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納雷射器,可輸出多種雷射信號,讓信息存儲更安全有效

2020-08-10 知社學術圈

智能響應型光學材料在外界刺激下會輸出不同的光學信號,可用於構築信息存儲與加解密光學器件。與靜態光學材料相比,智能響應型光學材料更難被仿製與竊取,因而更加安全。


目前,智能響應型發光材料的構築仍存在不足,具有高存儲密度、高信號識別能力的微觀器件仍待發展。

最近,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高振華博士、王康博士、閆永麗研究員、姚建年院士以及趙永生研究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研究論文,利用多態響應的微納雷射信號,構築出新型智能響應材料,並展示了其在信息安全領域中的應用潛力。

研究人員首先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共振能量轉移過程的給受體雷射分子體系,並通過微乳液自組裝方法,構建出摻雜有雷射增益分子的高品質WGM微球複合諧振腔

進一步,研究人員通過時間分辨瞬態螢光光譜、高性能條紋相機系統等技術,探究了微納諧振腔體系中給體分子輻射速率(Kr)與能量轉移速率(KET)之間的競爭機制。研究表明,隨著激發功率的增加,諧振腔可發射不同的光信號:

  • Kr<KET時,微納諧振腔發射受體分子的螢光信號或雷射信號;
  • Kr ≈ KET時,發射受體分子與給體分子的雙重雷射信號;
  • Kr>KET時,發射給體分子的雷射信號。

智能響應微納雷射器不同給/受體激子之間的競爭過程及多態微納雷射信號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不同激發功率下有機諧振腔內部不同激子間的漲落關係,最終通過調控不同激子之間的相互競爭過程,分別實現受體分子螢光信號、受體分子雷射信號、給體分子雷射信號以及雙色雷射信號的動態快速切換。

有機微納雷射在光控制下可以輸出不同的雷射信號,對不同屬性的雷射信號進行解析以及光子學編碼,從而可以構建多個編碼態,為信息容量及信息安全強度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優異的體系。研究人員採用自上而下的精密微加工技術,將含有不同信息單元的微納雷射器進行陣列化。構築的智能響應的微納雷射陣列只有在特定功率激發光下才可以獲取真實有效信息,從而實現雷射信號的數位化讀取與加解密功能應用,為後續有機納米光子學的研究與器件設計提供思路及理論依據。

智能響應微納雷射器陣列對信息進行加解密,只在特定功率激發光下,才能獲得真實信息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162/5869271

