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導
2020年,創業板註冊制的落地為資本市場改革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創業板而言,這既是其秉持改革創新精神的又一次實踐,也是對優化監管制度的持續探索。
作為扶持創新創業企業的中堅力量,創業板設立十一年來,先後推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小額、快速、靈活、便捷」再融資制度、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等一系列制度創新,不斷探索、持續深化監管領域的監管理念和機制改革。
上市公司對創業板優化持續監管的努力也深有感觸。談及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全表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其中一點就是健全了退市制度,簡化了退市流程。「高效的資本市場應該是流動的,既要有源源不斷的優質企業加入,也要有企業的退出,這就像流動的水一樣,只有動起來,才有活力、水質才足夠好。此次改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進』『出』的雙管齊下。」他強調。
深交所方面表示,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平穩落地為新起點,深交所將踐行「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九字方針,不斷優化持續監管基礎制度,著力提升創業板上市公司質量,推動形成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體。
持續完善基礎制度
2020年,以依法治市為基礎,創業板持續優化規則體系、退市制度,強化公司治理,加強信息披露監管,並進一步壓實中介責任。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深交所全面開展了對創業板自律監管規則體系的「廢改立釋」,一方面對自律監管規則「查缺補漏」,一方面減少規則層級,精簡規則數量,並將不適應形勢發展、執行中存在障礙內容予以刪除,提升監管效能。具體來看,2020年,創業板修訂發布了《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整合發布了《創業板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和12件上市公司業務辦理指南,廢止了《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號——超募資金及閒置募集資金使用》等15件制度文件。
多年來,創業板持續完善退市制度,促進市場優勝劣汰。創業板推出時設置的退市指標曾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鑑或採納。而在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過程中,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創業板通過簡化退市流程、優化退市標準、完善退市風險警示制度等多方面進一步完善市場優勝劣汰功能。
例如,在完善退市指標方面,將淨利潤連續虧損指標調整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複合指標,此規則的實施意味著上市公司無法再通過突擊交易、政府補助、資產處置等方式規避虧損進行保殼,將精準打擊主業無法盈利、實際已經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
2020年以來,樂視網、金亞科技、盛運環保、神霧環保、千山藥機5家公司已終止上市,暴風集團已進入退市整理期,天翔環境已被暫停上市。
公司治理方面。本次創業板改革繼續細化了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董監高人員忠實勤勉要求,並強化義務責任。同時,針對爭奪控制權以及惡意規避責任義務而認定「無實際控制人」的情況,創業板進一步規範了控制權認定標準。此外,註冊制改革後,創業板允許特殊股權結構企業上市。本次改革對表決權差異進行了基本規範,對特別表決權的設置程序、持股主體、日落條款等進行細化規定,在制度層面嚴格規範「同股不同權」,以維護普通股股東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強信息披露監管方面,本次改革中創業板在《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增設一節關於行業信息及風險事項的披露要求,明確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報、半年報中披露所屬行業的基本特點、發展狀況、技術趨勢、公司的行業優勢和劣勢等信息;同時強化公司經營、核心競爭力、債務及流動性等風險的臨時信息披露要求。
康泰醫學董事長胡坤表示,監管應該更聚焦於對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持續提升各類信息披露的可讀性和有用性,為投資者提供決策有用的高質量信息。
與此同時,本次創業板改革進一步強化保薦機構持續督導責任,明確保薦機構在公司出現股價嚴重異常波動、日常經營面臨重大風險時的關注核查義務,以及對涉嫌造假、資金佔用等重大違規行為的現場核查義務。同時,增加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財務顧問和主辦人對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履行持續督導義務的要求。
多維度激發市場活力
以優化基礎制度為抓手,此次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深度激發市場活力。為此,在充分考慮創新創業企業現實訴求的情況下,創業板從優化股權激勵制度、取消強制披露業績快報要求、引入信息披露調整適用原則等方面,放鬆和取消了不必要的要求,以降低企業信息披露標準。
作為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增強員工凝聚力和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股權激勵制度是創業板改革的重點之一。此次創業板改革對股權激勵制度的優化包括:提高股權激勵比例上限、
放寬激勵對象限制、簡化激勵實施流程等。
據了解,新規發布以來,創業板有29家公司採用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8家公司選擇第一類及第二類限制性股票的複合激勵模式。
