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媒曝我軍機步旅戰力:下轄合成營夜戰能力強悍

2020-12-05 環球軍事

陸軍新銳:轉型領跑步履疾

本報記者陳廣照錢曉虎代烽

江南丘陵,寒氣逼人,一架無人機悄然升空。

爬升、突防、盤旋……靈巧的「空中鷹眼」很快完成對「藍軍」前沿及縱深目標的空中偵察,抵近潛伏的偵察兵林持燦果斷呼叫火力支援,給「敵」致命一擊。

農曆雞年的腳步臨近,記者一行來到陸軍第1集團軍某旅採訪,正趕上旅裡組織指揮保障演練,一股濃烈的硝煙味撲面而來。

「近兩年來,隨著數位化新裝備批量列裝,我們旅成為現代化新型陸軍的探路者。使命如山,誰能怠慢?」正在組織演練的旅領導說,「全旅數十種新裝備,涵蓋百餘個專業,沒有現成的樣板,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從機械化到信息化,跨越有多大?「以前,偵察手段很單一,只能獲取數公裡內的情報;現在,依靠先進裝備能獲得百公裡外的信息。」作為偵察兵,林持燦用直觀形象的比喻說。

「以前,優秀步兵的標準是大嗓門、鐵腳板、滿手繭;現在,一個合成步兵營就有十餘個兵種、數十種專業,戰士們都得掌握多種技能。」登上新型裝甲指揮車,四級軍士長曾榮華這樣回答我們的提問。記者眼前的新型指揮車,內部空間是整齊的各型通信和指揮終端。一字排開的顯示屏上,數百公裡內的地形、路況、水文以及兵力部署等戰場態勢一目了然。

「新型步兵,是一群插上信息化翅膀的『鋼鐵俠』!」說話間,我們乘坐的戰車已開始突擊。越過溝坎、翻過障礙、蹚過水坑,強大的8輪驅動技術讓鐵甲身軀如履平地。

「沒有新裝備心急、有了新裝備心慌。」一邊操作指揮網,曾榮華一邊向記者介紹當初的窘迫。靠「吃老本」玩不轉新裝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為此「好幾天沒睡著」。可曾榮華也有自己的絕招——問!「問,要問透,問到別人不耐煩,問到後來師傅們見了我就想跑。」曾榮華笑著調侃。

正是這求知若渴的「問」,讓曾榮華和戰友們在短短的半年內順利完成指揮網絡系統構建攻關任務,編寫完成13萬字的《信息系統訓練指導手冊》,為新裝備形成作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第一步。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他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用打仗的姿態,爭分奪秒地完成了800多個課目的聯調聯試,發現並解決問題2200餘個,採集各類數據3萬餘條。不到一年,指揮控制、情報偵察、火力打擊等作戰要素初步實現「互聯互通」!

夕陽西下,營區周圍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可官兵們卻絲毫沒有回撤的意思。偌大的訓練場上,閃動著官兵奔走忙碌、埋頭苦練的身影。

「有了信息指揮系統,不等於具備指揮能力。」訓練場一隅,正在測試電臺新功能的旅長朱大治坦言,「現在,各型武器平臺高度聚合,如何攥指成拳,考驗指揮員的素質。」過去一年,旅黨委加快腳步,制定剛性學習訓練機制,採取模塊編組、能力升級、隨學隨考等多種形式,逼著機關幹部從頭學、從嚴練。去年年底,近百名機關幹部成功考取了關鍵崗位操作手資格證。

在合成三營採訪,營長郭學亮正在忙著解決演練中發現的問題。他介紹說,營前面加「合成」二字,意味著集裝甲步兵、炮兵、偵察兵、工兵等諸兵種於一體,「一個營就是一支獨立作戰力量。」但如何適應快節奏、高強度的現代戰爭?他坦言「挑戰巨大,來不得半點鬆懈」。

「沒有別的捷徑,只能在打仗中學習打仗!」談起去年11月的實兵演練,郭學亮兩眼放光。當時,他率領合成化「藍軍」與某特戰旅展開防衛與破襲對抗。在晝夜連續較量中,他們運用無人機、紅外、雷達等多種新型偵察手段,發現並摧毀紅方20多個要點目標,在近百個點位上靈活調配運用各種火力,堅守4天3夜,成功化解了紅方一次又一次攻擊。

「以前的夜戰,需要用各種照明彈把天空照亮;現在,只需把偵測器材切換成夜間模式。」在「編餘」營長張春雷看來,這場對抗凸顯了信息化裝備的威力。為什麼是「編餘」?張春雷笑著解釋:合成營改革,營級崗位編制壓縮,很多幹部「在崗無編」。但是,在張春雷眼裡,只有「編餘」的幹部,沒有「編餘」的工作。去年,他用4個月的時間,解決了困擾部隊多年的不同信源、不同類型情報信息融合難題。

