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oMedicine:腸道膠質細胞竟然會促進腫瘤生長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2月1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由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當腸神經膠質細胞接觸結腸腫瘤的分泌物時,神經膠質細胞可以被轉化為腫瘤生長的促進劑。這項工作證明了腸神經膠質細胞在

腫瘤

微環境中的重要性,並可能導致結腸癌治療的新靶點。


腸道神經系統的功能相當於腸道的"大腦"或局部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和腸膠質細胞共同作用,調節腸蠕動等重要腸功能,並幫助控制上皮細胞或腸黏膜的功能。

圖片來源:EBioMedicine


當癌變的腫瘤在腸內生長時,它創造了一個腫瘤微環境,該微環境由常駐或募集的細胞組成,如周圍的膠質細胞、神經元、血管、免疫細胞和各種信號分子。

腫瘤

與周圍微環境不斷相互作用。


"只有一小部分癌細胞--即結腸癌

幹細胞

(CSCs)--被認為能夠產生腫瘤,"北卡羅來納州神經胃腸病學助理教授Laurianne Van Landeghem說。"在腫瘤微環境中,CSCs不斷暴接觸鄰近細胞分泌的分子調控。腸膠質細胞是腫瘤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沒有人研究過這些細胞是否影響CSCs產生新

腫瘤

的能力。"


Van Landeghem和一個包括法國南特大學博士生Simon Vales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美國和法國結腸癌患者的腫瘤。Van Landeghem說:"我們從腫瘤中分離出CSCs,並在存在或不存在膠質細胞的情況下培養它們,以觀察膠質細胞的分泌是否影響

腫瘤

的形成和生長。"


當研究小組將CSCs暴露於單獨生長且獨立於腫瘤生長的膠質細胞的分泌物中時,並沒有發現腫瘤生長的明顯增加。然而,當研究小組在培養腫瘤細胞的相同培養基中培養膠質細胞,然後將這些分泌物作用於CSCs時,

腫瘤

形成得更快、更大。


Van Landeghem說:"在腫瘤微環境中,癌細胞分泌一種被稱為IL-1的分子,這種分子如果被附近的膠質細胞吸收,就可以改變它們。這些改變了的膠質細胞會轉而分泌一種叫做PGE2的分子,這種分子會刺激CSCs,引起腫瘤的形成和加速腫瘤的生長。此前研究人員已經詳細描繪了兩種分子的作用,但直到現在我們才知道它們參與了

腫瘤

和神經膠質細胞之間的交流。"