相關焦點

  • 方法創新:智能響應微納雷射器使信息存儲更安全、更有效
    智能響應型光學材料在外界刺激下會產生不同的光學輸出信號,相比於靜態的光學材料具有額外的安全屬性,從而不易於被仿製與竊取,在構築信息存儲與加解密等光子學功能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及廣闊的應用價值。目前智能響應型發光材料的構築仍存在著一定不足與局限。
  • 鈣鈦礦雷射器可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的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下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 鈣鈦礦雷射器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9月3日發表在《自然》上。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科學網—鈣鈦礦雷射器可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下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
  • 漲知識|讀懂雷射微納加工未來,這篇就夠了
    行 業 應 用 3C行業:手機由移動終端向智能終端轉移意味著手機功能性要求提高,手機模塊高度集成化、輕薄化成為趨勢;這種趨勢帶來的新材料和高精度需求使雷射微納加工優勢顯著。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9月3日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9月3日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一文解讀國內外半導體雷射器產業發展現狀趨勢
    它的增益晶片採用半導體材料,與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非常相似;諧振腔結構則採用固體雷射器構型,通常由半導體晶片上的分布布拉格反射鏡(DBR)和外腔鏡共同構成;泵浦方式通常使用光泵浦,可以提供更靈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優良的器件性能。VECSEL 使用半導體晶片作為增益物質,可以提供多種波長選擇和寬譜的調諧範圍。
  • 幾種新體制半導體雷射器及相關產業的現狀、挑戰和思考
    ,或者有更高更穩定的輸出功率,或者有更小的體積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光斑,或者便於調製和倍頻,或者具有讓人興奮的微小功耗。基於固體雷射器的光學腔使其可以方便進行腔內光學元件插入,易於進行脈衝壓縮、和頻、差頻及光束整形,可以產生如超短脈衝雷射、特殊波長雷射、太赫茲雷射、多色雷射等,滿足多種特殊應用需求。
  • 雷射器的輸出特性及其對雷射加工的影響
    雷射器的輸出特性包括雷射波長、輸出能量功率、空間分布特性、時間特性、偏振特性、光譜特性、頻率穩定性、增益特性、相干性等。對於加工用過的雷射器的輸出,關心的主要是前五個特性。  1、雷射波長。不同的雷射器輸出不同波長的準單色光,這是由於不同雷射器的工作物質不同,其上下能級能量差E2-E1=hv不同,而光波頻率和波長成反比,因此輸出雷射的波長不同。由於雷射具有高度的單色性,各準單色光的譜線寬度很窄,在透射光學系統中應用時不存在色差。由於不同的材料對幾個的吸收率與波長密切有關,因此波長對幾個加工過程的影響很大。對於金屬,一般表面對光的吸收隨波長的增加而減小。
  • 淺談未來雷射加工發展的重要方向
    相對於常規的機械精細加工,雷射微納加工技術更精密、更準確、更迅速,涉及到了微觀尺度下的焊接、切割、打標、打孔,熱處理、成型等多種加工工藝。隨著超短脈衝雷射器趨向更為成熟的工業應用,超短脈衝雷射微納加工技術將開拓更為廣闊的應用領域,成為諸多行業不可或缺的利器。「超快雷射」,是指輸出雷射的脈衝寬度在10-12s即皮秒級別,或小於皮秒級別的脈衝雷射。
  • 基於MAX1968的半導體雷射溫控電路設計
    溫度控制電路利用熱敏電阻反饋LD管芯溫度,AD轉換器對該反饋信號進行AD轉換並輸入單片機,單片機將其與給定電壓比較,在進行數字PID算法[3]處理後,單片機控制DA轉換器輸出模擬控制電壓給MAX1968,從而調整MAX1968輸出到TEC的電流方向及大小。TEC 根據流過電流信號對雷射器進行製冷或加熱,使雷射器溫度穩定在所要求的值。
  • 交大物院課題組在微型晶片白色雷射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在集成光電子器件、生物光子學中的應用前景,單個微型晶片雷射器成為微納光電子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科學家致力於研究開發直接光束輸出的白色雷射微型雷射器。在大健康多學科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光學探測以及生物光子學研究領域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波長可調的微型晶片雷射器能有效利用安全穩定的雷射激發材料信號並獲取信息,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巨大潛力。
  • 高脈衝能量摻鉺光纖雷射器——一種理想的人眼安全雷射雷達光源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技術挑戰就是,如何從全光纖雷射器系統中獲得足夠高的單脈衝能量和峰值功率,以用於遠距離的雷射雷達測量。高脈衝能量摻鉺(Er) 脈衝光纖雷射器是一種理想的人眼安全雷射光源,特別適合於大氣中的遠程雷射雷達應用,包括例如大氣風速遙感測量、大氣化學小分子的觀測、和遠程目標的測距/識別等。
  • 雷射與雷射器的分類
    雷射按波段分,可分為可見光、紅外、紫外、X光、多波長可調諧,目前工業用紅外及紫外雷射。氣體雷射器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操作方便。在工農業、醫學、精密測量、全息技術等方面應用廣泛。氣體雷射器有電能、熱能、化學能、光能、核能等多種激勵方式。       ( 4 )以液體染料為工作物質的染料雷射器於 1966 年問世,廣泛應用於各種科學研究領域。現在已發現的能產生雷射的染料,大約在 500 種左右。這些染料可以溶於酒精、苯、丙酮、水或其他溶液。
  • 英諾雷射超短脈衝雷射器利用多項自研技術
    雷射行業是我國的戰略新興行業,國家十分重視雷射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陸續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高端智能再製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項支持政策,鼓勵雷射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促進雷射技術與高端製造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的雷射製造產業體系。
  • HBr光纖氣體雷射器實現4μm波段中紅外雷射輸出
    國防科技大學王澤鋒教授課題組首次將HBr氣體充入空芯光纖中,以自行搭建的窄線寬可調諧2 μm摻銩光纖放大器為泵浦源,室溫下實現了連續波4 μm波段的中紅外雷射輸出。要有效產生2.2 μm以上的雷射,通常採用在中紅外波段具有較低傳輸損耗的氟化物玻璃光纖和硫系玻璃光纖。然而這些軟玻璃光纖的製備工藝還不成熟,目前損耗還比較高。同時,由於軟玻璃的熔點較低、熱穩定性差,在高功率輸出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 藍綠光雷射二極體直接抽運鈦寶石雷射器,使飛秒雷射器成本降低
    鈦寶石雷射器的特性摻鈦藍寶石(Ti3+: Al2O3)晶體由於具有非常寬的發射帶寬(660-1180 nm),可直接從振蕩器中產生小於5 fs的周期量級雷射脈衝,已被廣泛應用於多個研究領域,包括飛秒光學頻率梳、高次諧波和阿秒產生、多光子成像、精密雷射微納加工等。
  • 矽雷射器輸出中紅外雷射
    英特爾公司的研究人員Haisheng Rong和他的同事在矽片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款中紅外輸出的「級聯拉曼」雷射器。2006、2007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中紅外矽雷射器的設計原理,即在一個設計巧妙的矽微腔中,使泵浦光經歷多次斯託克斯頻移,最終獲得中紅外雷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