停止戰爭,以確保人們能安全的參加奧運賽事和返回。

但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國際奧委會調停失敗,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的顧問表示,蘇聯介入阿富汗內政毫無爭議,建議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不要把關注重心放在喀布爾的局勢問題上。一直到1987年,蘇聯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在人們看來,蘇聯作為奧運會的東道主,卻派遣十萬大軍侵略阿富汗首都,做出了與奧運會主旨相違背的事情。這樣的蘇聯,儼然已經失去了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資格。

美國的抵制行為加劇了冷戰衝突

因為蘇聯對阿富汗進行的軍事幹預嚴重違反了國際法,破壞了阿富汗的國家主權的獨立性和領土完整,是對阿富汗內政的粗暴幹涉,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便發起了一系列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活動,蘇聯直接參與的阿富汗問題使東西方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在冷戰的大背景下,阿富汗問題就成了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象徵」。

卡特政府的抵制奧運政策

蘇聯諷刺雜誌《克羅科迪爾》在1980曾刊登過一副名為「接力棒」的政治漫畫。畫中一個標記有「冷戰」字樣的女性正在接受燃燒的火炬,傳遞者為標有「美國」的人物,火炬燃燒的火焰上則寫著「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漫畫下方還寫有一個小標題:「抵制奧運會的唯一目的:點燃冷戰」。

面對阿富汗局勢的失控,西方國家早在1979年12月20日的北約會議上就提出了要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想法,只是當時這一做法並未受到人們重視。但在蘇聯的「氫彈之父」安德烈·薩哈羅夫在1980年1月公開譴責蘇聯的侵略行為,並呼籲全球一起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之後,這一提議便開始在西方國家中流行開來。

1980年1月14日,美國卡特政府對安德烈·薩哈羅夫進行了聲援。12天後,加拿大總理公開表示,若是蘇聯在2月20日還沒有撤離阿富汗,加拿大也會同美國一樣退出莫斯科奧運會。但美國顯然低估了蘇聯幹涉阿富汗內政的決心,在美國設立的最後期限到期時,蘇聯依舊不為所動。

為了獲得本國民眾的支持,卡特政府充分利用了國內國際媒體。在美國白宮透露出抵制奧運會的想法之後,美國媒體幾乎立即表示了支持,並認同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將會給蘇聯造成巨大打擊的觀點。1980年1月10日,《華盛頓郵報》的前駐莫斯科記者羅伯特·凱澤寫道:「蘇聯人已經將莫斯科奧運會視為其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抵制奧運會將會嚴重損害蘇聯威信,莫斯科奧運會的失敗,將會讓蘇聯社會陷入分裂與痛苦之中。」

吉米·卡特總統本人還和當時的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羅伯·凱恩進行了多次溝通。卡特在書信中表示,莫斯科奧運會和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決定一樣,都是蘇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因為莫斯科奧組委的負責人也是蘇聯政府的高級官員,所以莫斯科奧運會本就極具政治意義。如果不能阻止奧運會在莫斯科順利召開,蘇聯就不會意識到世界人民對阿富汗軍事幹預的憤怒,蘇聯未來極有可能繼續對別國發起侵略。所以希望羅伯·凱恩能對卡特政府的抵制策略進行支持和幫助。

此外,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還向原本將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的運動員致辭,要求他們能支持美國政府的抵制政策,以報復甦聯對阿富汗的入侵。雖然不少運動員接受了卡特的要求,但不少運動員也認為不應將體育賽事用於政治鬥爭,依然沒有放棄參賽計劃,諷刺的是,這些運動員收到了美國政府剝奪護照的警告,而一群由25名美國運動員組成的團體也起訴了美國政府,希望能獲得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的機會,但他們最終也沒能獲勝。

在關於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決議上,美國眾議院進行了一次投票,最後得到了386票贊成,12票反對的結果。雖然美國總統或國會無權幹涉運動員,但美國奧委會(USOC)在了解美國民意後,也表示將尊重美國政府的決定。就這樣,美國總統在1980年3月21日正式宣布了將退出莫斯科奧運會的消息。

除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之外,卡特總統還宣布將對蘇聯提出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制裁措施。卡特表示,美國與蘇聯的多數經濟、文化交流都將被推遲,美國與蘇聯的貿易也將受到嚴格限制。具體就體現在穀物糧食出口、捕魚特權和高科技戰略物品這三個方面。