「只要穿一天軍裝,就謀一天打仗的事。」張春雷的話道出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共同心聲。去年以來,旅裡共有數十項技術創新、重難點課題攻關成果出自「編餘」幹部之手。

其實,為轉型盡力的何止是他們!政委楊華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故事:去年,一場檢驗性演練在漫天飛雪中展開。4名即將退伍的戰士在潛伏點一趴就是兩天兩夜,完成任務時,雙腿已被凍僵。戰友們用擔架把他們抬下山,用熱水袋敷了兩個多小時,他們的腿才漸漸恢復知覺。第二天一早,這4名戰士又準時參加了向軍旗告別儀式。

豪飲孤獨當美酒,深藏功與名。如何面對改革強軍?他們用無聲的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夜色漸濃,機關辦公樓內,不少房間亮起了燈。記者走進參謀部自動化站,站長劉祖剛正在電腦前推敲指揮鏈路的改進方案。一年多來,就是在這方寸屏幕間,劉祖剛和戰友用無數個不眠之夜,拼出了信息化轉型的一個個時間「刻度」:第一次新裝備全系統網絡規劃、第一次全系統實裝實距動態檢驗、第一次系統實兵對抗……

採訪中,劉祖剛的電腦「屏保」引起我們的注意:畫面上,劉祖剛和幾名將軍在訓練場合影留念,大家的笑容是那樣熱烈、開懷。劉祖剛說,去年底,該旅接受上級考核驗收,100餘項考核內容成績全優——這宣告了一支信息化陸軍新銳的破繭新生!集團軍領導聞訊,專門趕赴現場,為他們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戰地頒獎儀式。

