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一架無人機悄然升空。爬升、突防、盤旋……藍軍前沿及縱深目標盡收「眼底」。密林深處,抵近潛伏的偵察分隊運用多種偵察手段,把隱匿在偽裝下的目標一一挖出。
雲譎波詭、電波湧動。指揮車內,擔任「紅軍」主攻任務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火力參謀果斷呼叫空中火力支援。10分鐘後,空軍兩架戰機對「敵」實施精準打擊,該營順勢打出一套「左右組合拳」,在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掩護下,迅速奪控藍軍陣地。
「作為新型合成步兵營的探路者,我們一刻不敢耽擱。」一營營長宋恆哲告訴記者,4年來他們聚力改革轉型,矢志鍛造「陸戰鐵拳」,是全軍第一個成建制、成體系完成由傳統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轉型的營級單位,開創了該類型部隊建設先河。「信息力、打擊力、機動力、防護力、保障力」總體作戰效能較以往大幅提高,連續3年被集團軍評為「基層建設先進營」,被陸軍評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
改革要適應時代發展、轉型要對接未來戰場、訓練要瞄準實戰標準。作為新型合成步兵營的官兵,他們不斷調整訓練內容,從武器理論、構造原理到空地聯合、體系作戰,循序漸進、縱深挺進,從難從嚴淬鍊打贏硬功。
某連瞄準提升火力打擊效能,從新舊裝備對比中尋求制勝機理。從火炮構造到指揮系統,從賦予射向到諸元計算,一組數據測、一組數據比,梳理總結出新式火炮射擊諸元計算、觀察所開設等6種創新方法,填補了該型火炮「偵、測、打」空白。
某連針對新型突擊車機動速度快、火力打擊猛的優勢,選擇複雜陌生地域,節點突襲、機動馳援、快速穿插、反敵機降等重難點課目,一個課目不少……
組織新式火炮實彈射擊,他們偏偏選擇雨天、雪地、風沙等惡劣天氣條件下訓練;試驗突擊車牽引力,他們果斷提出增加拖車掛鈎,牽引兩輛載重掛車;組織新式突擊車山林地機動試驗,路線選擇的是傳統步兵營車輛無法通過的坦克訓練道……
「其實,在極限條件下搞訓練,我們比誰都怕。」宋恆哲說:「一營戰鬥力強與裝備先進有關,但裝備好不等於戰鬥力強,全營裝備基本上都是全新的,大多數是未定型的,需要我們在訓練中不斷地試驗、高強度使用甚至破壞性使用,才能找到新裝備在作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不久前,一場演練驟然打響。「按照一號戰備方案執行!」正在分業訓練的一營聞令而動,官兵迅速奔赴各自戰位,立即轉入戰鬥狀態。短短數十分鐘內,一營即車流滾滾駛出營區,向千餘公裡外的預定地域進發。三連中士苗壯對此深有感觸:「過去,這種遠距離機動,一般都是鐵路輸送,沒想到如今還能駕著戰車去!」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營快速出動能力來自於聚焦實戰的真打實備。組建伊始,「精細戰備」成為營黨委最先下力解決的難題。他們針對作戰任務特點,圍繞方案計劃、裝備物資、組織指揮、能力考評等8個方面把準戰備節點,採取周有小拉練、月有營拉動等方式,實現備戰與轉型雙軌並行發展。
「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順應信息化戰爭特點,賦予陸軍新生命力。該旅旅長高金虎介紹說,「機動作戰」,就是要跑得快、走得遠,「立體攻防」,就是要上天入地、能攻善守,「機動」是核心,「立體」是關鍵。記者了解到,目前該營機動乘坐突擊車行進,速度遠超傳統步兵,步兵日行千裡在這個營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