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魚類只有七秒的記憶,國外也有『3 second memory fish』的說法。那麼魚類的記憶,究竟有多久呢?
早在1965年,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們就對金魚的記憶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首先從魚缸的一端發射出一道亮光,緊接著在這一端對金魚進行電擊刺激。
如此反覆訓練多次,很快,金魚就記住了「光—電擊」這個刺激循環。當再次有光射出時,金魚就會迅速逃離到魚缸的另一邊。研究人員發現金魚可以在長達1個月裡記住「光—躲避」的行為模式。
所以說,魚類只有幾秒記憶的說法不攻自破。
根據現在的研究,魚類神經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甚至,長時間養在魚缸裡的魚,還會患上抑鬱症。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這些帶鰓的朋友的確會抑鬱,而且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魚是很有前途的研發抗抑鬱劑的動物模型。新的研究徹底改變了科學家對魚的認知的理解,這建立起了一個實例。
科學家通過一種「新魚缸實驗」,他可以有效地測試抗抑鬱藥物的有效性。在實驗中,一條斑馬魚會被放入新魚缸中,如果在五分鐘後它仍在魚缸低處活動,這就表明,此時的它是抑鬱的。按照它們探索新環境的通常習性,如果它向水面遊動,則沒有抑鬱。
科學家說,抑鬱的嚴重性可以用魚在水面與在底部遊動的時間長短相比較來衡量。當然,所有這一切,也有人表示懷疑,一條帶條紋的小魚怎麼會和自己有相同的經歷?「抑鬱」這個詞合適嗎?儘管科學家使用如老鼠之類的動物來研究情緒問題已有數十年,但這些模型與人類感受的相關性最多也只是一種粗略的估計。
哈佛醫學院抑鬱、焦慮與壓力研究中心主任迪亞哥·A·俾薩格裡(Diego A. Pizzagalli)認為,一個顯然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問動物它們有什麼感覺。」儘管研究人員能找到對應的血清素和多巴胺波動,但魚類或鼠類都無法「完整涵蓋我們所知的抑鬱的範圍」。
關於「焦慮」和「抑鬱」哪個術語更加適合這個問題,魚類研究界有著激烈的討論。
但在過去十年中,科學家們非常確信的是,他們可以看到魚缸裡的斑馬魚如何對一切事物逐漸喪失興趣:食物、玩具、探索——就和臨床抑鬱的人一樣。
「你看得出來,」一位深度研究魚類感知行為的生物學家庫倫·布朗(Culum Brown)說,「抑鬱的人是自閉的,魚類也是。」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魚類智力和偏好的漁業和生物學教授維多利亞·布賴斯韋特(Victoria Braithwaite)認為,缺少刺激可能是觸發大多數家養魚類抑鬱的原因。
不斷有研究表明,魚類的表現與對水生動物的刻板印象不同:一些魚類會使用工具,還有一些能夠分辨面孔。
魚類生性好奇,會探尋新的事物。換句話說,你家的金魚可能會感到無聊。為了防止你家的魚更加沮喪,你可以在魚缸內放置新的物品,或對物品的位置進行變動,來激發魚寶寶的好奇心。
根據一項實驗所顯示的,如果將魚養在豐富複雜的物理環境中,也就是有很多可以咬的植物和可以在其中穿遊的籠子,可以減輕魚的壓力,促進其大腦發育。小魚缸的問題不光是缺乏供魚探索的空間,通常也無法保證穩定的水質,氧氣可能會不足。
如果你想養一隻心理健康的魚,你需要選購一隻約1.8米、的精心構造了景觀的魚缸,可以用一個「有許多植物和物品魚缸」來養,只有這樣,你的魚才會看起來健康而有活力。魚缸裡新的綠葉是魚寶寶最喜歡和渴望的豐富環境。
所以,別再低估魚類的智商和思維,神可以識別各自的魚群夥伴,社會威望,甚至相關的「魚際關係」,我們有必要重視起來,加強對這種生物的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