在卡特推行的制裁政策中,蘇聯曾向美國訂購的超1700萬噸穀物將會被禁止出口,這將對蘇聯的畜牧業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蘇聯在美國水域的捕魚特權也將被削弱。美國民眾也會因此遭受一定經濟損失,但卡特表示,此舉是為了世界和平,是在為美國的國家安全服務,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逼迫蘇聯從阿富汗撤軍也需要這樣的政策支持。

不僅如此,卡特還呼籲其他國家一同為阿富汗提供軍事裝備、糧食以及其他援助,來幫助抵禦蘇聯軍隊的進一步侵略,增加蘇聯應對阿富汗戰爭的壓力。同時也防止蘇聯今後為推行霸權發起別的侵略行動。

美國領導的莫斯科奧運會抵制活動

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是卡特政府對蘇聯軍事行動的回應,但卡特等人卻深知,若是僅有美國一國退出奧運會,或者響應的國家太少,美國就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而且也無法通過抵制奧運會來打擊蘇聯。因此,在1980年1月,美國就派遣政府官員去說服印度的拳擊傳奇人物和奧運金牌得主穆罕默德·阿里,希望他能前往非洲進行友好訪問,勸說非洲國家一同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為了讓更多國家和美國站在一起,卡特向美國的盟國們傳達了這樣的觀點:「蘇聯有進一步向西南亞鄰國擴張的趨勢,其激進的軍事政策讓絕大多數國家感到不安。」卡特還重申了阿富汗在世界和平與穩定發展中的重要戰略意義:若是阿富汗無法保持自由和獨立,伊朗和巴基斯坦也會受到威脅,未來世界石油供應的控制權或許也會落入蘇聯手中,這將影響到美國和盟國們的國家安全。

在美國政府的努力遊說和帶領下,有65個國家和地區因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行為對莫斯科奧運會表示了完全的抵制。只是這些國家對美國抵制政策的支持程度都各不相同,美國和澳大利亞作為響應美國的實力強大的盟友,最終依舊派出了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加拿大、西德和以色列則比較堅定。此外,智利、海地、宏都拉斯、巴拉圭、韓國和中國等國家,也都拒絕派遣運動員去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抵制危機重現洛杉磯

在眾多國家的抵制下,蘇聯沒能通過莫斯科奧運會贏得榮譽,也無法從中獲得舉辦奧運會為其帶來的經濟利益,在顏面盡失的同時,蘇聯也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就在莫斯科舉辦奧運會的同時,美國在費城舉辦了自由鐘精英賽,因為參與國家多為抵制參加奧運會的國家,所以這場比賽也被人們稱作「奧林匹克抵制運動會」。

有美國媒體評論到,卡特政府推行的奧運抵制政策,讓大量為奧運賽事準備許久的運動員們錯過了一場強大的奧運盛會。有數據顯示,在這場僅80個國家、5179名運動員參加的奧運會,總共創造了36項世界紀錄、39項歐洲紀錄以及74項奧運會紀錄。蘇聯沒能順利舉辦莫斯科奧運會,美國也沒有通過抵制政策成功逼迫蘇聯撤軍。蘇聯軍隊繼續在阿富汗持續作戰了近十年,破壞了當地民眾的居住地,只留下無數難民。

美國的抵制和制裁政策加速了莫斯科奧運會走向失敗的步伐。為了報復卡特政府,蘇聯抵制了1984年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越南、古巴、寮國、伊朗等19個國家對洛杉磯奧運會進行了抵制,這場體育盛會同樣沒能擺脫政治鬥爭的陰影。

結語

在冷戰格局下,美蘇兩大陣營的較量擴展到了體育領域,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聲援阿富汗,實際上卻是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導致的冷戰的延續。而蘇聯隨後對洛杉磯奧運會進行的報復性制裁,使得奧運會變成了徹底的政治遊戲。

但不容否定的是,蘇聯對阿富汗推行的霸權政策,違反了人們追求和平的願望,因此莫斯科奧運會的失利,完全可以說是蘇聯自己一手造成的。蘇阿戰爭也被人們稱作「蘇聯的越南戰爭」,其影響不僅體現在奧運會上,蘇聯外交關係、國際形象的破壞,以及財政損失都和這場戰爭有關,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蘇聯走向解體。而就在蘇聯解體後,聯合國便恢復了「奧林匹克休戰」。

