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8月14日電題:集智戰洪魔——陸軍某舟橋旅重舟一營抗洪記事
新華社記者劉小紅
站在江西廬山的南康堤上,隋軍面前是洶湧洪水,身後為千萬群眾。
7月13日,廬山市抗洪進入關鍵時期。作為國家級抗洪搶險專業應急力量,東部戰區陸軍某舟橋旅緊急出動400多名官兵,跨省機動星夜馳援。
舟橋旅接到的命令是:在洪峰過境之前,務必在南康堤加固一段1000多米長的子堤,確保南康堤萬無一失。
保衛廬山市,固守南康堤是關鍵。旅黨委把技術攻堅任務交給重舟一營。
這個營在20餘次搶險救災任務中表現突出,被授予「全國防汛抗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特別是在抗洪戰鬥中,他們善於群策集智,享有「抗洪智能團」美譽。
隋軍就是重舟一營營長。一到南康堤,他就帶領著400多名官兵在內澇積水中裝填、搬運沙袋,構築子堤,處置滲透、管湧等險情。
經過兩天一夜連續奮戰,官兵們構築子堤1000多米,裝填沙袋近2萬袋,排除管湧險情20餘處,確保了長江洪峰平穩過渡。
然而,洪水水位依然高位,長久浸泡的河堤風險更大。
為此,隋軍帶領「數據組」實時獲取水文氣象數據,針對可能出現的險情提出應對預案。三連連長潘同洲帶領「勘察組」操作無人機,對滲水區進行低空航拍定位。汽車連連長張士毅帶領「技術組」利用全站儀、測速儀等裝備器材,精準評估汛情風險,快速擬定處置方法。
「在南康堤搶築子堤時,我們就是通過演進計算洪水水位確定子堤高度,指導部隊採取『一字疊加交錯式』壘砌沙袋,並利用帆布等就便器材製作可摺疊堵水牆,成功快速圍堵了潰口。」張士毅說。
最棘手的是,子堤內積水多,部分滲漏情況極難發現。關鍵時刻,一連連長餘元祥主動請纓帶隊進行人工摸排。
摸清滲水口後,官兵們在迎水面採取土工膜截滲法封堵滲水口,並用沙袋對土工膜進行「門字型」固定,同時在背水面子堤堤腳,對滲水口用沙袋搶築高1.5米的月堤,用於積蓄湧水、抬高水位,以減少滲透壓力、速度。
南康堤鄱陽湖大道發生內澇後,官兵們及時採用疏堵結合的方式,通過反濾圍井對已知的9處汙水井進行封堵,防止了洪水通過下水管道倒灌滲出。
正當勝利在望,他們卻發覺內澇積水沒有下降,反而逐漸渾濁,且散發臭味。經過排查,原來是一處汙水池排汙管道與鄱陽湖相連,形成倒灌內澇。
找到「病灶」,官兵們立即採取「攔腰阻攔法」,在汙水管上遊20米處構建高2.2米、寬1米的子堤,成功阻截了倒灌源頭,有效緩解了內澇險情。
7月21日晚,廬山市蛟塘鎮1.2多公裡長的龍溪壩,因長時間浸泡,岸壩隨時可能坍塌。接到求援信息後,官兵們連夜趕赴現場,發現壩體被「雙向浸泡」,壩體泥土已經鬆軟,情況十分危急。
如果採用土工膜護坡,需要大量砂石裝填,而壩體鬆軟且自卸車輛無法在壩上掉頭。如果人力運砂石,耗時又費力,來不及。緊急研究後,官兵們採取「木樁交錯固定護坡法」,利用木樁將沙袋依次交錯等距固定在岸坡上,減少砂石用量的同時起到截滲作用,不到兩小時就有效控制了險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