"腫瘤本質上是在重塑附近的神經膠質,目的是讓它茁壯成長。我們已經確定了這種重塑的分子和神經膠質細胞的促

腫瘤

發生作用的影響。希望這項研究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神經膠質細胞在結腸癌中的作用,或許還能幫助我們找到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這項研究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2020年1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腦會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性免疫反應的影響,以抑制炎症。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癌細胞試圖擴散到大腦時,這種進化控制可能會起反作用。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此外,星形膠質細胞還具有促進和擴大中樞神經系統病理反應的功能,例如神經毒性以及激活小膠質細胞和募集周圍促炎細胞的能力。當前,人們對於星形膠質細胞的穩態抗炎活性及其調控機制仍然知之甚少。2021年1月6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Current Biology: 凋亡細胞促進腫瘤生長
    2015年3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正常機體的細胞,保持著增值與凋亡的平衡。而腫瘤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平衡被打破,腫瘤細胞變成了永生的細胞。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一直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一個思路,但最新的研究表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突觸會促進腫瘤生長?PARP抑制劑對所有卵巢癌都有效?
    1、科學家發現突觸會促進腦腫瘤生長近日,Nature發布一篇文章《電與突觸雙重作用下的神經迴路膠質瘤》,提到神經元與腦腫瘤細胞形成興奮性突觸,這種直接的神經迴路輸入促進腫瘤生長。膠質瘤是一種腦腫瘤,其生長依賴於神經元的活動。儘管神經元和腦腫瘤細胞之間的間接相互作用已經被研究過,但目前還不清楚直接的突觸電化學信號是否參與了腫瘤的生長。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MichelleMonje及其團隊、ThomasKuner、FrankWinkler及其團隊通過研究為異種移植小鼠模型和人腦膠質瘤組織中神經元和膠質瘤細胞之間形成功能性突觸提供了證據。
  • Nature:細胞PTEN基因缺失會促進腫瘤生長
    專題:Nature報導以往曾認為在乳腺腫瘤中的兩類細胞——快速增長的惡性細胞和它們周圍的正常細胞——獨立存在,互不幹擾。最近的研究證據表明,表面正常的細胞能促進腫瘤內細胞惡變,但這兩類細胞間如何相互影響有待解答。一項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症研究人員主持的研究有助於解開這個謎團。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肝癌細胞使基質細胞分泌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質
    由於肝癌缺乏治療選擇,大阪大學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決定專注於肝腫瘤周圍的特定細胞和過程,希望找到藥物開發的新靶點。 肝星狀細胞(HSCs)是一種正常的肝細胞,在肝損傷後疤痕組織的形成中發揮作用。據報導,在腫瘤微環境中激活的高水平造血幹細胞與HCC患者的不良預後相關。然而,沒有人研究過肝幹細胞和肝癌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少突膠質細胞減少僅限於訓練期間,訓練結束後,少突膠質細胞形成比率立即上升,增加了近2倍(分別為0.77 ± 0.19%和0.40 ± 0.04;圖1 e),並持續升高3周。然而,預演沒有改變少突膠質細胞形成的比率, 學習後增加的少突膠質細胞最終逐漸減少(圖1 f)。總的來說,經過訓練(學習和預演)的小鼠比未經訓練的小鼠少突膠質細胞形成的比率更高。
  • 腫瘤治療「全能黑馬」登場!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這些微生物中的一些會激活炎症反應並破壞粘液層,從而創造出支持腫瘤生長的環境;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梭桿菌存在於三分之一的腸癌患者中,並且這些細菌最常出現在結腸右側癌症中,梭桿菌陽性的右半結腸患者預後通常更差。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患有梭桿菌的患者提供益生菌膠囊後,可糾正腸道的生態系統,治療後患者體內的梭桿菌顯著下降。
  • 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17:08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Gesine Saher、Klaus-Armin Nav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 罕見的免疫細胞促進腸道修復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腸道中一種罕見的免疫細胞具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組織修復作用,如果紊亂,這種免疫細胞可能會導致纖維化或癌症。這一突破對於治療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具有重要意義。
  • 抗癌藥竟然會促進癌細胞的幹細胞特性!
    2019年5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DKFZ)和曼海姆大學醫學中心(Mannhei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MUMC)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某些癌症藥物(MEK抑制劑)可以激活結直腸癌細胞中促進癌症的Wnt信號通路。
  • 缺氧環境下分泌因子促進膠質瘤幹細胞自我更新
    [Epub ahead of print]】膠質瘤幹細胞(GSCs)的自我更新是膠質瘤對放療或化療產生耐受和復發的重要因素。缺氧是高級別膠質瘤微環境的標誌性特點,已證明與GSCs的自我更新有關。但目前缺氧調控GSCs自我更新的機制仍未明確。
  • Cell Reports | 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成纖維細胞調節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
    (intestinal crypts)中的上皮幹細胞,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周圍間質細胞是否能夠促進腫瘤發生,研究者Roulis等人對小鼠進行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來分析腸道間質細胞的特徵,結果他們發現,腸道隱窩中存在一種罕見的成纖維細胞群,其或能以一種旁分泌的方式來促進腸道腫瘤的發生。
  •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7:38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這些微生物中的一些會激活炎症反應並破壞粘液層,從而創造出支持腫瘤生長的環境;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梭桿菌存在於三分之一的腸癌患者中,並且這些細菌最常出現在結腸右側癌症中,梭桿菌陽性的右半結腸患者預後通常更差。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患有梭桿菌的患者提供益生菌膠囊後,可糾正腸道的生態系統,治療後患者體內的梭桿菌顯著下降。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這是一種古老的進化共生關係,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一旦受到破壞就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腫瘤。 腸道微生物起源於哪? 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系統是在生後逐漸建立的,通過母嬰傳播和環境因素,直至成年,而且在整個生命中它還會被改變,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例如,它可以調節屏障功能,維持黏膜免疫穩態和宿主微生物共生,防止病原體感染,控制病理生物的過度生長,調節代謝,包括維生素合成和不可消化膳食纖維的代謝。因此,健康的身體離不開具有特定功能的完整腸上皮,腸道菌群、免疫細胞和黏膜屏障共同維持腸上皮的穩態。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治療腫瘤患者的一種新興方式。它利用免疫系統發揮抗腫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