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稱節奏感是天生—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你是否曾想過,為何陌生的樂曲卻讓你感到熟悉?例如,即便從未聽過,你也能猜出下一個音。實際上,各地的樂曲似乎有一些「共性」,例如韻律。現在,科學家首次發現,沒有接受任何音樂培訓的人也能使用可預測的音樂節拍寫歌,這表明人類天生具有某些音樂特性。

之前,日本研究人員就試圖回答音樂的哪些方面在多種文化中也始終如一。他們分析了全世界數百個音樂記錄,並鑑別出9個區域共有的18個特徵,其中6個與節奏有關。在新研究中,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認知學家Andrea Ravignani和同事聚焦了這6個特徵。

他們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召集了48位非音樂專業人士,讓他們8人一組,重複電腦生成的12個隨機節拍,並且這些節拍不具有上述6個特徵。每組第一個人試著模仿計算機的這段「樂曲」,下一個人則模仿上一位,以此類推。

在最後一位參與者「表演」結束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隨機的拍子變成了易於學習且高度結構化的「樂曲」。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這些樂曲包含了所有6個共性特徵。相關論文日前在線刊登於《自然—人類行為學》期刊。

這種相似源於生物學還是文化?即便不是音樂家,一個成年人也通常會暴露在大量音樂中。Ravignani認為,工作記憶是生物學約束的一個案例,這能塑造人類的音樂選擇參數。

如果像一些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5~7個元素,那人們很難在一定時間處理12個節拍。但如果將這些節拍有規律的更小組和重複元素,人們就可能將其壓縮到適合工作記憶的極限。(張章)

相關焦點

  • 瑞典研究人員發現:節奏感好的人智商更高
    瑞典研究人員發現:節奏感好的人智商更高 2008年05月06日 13:43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發表評論 據美國《科學日報》近日報導,瑞典研究人員的一項調查發現,高智商和良好的節奏感密切相關,那些在擊鼓演奏中表現最好的人,在智力測試中得分也最高。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和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4名年齡在19—49歲的志願者進行了測試,這些人都慣用右手。   研究者要求這些人按照不同的時間間隔儘量準確擊鼓,然後要求他們完成一項包括60個問題的智力測試。
  •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新聞—科學網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
  • 日本東大研究員iPS細胞研究造假始末—新聞—科學網
    在iPS細胞研究中造假。圖片來源:AP/Press Association ■本報見習記者 楊濟華 就在日本京都大學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的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而榮獲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幾天後,東京大學的一位客座研究員Hisashi Moriguchi
  • 日本研究證實日本人是混血兒 —新聞—科學網
    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人員11月1日在日本《人類遺傳學期刊》網絡版上報告說,基因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北京人」代表了人類演化中的一個特別階段——直立人,它是從猿到人演化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中文通常稱其為「猿人」。至此,無論從身體姿態,還是從分類地位上,都可以說,猿人都真正「站」起來了。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日本侵華戰爭打斷了後續的發掘工作。根據最後整理這些化石的古生物學家、古人類學家胡承志回憶,當時為保護化石,地質調查所決定將化石轉運到美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日本研究機構稱太空環境不影響昆蟲變態發育—新聞—科學網
    新華網東京4月16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15日發表一份公報說,該所主持的一項實驗顯示,在國際空間站,搖蚊也是從幼蟲經過蛹再變態發育為成蟲的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 為了進一步獲得高雷射損傷閾值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武奎研究團隊設計在晶體結構中引入共價性更強的功能基元與高正電性的鹼土金屬結合來合成新材料,成功製備出3種新的矽硫化合物。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日本大阪大學的Kentaro Terada說,任何接近月球的物體也可能撞到地球,所以它可以給我們一些關於地球過去的線索。 「月球表面沒有侵蝕,所以它保存了地月系統的撞擊歷史。」Terada說。他和同事使用了日本月球和工程探測衛星項目的圖像來研究月球上的環形山。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高倍率鉀離子電池合理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為題在線發表於《納米能源》。 近年來,碳負極材料因價格低廉且具高的電子電導率等優點,成為了鉀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過多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電解液並導致較高的不可逆容量是碳材料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河北科技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了構建均勻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新思路。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該方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是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的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在這裡,「梳子」指的是信號與光頻率的關係:從光頻率軸上升起密集且等距「尖刺」,類似於梳子。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些年來,該校粒子物理團隊在超對稱唯象學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團隊在相關超對稱模型上,系統研究了希格斯物理、夸克物理、中微子物理、暗物質及輕子味道破壞等粒子物理唯象學。 在新的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研究中,該團隊計算了標量中微子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同化資料以及約化重力模式,分析了Canonical El Niño、Central Pacific-I (CP-I) El Niño和 Central Pacific-II(CP-II)El Niño發展年秋季,北赤道流分叉點的響應變化和機制。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地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設置了屏障。為了更好地調控染色質狀態,真核細胞也發展出一系列調控機制,染色質重塑就是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