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 人類天生就有些不喜歡的聲音

2021-01-21 TechWeb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人都無法忍受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甚至想一想都會覺得煩躁。這種刺耳的噪音實在太招人討厭了,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對這種噪音如何引發人體身體的反應展開了研究。

綜合研究的結果可知,指甲劃黑板的聲音頻率與嬰兒哭叫聲和人類的尖叫聲類似,而這些聲音都與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理解這些聲音頻率的人可能會更快地去救哭叫的嬰兒,從而增加嬰兒的存活率。一項研究顯示,我們的耳道形狀,以及我們自己的知覺,是對尖銳聲音產生嫌惡感的主要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參與者對多種噪音帶來的不適感進行了分級,包括刀叉划過盤子的聲音和泡沫塑料的吱吱聲等。最令人不適的兩種聲音分別是指甲刮黑板和粉筆快速划過石板的聲音。接著,研究者通過調整特定的頻率範圍,創造出這兩種聲音的不同變體,將其中的諧波部分(或其他和諧的音調)去掉。他們將這些聲音的真正來源告訴了其中一半參與者,另一半則被告知這些聲音來自當代音樂的片段。最後,他們給參與者回放了新的聲音,同時測量特定的壓力指標,如心跳速率、血壓和皮膚電導率。

研究者發現,令人討厭的聲音會顯著改變聆聽者的皮膚電導率,表明這些噪音確實會引起可測的生理壓力反應。最令人痛苦的噪音頻率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而是介於2000到4000赫茲之間。研究作者、德國麥科米迪亞大學的媒體和音樂管理教授邁克·歐勒爾(Michael Oehler)表示,人類耳朵對這一頻率範圍內的聲音最為敏感。

歐勒爾指出,人類耳道的形狀經過漫長的演化,可能已經可以放大那些對交流和生存有重要意義的聲音。因此,對手指甲刮過黑板發出的噪音感到痛苦就成為這一演化成果的副作用之一。「不過,這僅僅是猜測,」歐勒爾在2011年美國聲學學會組織的一次會議上說,「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們找到了令人不適的聲音頻率。」

歐勒爾稱,如果研究中的參與者認為某段聲音是從音樂片段中截取出來的,就會將其認定為更加悅耳的級別。但是,這些聲音無法欺騙他們的身體反應,因為兩個組別中參與者的皮膚電導率變化沒有顯著差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人們並未認為指甲劃黑板的聲音難以忍受,他們可能就不會那麼煩躁。

大腦的變化

在另一篇發表於2012年《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論文中,研究者揭示了人們在聽到刺耳聲音時的大腦活動。研究結果表明,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會觸發大腦中兩個區域之間交流信號的升高,其中一個區域與聽覺有關,另一個區域則與情感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13名參與者聆聽了74種聲音,包括指甲刮過黑板的聲音、電動工具的轟鳴聲等,並將這些聲音按照悅耳程度進行分級。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測量了參與者大腦對聲音做出的反應。

當參與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時,處理聲音的聽覺皮層和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就會出現互動。「似乎有某種非常原始的東西進來摻了一腳,」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者Sukhbinder Kumar說,「可能是從杏仁核傳到聽覺皮層的一個憂鬱信號。」

而且,聲音越難聽,這兩個大腦區域之間的活動就越強烈。根據參與者的評級,刀子划過瓶子、叉子划過玻璃和粉筆划過黑板等聲音是最難聽的;最好聽的聲音則包括流水聲、打雷聲和嬰兒的笑聲。

研究者發現,頻率在2000到5000赫茲之間的聲音是比較讓人難受的,這與2011年的研究結果差不多一致。Kumar說:「這是我們耳朵最敏感的聲音頻率範圍。」至於人類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靈敏度,我們還不得而知。Kumar稱,這一範圍內包括了尖叫聲,而這正是人類天生就不喜歡的聲音。

搞笑諾貝爾獎

一項針對刺耳聲音的研究在2006年贏得了「不可思議研究學會」(Society for Improbable Research)頒發的「搞笑諾貝爾獎」。這項研究發表在1986年的《認知和心理物理學》(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雜誌上。科學家記錄了用農具刮過黑板的聲音,接著對錄音進行處理,在不同錄音中分別去掉了高頻、中頻和低頻聲音。

