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廢紙簍大小的微型核電站要上太空,可為太空基地提供電能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Kilopower反應堆。 科技日報 圖

據國外媒體近日報導,美國宇航局和美國能源部合作開發出一種只有廢紙簍大小的核反應堆,並稱其為「Kilopower」,也就是千瓦級太空反應堆。它能在太空環境中運行,為太空基地提供電能。

「美國最近測試的這種千瓦級太空反應堆的重要意義在於,美國在反應堆的小微型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闢了核能太空探索的新時代。」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彭光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核電源分為核電池和核反應堆,核電池存在鈽供應短缺問題和功率限制,因而核反應堆電源就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

這個廢紙簍大小的太空核反應堆的新穎之處是什麼?發射中蘊含哪些不安全因素呢?

與地面核反應堆原理相同,但冷卻方式有別

據悉,Kilopower反應堆具有兩種功率設計,一種是1千瓦,另一種是10千瓦。後者每秒鐘可以產生一萬焦耳的電能,足以支撐兩個人進行長時間的火星探險任務。

在太空探索中,擁有可靠電源是至關重要的,而有些科學探索任務,一定需要核能的幫助才能進行。例如,我國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面對最低溫度接近零下200攝氏度的月球,就是靠同位素衰變能源度過極其寒冷的漫漫長夜。

彭光雄表示,太空反應堆Kilopower與上述「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使用的核電池不同,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核反應堆。他解釋道,核能的劇烈釋放可製成核武器威脅人類,核能的受控釋放則可以發電造福人類,而實現受控核反應的裝置就是反應堆。目前核能有三種主要的釋放方式:聚變、裂變和衰變。把衰變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是核電池,而核反應堆一般指核裂變反應堆,因為人類尚未掌握受控核聚變技術。地球上建設的核電站,其核心部分就是反應堆。

太空反應堆與地面上的反應堆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受控鏈式反應。反應過程是這樣的,反應堆中的核燃料在中子轟擊下發生自持鏈式反應,核燃料如鈾-235吸收中子發生裂變的同時放出更多中子從而引起更多裂變,產生巨大能量。這些能量的一部分轉化為電能的形式對外輸出;其餘的部分必須採取措施從反應堆中排出去從而使堆芯適當冷卻,以維持一定範圍的運轉溫度,或者主動降低功率以達到溫度平衡。否則堆芯會由於極高的溫度而熔毀或爆炸,造成災難。

核電站中反應堆最經濟有效的冷卻方式是水冷。這就是地球上的核電站一般建在沿海一帶或湖泊附近的重要原因,而太空反應堆Kilopower採用鈉管設計。

彭光雄認為,這反映了太空堆的主要特別之處,即在航天和太空環境中,由於缺少水源和空間限制,只能採用其他方式散熱,而不是水冷散熱。「這一方面是太空反應堆的功率目前還只有傳統輕水堆的約百萬分之一而不能做得更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取消了水冷設計使得反應堆小型化、微型化成為可能。」在他看來,如何保持小微型的體積優勢同時增大功率,是太空核反應堆未來的方向和挑戰。

猶如天上掉下個「福島」?沒有那麼危險

許多人擔憂發射中出現核洩漏和太空危機。彭光雄教授告訴記者,太空核能裝置由於有放射性物質,原則上也存在核汙染風險。這種風險來自兩個階段,一是發射階段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外洩汙染地球大氣環境;二是在天文距離的飛行階段反應堆意外自行啟動可能造成太空汙染。

該反應堆項目主管帕特·麥克盧爾表示,發射階段出現事故影響並不大,輻射量最多『相當於乘坐飛機』。即使發射過程中出現鈾殘留物爆炸,輻射峰值劑量也遠低於1毫雷姆,相比之下,美國人平均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為620毫雷姆。而且為防止反應堆意外自行啟動,研究小組為該小型核反應堆設計了「自控功能」,一旦反應堆出現故障將會自動關閉。

「雖然可以在設計上儘量減小這些風險,但不可能完全避免。」彭光雄舉例說,福島核電站出事故之前也是有自動關閉設計的,但關鍵時刻安全設計全部失靈最終導致災難。如果裝有大量核材料的裝置從空中高速墜落地面,就會猶如天上掉下個「福島」,後果難以預料。

麥克盧爾宣稱,人們總認為這會將「車諾比城」帶上太空,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危險。彭光雄也表示,目前的太空反應堆功率還相對較小,所攜帶的核燃料相對較少,也有一些安全方面的設計,可儘量將風險降至最低。