「軍旅難忘,是因為它給了每名戰士一段刻骨銘心、熱淚盈眶的回憶。我慶幸,自己是這場偉大變革的見證者。」走出辦公樓,路旁燈箱上的一句感言讓我們心頭一熱。

夜已深,營區外的夜空被喜慶的煙火點綴得越發美麗。記者身後,辦公樓依然燈火通明。

相關焦點

  • 我軍又一個裝備99A的合成旅曝光 陸軍合成化信息化加速推進
    我們的裝備就是這麼精良99A坦克,我軍最新式的重型坦克,防護力強,火力猛,機動性高。注意車號為4營2連12車,這意味著該旅裝備了14車連04A步兵戰車,擁有較強的火力和防護力,極大加強了步兵班的戰場生存能力和攻擊能力。
  • 不願再做「草莓兵」,臺灣雄獅部隊,第269旅究竟有何特別?
    1944年秋,蔣介石發起「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知識分子從軍運動,以陝西、湖南、安徽各省從軍青年共萬餘人於1945年1月1日在雲南昆明編成,下轄3個旅、每旅編制2個團,隨即投入滇緬邊境對日作戰,直到抗戰勝利。
  • 從戰車上一個神秘按鈕:看我軍數位化合成營有多麼強大!
    近日,軍報一篇報導詳細揭示了我軍陸軍的首支數位化部隊,第82集團軍某機械化步兵師。在完成數位化信息化建設以後,這個師又用兩年時間,實現了從數位化機械化部隊向靈敏型信息化部隊的轉型。該師某機械化步兵團的戰備任務營,屬於中型輪式機械化合成營,裝備11式105毫米輪式突擊炮,09式輪式步兵戰車、09式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等主戰武器。從這篇報導披露的信息,中國陸軍的信息化建設步伐並不比美軍晚多少。2008年,我軍就全面完成了一個裝甲師的數位化改造。
  • 解放軍陸軍三輪軍改簡介,合成營已經實現兵種融合
    因為這場軍改,主要方向就是綜合化和合成化,在最基本的戰術單位營這一級,就已經是要求實現各兵種配合協同作戰。眾所周知,1985年百萬大裁軍以前,中國陸軍的組織架構由軍 區(戰役軍團)、軍(高級戰術兵 團)、師(基本戰術兵團)、團 (基本戰術部隊)、營(高級戰術 分隊)、連(基本戰術分隊)這六 級組成。
  • 解放軍78集團軍某大八輪合成營赴俄參加「東方2018」戰略演習
    【文/觀察者網王世純】據9月1日俄羅斯熱心網友拍攝到的視頻顯示,解放軍的11式輪式突擊車和08式步兵戰車正依託西伯利亞公路向外貝加爾演習地域集結,這意味著除了78集團軍某99式坦克合成營以外,中國也派遣了一支以08式車族為主力的中型合成營參與東方-2018演習。
  • 你了解軍隊中營的編制嗎?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統一軍隊組織名稱時,將清末新軍的鎮、協、標、營、隊、排、棚依次改稱師、旅、團、營、連、排、班,只有營和排保留了原名稱。營隸屬於團,編制與清末新軍基本相同,下轄3~4個連,但人數略少。據北伐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頒布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步兵營615人,野炮營393人,山炮營483人,工兵營480人。
  • 殲敵一個旅1500多人,卻挨了批評,打這一仗我軍輸多贏少
    1947年3月,西北野戰軍正式成立,是以原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為基礎組建起來的,成立之初西野下轄只有2個縱隊兩個旅總兵力2.6萬人,而當時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閃擊延安的兵力,就有15個旅14萬人,雙方的軍事實力根本就不成對比,為了充分調動國民黨軍,減緩延安的壓力,西野以一部兵力出擊隴東
  • 媒體披露解放軍番號演變史 38軍被譽「萬歲軍」
    番號演變  歷經多次調整  我軍雛形:縱隊到軍  我軍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曾多次調整,今天18個集團軍的番號,都是歷經變革而來的。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戰時期,我軍編制或沿用舊軍隊編制,或自行建立編制,或接受國民革命軍編制。
  • 4000米雪山我軍炊事班高喊「交槍不殺」,印軍交械投降
    在58年前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我軍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加勒萬河谷是高原嚴寒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坡度達40度以上。這裡空氣稀薄,地面光禿。其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印軍修建了完善的工事,比如,第11旅第14營第3連陣地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個、地堡16個。
  • 陸軍第七十八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
    指揮車內,擔任「紅軍」主攻任務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火力參謀果斷呼叫空中火力支援。10分鐘後,空軍兩架戰機對「敵」實施精準打擊,該營順勢打出一套「左右組合拳」,在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掩護下,迅速奪控藍軍陣地。 「作為新型合成步兵營的探路者,我們一刻不敢耽擱。」
  • 沒有形神之「合」,難有戰場之「成」——關注陸軍合成營建設系列談①
    春末夏初,從閩南大地到太行腹地,從塞北草原到東海之濱,重型合成營雷霆出擊、輕型合成營迅疾穿插、山地合成營動若風發、兩棲合成營戰風鬥浪、空中突擊合成營凌厲攻防……我軍練兵場上各類新型合成營頻頻亮相、身手不凡。一管窺全豹,滴水見太陽。
  • 國軍最「變態」的一個軍,兵力7萬多人,軍長是一野頭號勁敵,活了95歲
    國軍中的「軍」,一般都是下轄三個師,兵力在2萬到3萬人之間。然而有一個軍卻十分「變態」,竟然下轄了5個師,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7萬多人!堪稱國軍序列中最「變態」的一個軍,這個軍就是國民革命軍第36軍。36軍成立於1940年,當時只有兩個師的編制,分別是新編第34師和暫編第15師。
  • 韓戰:土耳其軍「王牌旅」兵敗如山倒
    此外,美軍還派比甘比上校為團長的軍官顧問團,指導土耳其旅作戰。韓戰中的土耳其旅美方韓戰中後公布的資料顯示:韓戰中由亞基希準將統率的土耳其第一旅是一個團作戰部隊,有三個步兵營,還有支援炮兵和工程兵。在整個韓戰期間,它是惟一一支配屬於美軍作戰師的旅一級的「聯合國軍」部隊。
  • 臺軍為保存戰力各顯神通:藏地鐵裡塗成黃色起重車
    近年來,隨著解放軍空襲能力史無前例的提高,「言必稱南聯盟」的臺軍,也在本次戰備周中「各顯神通」,通過各種方式偽裝自己寶貴的裝甲車輛,用於日後的反擊。 臺軍「關渡指揮部」裝騎連所屬的CM11「勇虎」坦克、雲豹裝甲車將臺灣「捷運」地鐵變成「地底基地」,待命出擊。而兩輛584旅的「雲豹」八輪裝甲車被加上木架、木板,並漆上黃色塗裝,偽裝成工程車。
  • 1938年,中國一個旅和日本一個旅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日本軍隊的編制分為:總軍、方面軍、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中,總軍、方面軍和軍,都屬於臨時性的部隊編制。日本軍隊最高常用軍事編制為師團,截止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總計下轄了17個常備師團。到了抗戰爆發以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的擴大,日本依靠17個師團已經無法滿足戰爭需要。
  • 一個營敢吃掉8000人的混成旅
    三五八團是一個加強團,下轄4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營,總兵力超過5000人。按照正常編制,國軍編制為四四制,即一個團有四個營,總兵力1500-2500人,可見三五八團的強悍。如果按照正常編制,此時一個步兵師也才6000-8000人,楚雲飛一個加強團就直追一個師的兵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