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前段時間科普的「野味攜帶病毒」有一定的印象,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長相最為突出的蝙蝠,由於其自身常年處於「發燒」狀態,且攜帶諸多傳染性較強以及致命性較高的病毒成為了最危險的野味讓人心存忌憚,可是有一個動物可能會讓大家過眼雲煙,那就是果子狸,雖然其攜帶病毒較少,可其仍然有不小的風險,不過近期卻有人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小百科》中發現了關於果子狸的不同言論。
據發現人介紹說,在給孩子購買的《動物小百科》兒童刊物中發現有果子狸這一項,可是開頭第一句話就很讓人疑惑,原文是這樣寫的:「果子狸全身都是寶,它們的肉可以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僅這一句簡單的介紹就足以給孩子帶來嚴重錯誤的引導,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野味攜帶病毒」中果子狸這一項。
果子狸屬食肉動物,體內常年攜帶多種寄生蟲,其中包括旋毛蟲、斯氏狸殖吸蟲等,最讓人聞風喪膽的是果子狸還是SARS病毒等多種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尤其是SARS是自然消失而並非是被治癒的,貿然食用果子狸會使自身陷入極大的危險當中,所以果子狸是不能被食用的。
而《動物小百科》這一句簡單的介紹和正確的言論相悖,並且容易讓孩子產生果子狸可食用的想法,為此武漢大學出版社在接到這一項投訴後迅速展開調查,在查清事情真相後及時通知各網點下架了所有的《動物小百科》書刊,至此該事件引起了網友的爭議,不過筆者認為這沒有什麼可爭議的。
首先果子狸攜帶病毒不能食用這一點被眾人知曉,這沒什麼可討論的,其次就是該報刊中對於果子狸的介紹還有這樣一段話:「它們的脂肪是化妝品生產中難得的高級材料,也可以醫治燙傷;他們的皮毛可做皮手套;他們的尾毛和針毛,可以卓成毛刷和畫筆」,這段話無疑將果子狸的應用價值體現的淋漓盡致,更大程度地對孩子造成誤導。
早在2000年8月1日果子狸就被中國國家林業局列入野生保護動物之一,這也代表著平民百姓是不可以對果子狸進行捕獵的,可該項政策並沒有在此書刊上體現出來,由此可見編纂此書刊的負責人和審核人員都有一定的疏忽和大意,應該為此事承擔一定程度的責任。
結語
兒童書刊面對的主要是尚未成年且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兒童,一些錯誤的言論和介紹極其容易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進而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編纂此類書籍、報刊等一系列教材的負責人應該更加認真、負責,而並非出現這種較大的錯誤,所以希望相關部門能就此事嚴肅處理,以儆效尤,給各位家長以及孩子一個滿意的答覆。
對於這件事,大家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