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現C肝病毒肝炎而獲諾獎的阿爾特爾:猶太經典《塔木德》對他的影響

2020-10-06 南方周末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IC PHOTO/圖)

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了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學家,其中美國科學家哈爾維·阿爾特爾是一位出生在紐約的猶太人。2013年10月,他在《肝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未竟之路與我是怎樣愛上肝臟的——個人視角的肝炎歷史》的學術自傳,記錄了他自己成長的道路。

按照他的敘述,有兩個人在他的學術生涯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個是他的父親。老阿爾特爾自幼的夢想是成為醫生。作為一名猶太人,有這樣的夢想並不奇怪。在西方,猶太人與醫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關係源遠流長,尋找猶太名醫幾乎是任何達官貴人病重時的首選方案。這一方面是因為猶太傳統重視生命,「救人一命,便是救了整個世界」是《塔木德·公會卷》裡的著名信條;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飽受歧視的猶太人而言,行醫幾乎是他們接近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不過老阿爾特爾沒能實現這一夢想,因為學醫時間長,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他出身貧寒,很早就要養家餬口,於是便走了另一條猶太人常走的道路——經商。到哈爾維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成功地建起了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他未能實現的夢想就全部寄托在了他的兒子身上——哈爾維自幼就明白自己必將成為一名醫生。

1962年,在「命運敲門」的一天裡,哈爾維遇上影響他生命進程的第二個關鍵人物——巴魯克·布隆伯格。布隆伯格當時正在研究血清抗原與傳染病的關係,兩人一拍即合,很快,哈爾維便應邀加入了布隆伯格的實驗室。在那裡,哈爾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抗原,經過討論,布隆伯格將其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1966年,布隆伯格團隊發表論文,論述了「澳大利亞抗原」與B型肝炎的關係,十年後,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取了諾貝爾醫學獎。

哈爾維是在1964年離開布隆伯格團隊的,因此沒能分享197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他對這條「未竟之路」從不後悔,因為布隆伯格對他的影響和教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布隆伯格教給了我很多東西,其中最主要的是持之以恆……一個假說的失敗從來不會讓他望而生畏,而只會讓他從中創造出一個新的假說;他永遠不會無計可施,也從不氣餒;他的頑強和熱情為我後來研究C型肝炎做出了傑出的表率……『布隆伯格歲月』是我成長中的關鍵一步,我為此對他永遠感激。」

哈爾維的父親給了他成為醫生的夢想,布隆伯格則把他引上了學術研究的漫漫長途。「我從未夢想過從事學術研究,我從未夢想過取得科學發現並獲得傲人的獎勵。」是布隆伯格用他獨特的科研精神帶領哈爾維超越了夢想,超越了自我。

然而布隆伯格的科研精神又是哪裡來的?在回憶布隆伯格時,哈爾維反覆提到布隆伯格「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家」,「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研究者」。布隆伯格的哲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哲學?他的哲學與他的科研精神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與哈爾維一樣,布隆伯格也是一個生長於紐約的猶太孩子。布隆伯格的父親是一個律師——另一個猶太人擅長的職業。猶太教傳統便是律法的傳統,所以老布隆伯格非常重視猶太傳統經文教育,結果布隆伯格的小學便是在正統派猶太學校裡上的。在那裡,他學習了希伯來語,並攻讀了原文的《希伯來聖經》和猶太經典《塔木德》。他的小學同學裡有個名叫埃裡克·坎德爾的,後來摘走了200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正是這部《塔木德》把布隆伯格帶上了學醫的道路。2002年,在對《紐約時報》的談話中,布隆伯格回憶說:「是救人一命的觀念將我引入了醫學,猶太人的思想裡有這樣一條:救人一命,便是救了整個世界。」實際上,《塔木德》對布隆伯格的影響遠不止此,這部成書於公元六世紀的經典陪伴了布隆伯格一生,也成了他科研精神的主要來源。「在討論影響他生命的因素時,巴魯克總是歸功於《塔木德》的精神訓練,他至死都盡其所能地參加每周一次的《塔木德》研討班。」美國的地外文明搜尋計劃(SETI)網站發表的一篇友人對布隆伯格生平的回憶這樣寫道。「《塔木德》的學習方式幫助他用邏輯去思考那些極其困難,甚至看起來是不可解決的問題。」布隆伯格並沒有學習過西方哲學,所以哈爾維反覆講到的布隆伯格的「哲學」其實就是《塔木德》思維。這種思維的基本精神是平行邏輯,一種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的思維框架,一種既邏輯縝密又兼容並蓄的思辯方法,一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息、永不言敗的真理追求。布隆伯格將這種精神用到了自己的科研上,又將其傳遞給了哈爾維,由此幫助人類打開了認識肝炎病毒的大門。