寧德時代有關負責人表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後,大幅優化了股權激勵制度,增加了二類限制性股票新的股權激勵工具,結合了「第一類限制性股票」的價格優惠和「期權」不用提前出資的優點,減輕了激勵對象資金壓力,同時減少上市公司回購註銷等煩瑣手續,讓公司在實施具體方案時有更大的彈性空間、更靈活的操作方式,有利於取得更好的激勵效果。目前公司於2020年10月推出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享受「制度福利」。
截至10月30日,創業板共532家公司推出962單股權激勵計劃,涉及股份數量85.07億股,超六成創業板公司推出了激勵計劃,更有超兩成公司推出多單激勵計劃,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股權激勵已成常態化。
與此同時,創業板改革還從業績快報的披露時間入手,為企業「減負降壓」。此前,創業板原有規則要求,2月底前無法披露年報的公司應當在2月底前披露年度業績快報。考慮到公司業績變動達到規定情形的,已經在1月底前披露業績預告,披露業績快報的必要性不大等多重因素,創業板本次改革取消強制披露業績快報要求,僅保留特殊情況的披露要求。
仟源醫藥董事長趙群表示,改革後的上市制度、持續監管制度、交易制度都體現了市場主體的市場化和監管機構的嚴監管,各自歸位。「作為實業投資人,我們更注重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能夠高質量地回報股東、回報社會,註冊制相應制度的改革,使得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更加的市場化,市場化的外部約束會對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形成正向的促進,更好地利用上市平臺做大做強實業。」他進一步指出。
對違規行為「零容忍」
除了持續完善基礎制度、激發市場活力,面對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創業板採取「零容忍」態度,不斷加大追責問責力度,努力為註冊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首先,從快從速打擊違法違規行為。2020年以來,創業板作出公開譴責23家次、通報批評59家次、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董監高1家次,其中狠抓嚴處跟風炒作典型,從嚴從快處理了雅本化學、秀強股份等蹭熱點炒概念違規行為。創業板不斷加大紀律處分力度,從嚴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讓上市公司和各市場參與者「嚴於律己修身」,強化市場參與主體的「敬畏心」,不斷完善資本市場的誠信體系。
今年6月,深交所還發布了《上市公司紀律處分實施標準(試行)》,進一步優化了創業板公開譴責標準,制定了創業板紀律處分實施標準,向市場明確紀律處分的具體標準和考量因素,進一步推進自律監管標準「成文化、公開化」,不斷完善自律監管的法治保障。
其次,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深交所積極推進科技監管,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提升違法違規線索發現和風險分析預警能力。以構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監管新模式,提高監管效能。
據介紹,深交所自2016年起在上市公司監管領域自主研發企業畫像系統,2018年8月實現上線運行,應用於日常監管、風險監測、年報審查、現場檢查、重組問詢等多項監管活動。具體而言,企業畫像系統建立了一套基於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規範運作、營運能力、財務異常等緯度精準識別風險的分類監管評價體系,具體涵蓋140餘項風險指標。
據悉,2019年年報事後審查中,企業畫像系統提示了近1.4萬個異常信息,幫助監管機構快速、高效地對年報進行審查,迅速發現可疑線索,挖掘出確鑿證據,向市場提示風險。
除此之外,此次創業板改革繼續探索深化抓兩頭、帶中間的分類監管新實踐。
今年8月,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風險分類管理辦法》,對不同類別公司實施差異化監管安排,優化監管資源分配,提升監管工作的精準性。據了解,深交所對高風險類及次高風險類上市公司重點配置監管資源,對其信息披露、併購重組、再融資等事項予以重點關注,規定高風險類公司信息披露考評不得為A、取消信息披露直通車資格等,引導上市公司聚焦主業、誠信經營、規範運作,從源頭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此外,深交所對異常交易行為同樣「零容忍」,從嚴快速反應,立足於創業板市場特點,引導投資者合規交易創業板股票。近期針對天山生物、豫金剛石、長方集團等炒作現象突出案例的監管,即體現了這樣的態度。
市場對持續深化改革充滿期盼
市場對於創業板持續深化改革充滿期待。博時基金方面表示,從制度建設的角度看,創業板註冊制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延續。通過實行註冊制,上市標準和流程將更加規範化和制度化,具備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將能夠更快觸達資本市場進行便利融資,從而成長壯大;同時,市場將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優質資源將更多向優質企業集中,規避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整體看,創業板註冊制將極大地推動制度公平性,優秀的企業將更多憑藉自身能力,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獲得更多金融資源,形成市場化資源配置的良性格局。
對於創業板的未來,創業板某生物醫藥行業公司董事長建議,首先,明確定位,繼續助力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發展;其次,著力於加大創業板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礎性制度改革的普及力度,通過多渠道宣傳創業板改革成果,提高散戶投資者的專業投資素養,改善投資者結構。
創業板某電子行業公司人士建議,在把好「入口關」的前提下,從嚴監管,堅持底線思維。針對不同板塊實施有差異化的持續有效的監管,督促上市公司穩健發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增強監管震懾力,嚴格退市制度,從而提高資本使用效率,讓資本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緊抓「出口關」,營造良好生態,形成高質量上市公司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編輯:夏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