接著,科學家向參與者播放了修改後的聲音,結果發現,去掉高頻部分並不會使聲音聽起來更悅耳;相反,去掉低頻和中頻部分之後,聲音變得更加動人。此外,研究者還發現黑猩猩的警告叫聲很類似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或許人類之所以對這種聲音有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其根源就在於它與警告叫聲出奇地相似。(任天)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樂感是天生的嗎?
    人類的樂感是天生的嗎?這種喜歡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後天培養的?為什麼很多人一聽到音樂就情不自禁地想跳舞? 人為什麼會喜歡音樂呢?這種喜歡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後天培養的?為什麼很多人一聽到音樂就情不自禁地想跳舞?
  • 研究表明:人類正在加速進化
    英媒稱,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仍在進化,並且「速度比過去250年裡任何時候都更快」。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自從19世紀末以來,某條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而這條動脈通常在人類出生後8周左右消失。這條動脈被稱為正中動脈。隨著這條動脈開始消失,在其位置上會形成另外兩條動脈。
  • 挖鼻孔的「有趣」科學——為什麼人類天生就喜歡挖鼻孔?
    挖鼻孔是人類常見的行為。兩位印度科學家因對挖鼻孔的研究而獲得了一項有趣的諾貝爾獎。在研究期間,他們調查了班加羅爾四所學校的200名青少年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人都承認有挖鼻孔的習慣,平均每天4次。他們承認自己每天挖鼻孔的次數少於4次。
  • 研究表明:人類仍在進化 並且速度更快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仍在進化,並且「速度比過去250年裡任何時候都更快」。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自從19世紀末以來,某條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而這條動脈通常在人類出生後8周左右消失。這條動脈被稱為正中動脈。隨著這條動脈開始消失,在其位置上會形成另外兩條動脈。
  •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不是來自地球,那人類是從哪裡來的?
    埃利斯·西爾弗博士在她新出版的書中指出了一系列生理特徵,這些生理特徵被認為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類沒有與地球上的其它生命形式一起進化。根據這位生態學家的說法,人類的缺陷表明人類「不屬於這個世界」。 「人類被認為是地球上最發達的生物。
  • 最新研究稱白鯨可模擬人類聲音與人類「說話」
    研究人員認為,Noc在潛水員使用水下通訊設備交流之後發出了類似於人類聲音的叫聲。這隻雄性白鯨名叫Noc,它能發出清晰可辨類似於人類說話的聲音,這使得那些認為鯨類發出聲音與人類截然不同的科學家們大吃一驚。  據報導,Noc在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基金會與海豚和其他的白鯨們一起生活了30年,並於五前去世。直到現在,研究團隊才公布了他們的發現,這些難以置信的聲音記錄也是第一次被披露出來。
  • 詭異聲音從北極深海發出,動物們不敢靠近,可能是超人類聲音
    有了這麼多海洋,也讓科學家非常煩惱,因為人類對海洋一直充滿著嚮往,但是,海洋卻是很多人不敢靠近的地方。在深海中總是有很多奇怪的生物和匪夷所思的事件發生,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無法解釋,而且他們總是會在幾公裡的深海裡,發現一些異常,這些都難以用科學來解釋的現象。
  • 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時間:2017-02-08 11:5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人們咀嚼、啜泣、敲擊或哼唱的聲音會令一些人發怒,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導致這種奇怪狀況的神經連接。
  • 研究:人類可通過聲音頻率判斷所有陸生動物情緒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6日報導,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可以通過叫聲的頻率識別所有陸生動物的情緒,這項研究證明了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的觀點:人類和動物用相似的方法表達情緒,這一發現將對動物保護事業大有幫助。
  • 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有些人天生「第六感」敏銳
