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能買得到裡面的東西,但村民們只要用辛勤勞動獲得的積分就可以兌換裡面的物品,不出錢就可以將適用的物品搬回家,這樣的好事情實實在在發生在富源縣12個鄉(鎮、街道)和村組社區。」
2018年以來,富源縣12個鄉(鎮、街道)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充分調動各類社會群體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搭建幫扶平臺,想方設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因地制宜建設「愛心超市」,竭盡所能為貧困群眾提供各種物品援助,最大限度提振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主動脫貧、勤勞致富的「精氣神」。
「怎樣才能調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採取什麼有效舉措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一直是基層幹部在找尋的辦法。現在12個鄉(鎮、街道)都結合自身實際,採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幹部職工愛心捐款等方式創建扶貧『愛心超市』,讓群眾憑積分進行物品兌換,這種通過勤勞獲取適用物品的方式,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富源縣扶貧辦幹部胡剛飛說。
「愛心超市」以「扶貧濟困、傳遞愛心」「愛心扶貧、扶貧扶志」為出發點,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為對象,以行政村為依託,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愛心超市」。群眾獲得積分的主要渠道是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參加各級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會議、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尊老愛幼、家庭美德、輔導學生學習、主動改善人居環境、知曉政策、主動脫貧、勞動脫貧、移風易俗等方面。
在社區、村組設立「愛心超市」,由掛片班子成員、駐村工作隊員和村組幹部組成積分評定組,對農戶家庭情況進行登記,召開審定會為農戶評分、記分,經過公示後發放積分兌換卡,農戶持積分卡在「愛心超市」兌換物品,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現在群眾只要參加勞動、參與脫貧攻堅、自己努力致富或者清掃自家門口和屋裡衛生,都可以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多了還可以兌換電飯煲、洗衣機等大物品,一年下來也有幾百元錢呢。」勝境街道四屯社區村民宋大爺高興地說。
「愛心超市」資金來源於縣級包保領導、部分省市縣掛包單位、全體駐村工作隊、部分幫扶幹部、轄區煤礦、非煤礦山、企業愛心人士、鄉(鎮、街道)黨政幹部愛心捐款等。目前,全縣已籌集資金628.58萬元,建立愛心超市82個、「愛心超市」代辦點57個,覆蓋127個行政村。(富源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曹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