相關焦點

  • 【前沿】廢紙簍大小的核電站:美開展空間核反應堆Kilopower原型堆...
    據外媒近日報導,美國宇航局和美國能源部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只有廢紙簍大小的核反應堆,並將之命名為為「Kilopower」,也就是千瓦級太空反應堆。它能在太空環境中運行,為太空基地提供電能。「美國最近測試的這種千瓦級太空反應堆的重要意義在於,美國在反應堆的小微型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闢了核能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 美國欲在火星和月球上建核電站,為人類在太空居住做準備
    據《每日郵報》7月24日報導,美國能源部於當日正式提出需求,欲在火星和月球上建造核電站可以為以後人類在太空中長期居住做準備,已經開始向各方徵集實施方案。據悉,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在研發核反應堆技術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曾研發過無需水冷卻的核反應堆和一些微型核反應堆,目前地球上大多數的核反應堆是水冷核反應堆。
  • 美國花巨資打造「核能充電寶」,僅僅為了提供微型核電站?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9日報導,五角大樓本周一籤署3份合同,開始進行移動式小型核反應堆的設計工作,報導稱此舉是實現為美國本土和駐外美軍提供微型核電站的兩步走計劃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美國在其他國家有駐軍,而美國此舉從明面上來說是為了自己國家的軍事基地,有足夠的能源,方便軍事活動的進行,可是仔細看來
  • NASA十年後或將反應堆送上月球 為人類基地供電
    它有可能改變太空探索,尤其是太陽系中永久性人類前哨基地的能源製造方式。目前的太空任務使用的是燃料電池、核電池或者太陽能。但是月球的夜晚持續兩個周時間,而且火星上的陽光強度只有地球上的40%。美國宇航局太空技術部門的副行政助理Jim Reuter稱:「當我們前往月球或者最終前往火星時,我們很可能需要大量無法依賴於太陽的能源,特別是如果我們想要生活在那裡。」
  • 稀有元素「鋂」發電首獲成功,可為太空探測器提供400年電能
    英國的科學家們近日成功利用鋂元素發電,稀有元素鋂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而是鈽衰變的副產品,可以為未來的太空飛行器提供長達400年的電能。根據NNL的說法,這一突破意味著鋂元素在放射性同位素動力系統中的潛在用途,可以利用來自鋂元素顆粒的熱量為太空船提供進入深空的能量,或者用於在其它能源(如太陽能電池板)不能發揮作用的行星表面。使用這種供電方式,可以使太空圖像和數據傳輸時間大大延長。
  • 美國為什麼要在月球上建核電站
    「一旦這項技術通過演示得到證實,未來的系統可能會擴大規模,或者多個單元可以一起用於長期的月球任務,最終到達火星,」卡洛米諾說四個單元,每個單元提供10千瓦的電力,將提供足夠的電力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前哨站。利用裂變表面電力系統在行星表面產生大量電力的能力,將使大規模勘探、建立人類前哨基地和利用原地資源成為可能,同時允許商業化。」
  • NASA要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核電站,圖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能源部將徵求相關行業提案,以便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旨在支持該國長期太空探索計劃。提案內容為建立核裂變動力系統,目標是在2026年之前讓飛行系統、月球著陸器以及核反應堆就位。
  • 常駐太空~美擬建星際核電站~細數其太空核應用
    美國能源部想到了核能的方式,早已通過INL(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 進行研究,並有了基礎結論,在周五報告指出:「小型核反應堆可為太空探索任務提供電力。」在美國,INL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 在反應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其微型反應堆,有一些竟然可以在沒有水冷卻的情況下運行。
  • 車諾比核電站發現了一種蘑菇,可能成為太空探索的關鍵
    太空探索是人類的偉大夢想之一。預計2024年,月球軌道空間站將在月球軌道服役。除了執行太空科學任務外,更為人類登陸月球提供了中轉站。但是,在像《星際迷航》中那樣探索太空之前,我們將必須消除許多障礙,包括太空人健康的障礙。尤其是太空輻射對人體的種種不利影響:包括記憶喪失,焦慮……人腦可能因太空旅行而受到損害。
  • NASA擬2026年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 核電站將如何運作?
    NASA擬2026年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 核電站將如何運作?這次演示預計將持續一年時間,最終可能支持在月球、火星、甚至在更遙遠的太空進行更長時間的任務。卡洛米諾說:「一旦這項技術通過演示得到認證,未來的系統就可以擴大規模,或者多個裝置可以共同用於月球和火星的長期任務。四個機組,每個機組提供 10 千瓦電力,足以滿足月球或火星前哨基地的需求。