相關焦點

  •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兇,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蘇聯當時總人口才了2.4億,有那麼大領土要管,前不久又新接管了一個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8月,其6小時內被蘇聯全面佔領),正是被國際輿論討伐的時候,這時候再打中國軍隊,說到底是有點兒心虛,典型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 中、美等67個國家缺席,花了90億美元:打造成「失敗」奧運會
    每一場奧運會可以說是舉辦國傾盡眾多人力物力來創造的,準備工作更是從確認開始就如火如荼,城市將獲得一場重生,歷史上最慘的一場奧運會當屬1980年由蘇聯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了,前後花了90億美元,全國上下都在等待著這一刻,可是沒想到的是,付出並沒有得到回報。
  • 安德羅波夫挽救蘇聯的改革三板斧
    :1959年作為赫魯雪夫的隨員訪華;1963年率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團訪問越南路過北京;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參加中蘇兩黨會談;1965年作為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隨員訪問越南路過北京;並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也是毛澤東最後一次接見蘇聯黨政代表團。
  • 盤點現代歷史上那些最「特殊」的奧運會
    除賽會安排失當外,大多數選手在比賽結束後才獲悉自己參加的是奧運會而不是博覽會,奇怪的是射擊冠軍甚至在比賽結束後也不知道自己是冠軍。因而第2屆巴黎奧運會被稱為歷史上組織工作最為混亂的一屆奧運會。1900年巴黎奧運會街頭海報2.最小規模的奧運會規模最小的奧運會是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城舉辦的第3屆奧運會。參加比賽的只有來自12個國家的625名運動員,其中女運動員8名,而東道主美國隊就佔了533人。
  •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
    1958年1月,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外出潛艇與基地的通訊和聯絡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此之前,蘇聯海軍已經研究了建立長波電臺的問題。第一個方案是在蘇聯本土建立長波發射電臺,但因其耗資巨大且通訊質量難有保證而被否決。第二個方案是在中國的海南島和印度各建一個長波發射臺。赫魯雪夫否決了印度方案,但對於海南島方案,他認為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不會存在任何困難。
  • 蘇聯為什麼解體?車諾比核爆炸是一個轉折點
    車諾比電廠1986年4月26日發生爆炸,距今已經三十年了,但現在想想仍讓人心有餘悸,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這個事故是怎麼發生的,當時蘇聯對這個事故又是如何反應的。就當時蘇聯的整個核工業來說,烏克蘭的這個車諾比核電站算是重點發展的一個。蘇聯為什麼要搞這麼個東西呢?因為當時美蘇在進行軍備競賽,1983年美國的裡根總統上來以後就提出了一個600艘艦艇的計劃,說美國要造600艘艦艇,而且相當多的潛艇都必須是核動力的,這個對蘇聯刺激特別大,美國要造核動力的,我也要趕緊跟上。
  • 奧運百科: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1988年)
    1981年在聯邦德國巴登-巴登市舉行的第84屆國際奧委會會議上,雅典與墨爾本相繼退出,最後投票通過漢城為第24屆奧運會的承辦城市。是繼東京之後第二個主辦奧運會的亞洲城市。漢城申辦奧運會,是韓國政府"和平統一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步驟。韓國為提高本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於1973年制訂了該政策,並倡導"門戶開放",措施之一就是積極進行體育文化外交,並爭取主辦1986年的亞運會和1988年的奧運會。
  • 蘇聯科技史上的「李森科事件」
    蘇聯農業科學研究院前任院長N·I·瓦維洛夫支持穆勒的觀點並成為李森科的頭號對手。  李森科從1920年代後期繞開學術藉助政治手段把批評者打倒。1935年2月14日,李森科利用史達林參加全蘇第二次集體農莊突擊隊員代表大會的機會,在會上做了「春化處理是增產措施」的發言。李森科在他的演說中談到,生物學的爭論就像對「集體化」的爭論,是在和企圖阻撓蘇聯發展的階級敵人作鬥爭。
  • 蘇聯曾經有多發達?美國想搶蘇聯失控太空站,蘇聯一頓神操作
    世界離毀滅只差兩步:蘇聯人沒拿回自己失控的空間站,美國人偷走蘇聯的空間站。第三步,就是全面核戰。美國準備撿漏的消息傳到了蘇聯。蘇聯只有一個選擇,儘快找到自己失聯的禮炮七號,要麼擊毀它,要麼把它帶回家。蘇聯選擇了後一種。
