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冬眠?
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動物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來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於是它們的生命活動極度降低,進入冬眠狀態。主要表現為不活動,心跳緩慢,體溫下降,陷入昏睡等。動物以中止生活活動的狀態去越冬,稱為冬眠。其種類分為三種,第一種為蛇及蛙等兩棲爬蟲類的冬眠,其體溫與周圍環境配合,如環境溫度下降則體溫跟著下降而進入冬眠狀態,己無法進行調節;第二種為松鼠等動物其體溫於平時保持恆溫性,在進行冬眠時,可將自己體溫下降到接近環境周圍之溫度,但為了避免體液在0℃以下結凍,其體溫維持在5℃之間;第三種為熊類,熊在冬眠時其體溫只下降幾度,但能長時間不進食而呈睡眠狀態,在嚴謹的分類下應該是近於睡眠和冬眠之間。
八種酷酷的冬眠動物
熊:只有四種熊冬眠,分別是:美洲黑熊,亞洲黑熊,棕熊,和北極熊。這些毛乎乎的大型哺乳動物,在冬季雖然有一段冬眠時間,但它們的體溫只是下降幾度而已。冬眠以前,熊會吃下大量食物,然後找一個向陽的避風山坡或枯樹洞,躲進去過冬。冬眠時間可持續4~5個月,然後在天氣暖和的時候甦醒過來。
松鼠:每年進入10月的秋天,松鼠們就開始停止進食,但在它們體內已經存儲了足夠的能量,所以不用擔心它們會餓著。冬眠中的松鼠通常睡得很死。有人曾把一隻冬眠的松鼠從樹洞中挖出來,它的頭好像折斷一樣,任人怎麼搖撼都不會張開眼,更不要說走動了。把它擺在桌上,用針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爐把它烘熱,它才悠悠而動,而且還要經過頗長的時間。一般來說6個月以後,隨著春天的到來,松鼠們才會從冬眠期中甦醒過來。
刺蝟: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裡,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幾乎不怎麼呼吸,因為它的喉頭有一塊軟骨,可將口腔和咽喉隔開,並掩緊氣管的人口。它們的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鐘只跳10~20次。刺蝟習慣在巢穴中冬眠,枯枝和落葉堆是刺蝟最喜歡的冬眠場所。此時人們如果焚燒落葉,將是刺蝟的滅頂之災。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地醒來會被餓死。
蝙蝠: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洩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復正常。
蛇:每當冬季來臨,氣溫降到7-8℃時,蛇就開始選擇高燥地帶的洞穴、 樹洞和巖石縫隙作為蔽身之地,進入冬眠。冬眠時,往往有幾十條或成百條同種或不同種的蛇群集在一起。蛇為什麼要集體冬眠呢?因為蛇屬於冷血動物,體內的溫度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冬天,外界溫度下降後,蛇的體溫也下降。因此蛇類就採取冬眠的方式來適應低溫環境。這期間,蛇不吃不動,僅依靠消耗體內越冬前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最低需要。在冬季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散居冬眠的蛇類死亡率高達1/3到1/2。如果群聚冬眠就可使周圍溫度增高1-2℃,還可減少水分的散失。這就大大地降低了體內能量消耗的水平,減少死亡率,還有利於來年春天出蟄後增加雌雄蛇交配的機會。
蛙:蛙類由於產熱和散熱的調節機制不完善,體溫隨環境溫度改變而變化,通常適宜在10~20℃的溫度下生活,因此當環境溫度降到7~8 ℃時,它們便進入休眠狀態,稱為冬眠。 蛙類(如黑斑蛙)冬眠,通常隱藏在樹根、石塊、洞穴或土層中,也有的(如大蟾蜍、中國林蛙)沉入河、湖底的淤泥中冬眠。青蛙在河流、湖泊、坑塘岸邊或稻田埂等處的土中冬眠。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青蛙選好冬眠地點,蹲在比較鬆軟的土地上,兩後肢左右搖擺,一點一點地坐進土裡。最後,在蛙的周圍形成一個蛙穴,其四壁非常光滑。如果把蛙取出,土穴就像翻砂鑄件的砂模一樣。
蝸牛:蝸牛冬眠,並不是為躲避嚴寒,它們能經受得住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冬眠,是因為在冬季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當它們冬眠時,先躲到牆角落,然後從足腺分泌一些粘液,將殼口封上一層防風的薄膜,使殼內環境保持溼潤,就安心地睡上一個冬天。這期間它們完全不需要進食。在一些乾旱少雨的地區,蝸牛的休眠期甚至可以長達幾年。
蜂:當氣溫降低時,工蜂及雄蜂會死掉,但蜂王會通過冬眠存活下來。她通常在土壤中,腐爛的樹樁內或落葉叢中冬眠。待6-8個月天氣變暖的時候開始活動,並建立新的蜂巢和蜂群。
註:本文由蒙草綠空間整理髮布,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何分享
點擊右上角在彈出菜單中,發送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訂閱
點擊文章標題下的蒙草綠空間關注;
進入通訊錄,搜索微信號mengcaolvkongjian;
長按上圖,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