  • 微型望遠鏡聚焦太空中的遙遠物體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可變形反射鏡(DeMi)立方星於7月13日部署在國際空間站,開始了帶有微型可變形反射鏡的微型太空望遠鏡的技術演示,該微型可變形反射鏡稱為微機電系統(MEMS)反射鏡。發射約一周後, DeMi首次與太空接觸,展現了其太陽能電池陣列的預期功率,以及正確的太空飛行器指向和穩定的溫度。該團隊將在未來幾天內集中精力進行有效載荷檢查。
  • NASA為何要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核電站?是否安全聽聽專家怎麼說|...
    出品|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X財看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能源部將徵求相關行業提案,以便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旨在支持該國長期太空探索計劃。提案內容為建立核裂變動力系統,目標是在2026年之前讓飛行系統、月球著陸器以及核反應堆就位。
  • 移動式微型反應堆成關注熱點
    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卡車大小的移動式微型反應堆,可為前線軍事基地、定向能武器和深空探測飛行器提供充足電能。 眾所周知,核能能量密度高(1千克鈾235裂變後釋放能量相當於 2700 噸煤燃燒釋放能量)且高效清潔,因此有著廣泛應用。
  • 中國嫦五發射在即,美國擔憂影響太空圈地,考慮將在月球建核電站
    按照NASA官員的說法美國在月球的核電站建設起來之後,人類將擁有足夠的電力支持更大規模的探索,同時還可以為星際移民提供經驗借鑑,成為人類走出地球的前哨基地。此外NASA官員也表示美國考慮在月球或者火星建設核電站不涉及任何政治目的,純屬是為了支持各個國家對外太空的探索。
  • 核能的微型利用:好奇號上核電池能持續供電14年
    當NASA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2012年8月6日這天,一塊重45公斤、60釐米見方的電池引起了全世界核電界的關注。
  • 太空核能裝置 這個可以有
    當電池的電能耗盡時,由於無處充電,太空飛行器便不得不停止工作。我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就是受到了電池電量的限制。  現如今的太空飛行器,在軌道上工作時大都會伸展出一個形似翅膀的裝置。比如我們熟知的神舟飛船,在尾部的推進艙上就有一對這樣的「翅膀」。太空飛行器的這個「翅膀」是太陽能電池帆板,它的作用不是用來飛行,而是用來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
  • 外星文明以微型黑洞為驅動在太空遊弋
    但是一直探索外星文明存在依據的一些科學家們卻認為,黑洞推動以及黑洞伽馬射線偵測外星文明的是一種可資信賴的技術。這部分科學家以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Louis Crane等人為代表的,他們在10年間,先後發表數篇論文,用以闡述該方案的可行性。Louis教授是多年來從事外星文明偵測工作的資深科學家。
  • 美國NASA:擬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
    美國宇航局 (NASA)和美國能源部將徵求行業建議,以便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以支持其長期太空探索計劃。該提案旨在建立核裂變動力系統,目標在 2026 年之前讓飛行系統、月球著陸器以及核反應堆就位。四個機組,每個機組提供 10 千瓦電力,足以滿足月球或火星前哨基地的需求。核裂變動力系統在行星表面產生大量電力,這將使大規模勘探、建立人類前哨基地和就地利用資源成為可能,同時也為商業化提供了機會。」NASA 正在與核研究機構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 (INL)合作。但這個計劃現實嗎?六年後交付是否可能?
  • 神奇腦迴路,NASA考慮建立太空核電站,為了人類長期在太空生存
    太空從古代開始,就是人類一直想要探索的一個地方,而現如今,以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去實現探索外太空的夢想了。但是人類目前來說想要真正的在太空之中長期生存還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想法,因為人類涉足過的月球上並沒有能夠滿足人類生存下去的動力。所以,美國的宇航局就相依了個神奇的想法。
  • 神奇腦迴路,NASA考慮建立太空核電站,為了人類長期在太空生
    太空從古代開始,就是人類一直想要探索的一個地方,而現如今,以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去實現探索外太空的夢想了。但是人類目前來說想要真正的在太空之中長期生存還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想法,因為人類涉足過的月球上並沒有能夠滿足人類生存下去的動力。所以,美國的宇航局就相依了個神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