1977年10月,布隆伯格應邀訪問中國。當時中國嚴酷的B肝狀況讓他焦慮萬分,除了給中國同行辦了大量講座,講授有關B肝的最新知識之外,布隆伯格還聯繫了生產B肝疫苗的默克公司,促成該公司授權中國使用其專利生產疫苗,為解除千萬中國人的病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可以說是猶太經典《塔木德》對現代中國的一次間接貢獻。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張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諾獎為何授予C肝病毒科學家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人的工作大致是:Harvey J.Alter發現了C型肝炎;Michael Houghton分離出了C肝病毒的RNA片段(HCV-RNA),使得在分子水平檢測C肝病毒成為可能,這使C肝病毒很快地幾乎從輸血及血製品供應中絕跡,避免了大量的C肝感染。
  • 今年諾獎頒給C肝病毒發現者,為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在臨床上與C肝病毒等在內的各類病毒過招幾十年,素有「病毒獵手」之稱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第一時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今年的諾獎做了解讀。從三名科學家最初的發現到如今C肝成為一種可治癒的疾病,不過30年時間——這對醫學史上重要進展的「突破周期」來說算短的。張文宏感慨道:「這再次說明,藉助科技的力量,人類能夠戰勝病毒。
  • 今年首個諾獎,頒給三個發現了「C肝」的老頭
    Rice),以表彰他們共同發現了C肝病毒(HCV)。消滅C肝奧爾特發現了未知的肝炎病毒,而霍頓在前者發現的基礎上分離出了C型肝炎病毒的新病毒基因組。但如果要消滅C肝,光是發現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培養病毒進一步研究,進而研發出疫苗和藥物。
  • 2020諾獎顯示C肝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再次應驗,拉斯克獎、蓋爾德納獎是諾獎的風向標。年和另外2名科學家(不是此次諾獎獲得者)分享了拉斯克獎。於是Alter和他NIH的同事將病人的血液輸給研究用黑猩猩,發現,黑猩猩也出現和人一樣的症狀。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是一種與A肝和B肝都不一樣的新病毒,暫時稱之為「非甲,非乙」(non-A, non-B)肝炎。此時的Houghton同學在一家藥廠工作,然後就從感染的黑猩猩血液中分離出來這個「非甲、非乙」病毒的基因序列。
  • 最新解讀:C肝領域摘得諾獎,饒毅稱「有奇怪之處」
    不過劉海坤表示,具體到人選估計還是有爭議,發現B肝病毒已經得過諾獎,發現C肝病毒的工作質量本身是否值得諾獎需要專家評論,長期不受重視;奇怪之二是今年諾獎沒有包括發現治療C肝藥物的科學家,而C型肝炎最突出的是其治療以及對於生物技術產業的影響。
  • C肝病毒研究獲諾獎,委員會怎麼選的?
    每年的諾獎頒獎總會引起討論紛紛,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恐怕就是「為什麼XXX沒有獲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一 C肝病毒HCV發現值得諾獎嗎? 獎項宣布後,有關HCV是否值得獲獎存在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檔次不夠,有些則認為實至名歸。筆者個人的觀點是:獲獎毫無疑問,單獨給HCV有點「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C肝病毒 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由於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圖片來源:諾獎官網及央視新聞哈維·阿爾特 (Harvey J. 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
  • 八卦:C肝病毒研究獲諾獎,委員會怎麼選的?
    每年的諾獎頒獎總會引起討論紛紛,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恐怕就是「為什麼XXX沒有獲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一 C肝病毒HCV發現值得諾獎嗎?獎項宣布後,有關HCV是否值得獲獎存在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檔次不夠,有些則認為實至名歸。
  • 今年諾獎得主是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科學家,網友卻更鍾愛評論區
    抗擊C肝,三位科學家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你對接下來的諾獎還有什麼期待嗎?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布的時候,大家都會密切地關注。他們的研究領域為:發現C型肝炎病毒。Rice的重大發現使我們能夠鑑定一種新的病毒——C型肝炎病毒。在他們的工作之前,儘管A型肝炎和B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至關重要,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因發現C肝病毒,這三位分享760萬元獎金,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由於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C肝病毒,這三位分享760萬元獎金;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由於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 發現C肝病毒,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由於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同樣發現C肝病毒,兩位華人學者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虎嗅網
    來源:Cavallini James/BSIP/SPL今年10月5日,朱桂霖在該項目上的負責人Michael Houghton因為發現了C肝病毒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對Houghton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和其他頂級榮譽卻讓他百感交集。「拿獎固然高興,」他說,「但是甜中帶澀,因為這些獎沒有直接獎勵我們整個團隊。」Houghton一直在為他的兩位同事奔走,希望他們在C肝病毒上的貢獻能被認可。「沒有他們的付出,我懷疑自己是否還能成功。」他在諾貝爾獎公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張文宏談「發現C肝病毒」獲諾獎生理醫學獎;供過於求,這個國家...
    早財經|世衛:全球10%的人口或已感染新冠病毒;張文宏談「發現C肝病毒」獲諾獎生理醫學獎;供過於求,這個國家口罩廠接連破產 每日經濟新聞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獲獎
    今年的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病毒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獲獎原因為「對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Alter,85歲,美國醫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感染性疾病主任,致力於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於2000年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Michael Houghton,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C肝病毒的共同發現者,於2000年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但拒絕接受該獎項。Charles M.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在此之前,臨床上發現了不少非甲、非乙的肝炎,大家一直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張文宏教授告訴記者,在這三名科學家開展工作之前,人們發現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但還有不少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而正是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剩餘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血液檢測和新藥成為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C肝病毒發現的意義有多重大?
    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成為該獎項得者。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託馬斯·佩爾曼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委員會在今日凌晨4點給其中兩位獲獎者致電通知他們獲獎的消息,兩位獲獎者都表示十分驚喜。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C肝病毒發現的意義有多重大?
    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成為該獎項得者。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託馬斯·佩爾曼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委員會在今日凌晨4點給其中兩位獲獎者致電通知他們獲獎的消息,兩位獲獎者都表示十分驚喜。
  • C肝病毒發現者獲諾獎:傳染病仍是人類大敵
    在沃爾特、霍頓和賴斯之前,人們對C肝了解不深,認為這是一種非甲非B型肝炎。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B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由此他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沃爾特也在研究輸血患者的肝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