    近日,人類的「第六感」首次得到了科學證實。3月19日,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在eNeuro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可以感應到磁場,並且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長期以來,科學界都認為地球周圍存在著一個磁場,它可以為蜜蜂、海龜和鳥類等生物導航,幫助它們在世界各地自由遷移。但是,人類是否也能感應磁場這一問題卻困擾科學界數十年。
  • 研究發現老鼠喜歡唱歌利用超聲波吸引異性
    科學家發現,老鼠並不愛安靜,它們天生喜歡唱歌。當一隻公鼠遇到一個潛在的交配對象時,它會發出一系列複雜的唧唧喳喳和囀鳴聲,聽起來很像鳥鳴聲。儘管這種超聲波叫聲的頻率超出了人類聽力範圍,人耳根本聽不到,但是母鼠可以通過公鼠的情歌為它們的後代挑選最合格的父親。以前科學家就知道,老鼠能發出人類聽不到的尖叫聲。
  • 研究顯示:動物園猴子喜歡交通噪音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研究人員發現,芬蘭一家動物園的猴子「極其」偏愛交通聲響,而非叢林之聲,儘管它們或許天生適合在雨林中跳躍翻騰。據法新社赫爾辛基11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通過實驗來探究技術如何改善圈養動物的健康。
  • 能夠模仿人類語言 深海中的殺人鯨竟是聲音模仿高手
    這段音頻中那一聲高頻,怪異但卻清晰的「Amy」,並非來自於人類,而是來自一頭名為維基的殺人鯨。   據英國《衛報》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深海中的殺人鯨不僅可以模仿其它鯨魚,甚至是海豚、海獅等動物的聲音,它們還能模仿人類的語言,比如:「你好(Hello)」、「再見(Bye bye)」等詞語。
  • 分形流暢性:人類大腦天生會因分形而愉悅
    研究表明,當事物的形態出現某種自我重複的模式時,會在我們的大腦裡喚起輕鬆的感覺,從而降低壓力,讓我們感到舒緩放鬆。人類早在懵懂之中,就學會利用這一特徵:想一想家裡床單、牆紙和窗簾上的圖案。這被稱為「分形流暢性」。原理大概是重複的視覺元素可以降低大腦處理視覺信息時所用到的運算資源,所以會令人感到輕鬆愉悅。
  • 美媒:研究表明養寵物有利人類精神健康
    儘管這些研究的規模很小,但寵物帶來的好處卻足以讓人產生深刻印象,從而使得臨床環境向「寵物療法」打開了大門。「而現在,我不知道有哪一家大型兒童醫院裡沒有至少是某種類型的動物計劃」。」在科學家徹底了解這一機制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是公開發表的論文表明,動物在醫學和精神健康方面可以佔有一定地位。貝克說:「數據是確鑿的。如果你考察一下動物在為人類提供什麼服務以及我們是如何與它們互動的,那麼這根本不讓人感到意外。」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感知並不總是與現實相符。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大腦中產生的位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動物如何感知他們的世界。
  • 指甲刮黑板聲音讓人渾身抓狂:原因是這樣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人都無法忍受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甚至想一想都會覺得煩躁。這種刺耳的噪音實在太招人討厭了,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對這種噪音如何引發人體身體的反應展開了研究。綜合研究的結果可知,指甲劃黑板的聲音頻率與嬰兒哭叫聲和人類的尖叫聲類似,而這些聲音都與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繫。
  • 貓頭鷹精彩生活揭秘 扮演天生暗夜殺手角色(圖)
    實際上,貓頭鷹基本上不會自己建巢,而是棲息在啄木鳥鑿的樹洞或者其他樹洞裡,也有些棲息在巖洞、人工建築上,像穴鴞這樣會挖洞的貓頭鷹比較少見。有些種類的貓頭鷹甚至就地找個低凹的地方就當成是巢穴裡。比如,大名鼎鼎的雪鴞就喜歡在地上低凹處孵卵育雛。  貓頭鷹在產下第一枚卵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孵卵期,不像有些鳥類等卵全部產完之後再開始孵,所以貓頭鷹的雛鳥會因為孵出的先後順序而出現體形的大小差異。
  • 日本研究稱節奏感是天生—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首次發現,沒有接受任何音樂培訓的人也能使用可預測的音樂節拍寫歌,這表明人類天生具有某些音樂特性。 之前,日本研究人員就試圖回答音樂的哪些方面在多種文化中也始終如一。他們分析了全世界數百個音樂記錄,並鑑別出9個區域共有的18個特徵,其中6個與節奏有關。在新研究中,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認知學家Andrea Ravignani和同事聚焦了這6個特徵。
  • 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他們主要通過吃水果和堅果獲得營養,素食使人類的身體和內臟得以進化。  現在,一半的美國人都在節食。總的來說,我們的體重超重了,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