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尺加××,方向向右××-××,××發××秒放!」隨著指揮員下達指令,遠處陣地傳來陣陣轟鳴。片刻之後,炮彈精準落入目標區,騰起漫天硝煙。
6月下旬,第71集團軍某旅在皖東山林間組織火炮實彈射擊考核。記者在現場看到,與以往「誰考核誰作業」的模式不同,全旅營連級指揮員同考一張卷,每當炮彈落入目標區,所有指揮員同時觀察炸點、同步作業。
現場組織考核的該旅領導介紹,觀察炸點、確定炸點偏差量、計算修正量等課目,是炮兵指揮員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上了戰場,火炮能不能打得準,全看指揮員下達的參數對不對。
然而,由於部隊每年組織火炮實彈射擊次數有限,這些課目的訓練往往以模擬的形式進行。
即便趕上實彈射擊考核,也往往是各營連「流水作業」,雖然全旅一次考核的彈藥消耗量不小,但分到每名指揮員頭上的僅有數枚而已,這就導致不少指揮員實戰經驗不足,「平時訓練都優秀、一打實彈就脫靶」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連指導員沈忱對此深有體會。去年,他兩次參加實彈射擊考核,都因炸點判斷失誤,導致成績不理想。
「與模擬訓練不同,實彈射擊時,炮彈爆炸產生的爆煙、火光、塵土等,都會對指揮員判斷炸點位置造成影響,加上山間的薄霧遮擋,每一發實彈其實都是一道全新的考題。」沈忱告訴記者,此次考核前他還心懷忐忑,擔心再次考砸了,但新的組訓模式讓他有了信心。
「還沒到考核,我就已經完成了上百次的實彈檢驗!」說話間,又一枚炮彈出膛,沈忱趕忙操作偵觀器材開始作業。正當記者睜大雙眼尋找炮彈落點時,沈忱已經測量完畢。放下器材,他指著目標區比划起來:「看炸點光亮、觀爆煙風向,排除視界內的遮蔽影響,將觀察器材的十字線卡住中心測量讀數……近百次實操下來,這套流程我已經駕輕就熟。」
翻開沈忱的近百組炸點判讀記錄,記者看到,從最初的測量誤差大、搜索速度慢,到如今每次的判讀數據與指揮所提供的標準答案相差無幾,沈忱的跟隨訓練效果已經顯現。
「炸點捕捉得快,修正量還要計算得準。」顧不上和記者多說,沈忱又拿起諸元計算器,在按鍵上十指如飛地忙活起來。
「修正方法不同,計算步驟也略有差別,需要根據現場環境自行判斷、自行選擇。」完成計算,沈忱向一旁的計算班班長報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繼續向記者介紹,「每輪射擊,指揮組都會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計算班班長同步作業,方便我們驗證自己的計算結果。」
沈忱說,若是個人連續3輪的計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計算班班長就會帶著一起重新演算,查找問題癥結,糾正錯誤操作。
訓考結合,以考促訓。在隆隆炮聲中,沈忱的指揮能力悄然升級。輪到他上場考核時,記者注意到,他的神情沒有了之前的忐忑,腳步輕快而自信。
幾輪炮響過後,指揮組揭曉考核結果,記者起身向沈忱祝賀:恭喜取得滿分的好成績!
記者手記
挖一挖考核場的 「訓練潛力」
■陳利
採寫這條新聞時,記者的腦海裡不時迴響起曾經聽過的一句話:打仗時需要具備的能力,不能等到打仗時再學。
考場如戰場。長期以來,一些部隊的訓練考核習慣於「流水作業」,既便於組織,也方便成績評定。但是,考核的目標不能僅僅盯在一營一連一人的成績評定上,還要看到組織一次考核投入人力、物力資源構建出的逼真環境、真實「戰場」,以及由此催生出的「訓練潛力」。
就像這個旅組織火炮實彈射擊考核,「一人參考,全員跟訓」的模式真正讓每發炮彈都發揮出了最大的練兵效益。是否還有其他考核課目可以參照這種做法?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探索。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