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為何陌生的樂曲卻讓你感到熟悉?例如,即便從未聽過,你也能猜出下一個音。實際上,各地的樂曲似乎有一些「共性」,例如韻律。現在,科學家首次發現,沒有接受任何音樂培訓的人也能使用可預測的音樂節拍寫歌,這表明人類天生具有某些音樂特性。
之前,日本研究人員就試圖回答音樂的哪些方面在多種文化中也始終如一。他們分析了全世界數百個音樂記錄,並鑑別出9個區域共有的18個特徵,其中6個與節奏有關。在新研究中,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認知學家Andrea Ravignani和同事聚焦了這6個特徵。
他們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召集了48位非音樂專業人士,讓他們8人一組,重複電腦生成的12個隨機節拍,並且這些節拍不具有上述6個特徵。每組第一個人試著模仿計算機的這段「樂曲」,下一個人則模仿上一位,以此類推。
在最後一位參與者「表演」結束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隨機的拍子變成了易於學習且高度結構化的「樂曲」。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這些樂曲包含了所有6個共性特徵。相關論文日前在線刊登於《自然—人類行為學》期刊。
這種相似源於生物學還是文化?即便不是音樂家,一個成年人也通常會暴露在大量音樂中。Ravignani認為,工作記憶是生物學約束的一個案例,這能塑造人類的音樂選擇參數。
如果像一些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5~7個元素,那人們很難在一定時間處理12個節拍。但如果將這些節拍有規律的更小組和重複元素,人們就可能將其壓縮到適合工作記憶的極限。(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