  • 蘇聯援助印度30年,相愛的熊象為何落得相殺結局?
    其實不妨做一個設想——如果蘇聯不對中國搞大國沙文主義,印度沒有頭腦發熱和中國胡攪蠻纏;蘇聯、中國、印度真心實意地通力合作,基本上可以在地球村佔據半壁江山。03 天真的政客上世紀50年代還有不少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政客。
  • 聯合國建立初期,美國同意中國「入常」,但是蘇聯堅決反對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一詞最早在1942年1月1日發布的《聯合國家宣言》中首次提及,在成立聯合國前期美國和蘇聯進行長時間的「對戰」,在聯合國成立初期的時候,美國很同意中國「入常」,但是蘇聯堅決反對,這是為何呢?
  • 【奧運百科】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辦之後的發展變化
    18世紀初, 英、 法、 德等國的一些學者、專家,相繼去 奧林匹亞訪問勘察,除發現大量史料外,還發掘了不少和古奧運會有關的珍貴文物和史料,引起了人們對古奧運會更加濃厚的興趣。1883年, 顧拜旦第一次提出舉辦類似古奧運會的比賽,它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把過去只限於 希臘人參加的 運動會擴大到世界範圍去。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
  • 勃列日涅夫:在笑話中和蘇聯一起沉淪
    然而正如當初大家小看了史達林和赫魯雪夫一樣,這次大家也沒有估計到勃列日涅夫超強的官僚手腕——他不僅成功保住了自己的位置,擠走了所有可能挑戰的對手,還成為繼史達林之後在位時間最長的蘇聯領導人。從1964年到1982年,蘇聯進入漫長的勃列日涅夫時代。1、社會停滯,笑話卻井噴的時代史達林、赫魯雪夫和勃列日涅夫一起乘火車出門。
  • 亞洲首位太空人不是中國人,擊落過美軍轟炸機,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關於太空人,現在大部分人都知道: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是首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中國首位太空人是楊利偉。不過很多人不知道,亞洲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不是中國人,而是越南飛行員範遵。
  • 蘇聯的地球望遠鏡計劃——科拉超深鑽的故事
    另外一個,就是2008年美國《連線》雜誌發表的一篇「蘇聯如何鑽出世界最深的井」的文章,附上了10張照片,同樣也是貌似公正地找了幾個所謂美國科學家,對科拉超深井做了一點似是而非的介紹後,不無酸楚地下了一個結論:科拉鑽井對地球學沒有產生太大的價值。文章這樣寫道:這種情況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前蘇聯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終對地球學沒有產生太大的價值?
  • 外事翻譯尷尬事:蘇聯代表氣極了,中國代表居然罵蘇聯是「蟲子」
    1961年9月,毛主席對訪華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人人喊我「萬歲」,但人是活不到一萬歲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任翻譯知道,這句話在國內盡人皆知,但如果直譯,外賓肯定會一頭霧水,於是將這句話的意思翻譯出來,取得了效果。1964年秋,羅馬尼亞幾位領導人專程來華,勸毛主席停止與赫魯雪夫公開爭論。
  • 德國差點滅了強大的蘇聯,為什麼日本卻徵服不了落後的中國呢?
    德國在二戰期間所展現的實力非常強大,在歐洲勢不可擋,就算強大如蘇聯這般國家不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嗎?不過日本面對我國,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根本無法根本上徵服落後的中國,從這也可以看出,如果連當時如此落後的我國都無法打敗,就更不要說蘇聯的強大了。
  • 蘇聯挖了個萬米深井,下面有很多鑽石和黃金,為什麼突然停工了?
    這口井在科研鑽井時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事故。專家們認為,這是蘇聯鑽井技術上的一個巨犬成就。上述這份資料,來自於1982年第3期的期刊《石油鑽採工藝》,講述的就是蘇聯超深鑽井。光敲定這項計劃,就用了整整5年時間,制定了將近200項任務。
  • 蘇聯早年也曾獲得航母艦體,卻沒像中國遼寧艦那樣被重建
    作者:張遠年原題:《為什麼二戰德國沒有自己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航空母艦作為新的戰艦種類,在歷次海戰中奠定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二戰中以美國日本英國為首的幾個海上強國都不遺餘力的發展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