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的發明者,到底是牛頓還是萊布尼茲?
在南極,是不是真的有一部無字天書?
研究飛機真的要向小鳥、蜻蜓和蝴蝶,甚至還有蒼蠅學習嗎?
……
這些知識,如今都可以在短視頻平臺上,由科學家們進行解答。
在人們固有的觀念裡,大科學家們通常都是高冷嚴肅的,而包羅萬象的科學知識也往往晦澀難懂。但在抖音上,這些頂級科學專家卻變得親切可愛,而那些看似與我們相距甚遠的科學知識也變得與我們息息相關,總有一些人,正在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有趣的短視頻分享給用戶。
他們就是「大科學家來了」。
最先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之一、遠徵過北極成為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並廣交朋友的中國第一人——近80歲高齡的位夢華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中卻是位愛絮叨的「大家長」;
(一本正經「嘮叨」科學的位夢華教授)
中國空軍指揮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邦年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裡成了粉絲們最喜歡的「飛機代言人」;
(看見飛機就激動的徐邦年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導師——劉大禾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裡成為讓星辰日月仿佛觸手可及的「魔術師」。
(讓光電「閃耀」起來的劉大禾教授)
當然,如果你曾看過「大科學家來了」的短視頻,那麼你一定還會對每期都出現的「提問者」印象深刻。促成大科學家們與抖音擦出火花的,正是這個帶著黑框眼鏡的男青年——王驛,在一次科普活動中結識了這些可愛的大科學家們。
在「大科學家來了「每一個短視頻的開頭,王驛都會用極快的語速和妙語連珠的發問,引出科學家的科普分享。扶一扶眼鏡框,是他的標誌性動作。
在給自己的字幕介紹上,王驛只寫了一句話——愛科學的好孩子。但他給老科學家們的介紹語裡卻寫著:他們更應該成為大家點讚的明星。
採訪中,王驛談起這些了不起的科學家,語調裡都帶著崇敬:「那些科學家們,年輕時,是民族的脊梁,做的都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項目。退休時,他們還是希望能夠繼續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科學素質的提升做點事情。」
科學家進行知識科普,本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這些大科學家接觸短視頻之前,還有一個共同身份: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宣講團成員。
1997年,一群退休的科學家們自發組織了科普宣講團,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也有高校、各部委的專家、教授。科學宣講團的目的很純粹:科普知識,科學演講。
至今已運營22年的科普宣講團,演講超過25000場次,超過800萬人聆聽過大科學家們的知識科普。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中科院科普宣講團」,幾乎全都是他們到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地區進行宣講的報導。
初次聽宣講團科普講座的王驛,甚至做好了可能會完全聽不懂和沒興趣的心理準備。然而一場講座過後,王驛發現大科學家們不僅掌握著深奧的科學理論,更能夠將科學理論深入淺出地用趣味話題呈現出來。
更加觸動王驛的,是科學家們在宣講上的投入。
「這群科學家們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非常投入科普宣講這件事情,精心打磨演講選題,每到一個目的地就要待上兩三天,連著講三四場,太辛苦了。」
專心致志的宣講活動經常讓科學家們忘記了喝水,兩三個小時的講座結束之後,早已口乾舌燥。一連兩三天的講座結束之後,科學家們往往會累到說不出話。他看著那些70多歲站在講臺上的老人和臺下睜大眼睛的孩子們,希望可以讓科學家們的付出能夠輻射到更多渴求知識的人們。
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王驛關注到了這種蓬勃發展的新傳播形式。碎片化的時長、影像和文字的結合,讓王驛感知到短視頻的優勢不容小覷,而這些特點也正是宣講團所需要的。
「我們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帳號,完全是為了公眾科普事業。為了降低成本,我們會集中時間,儘可能多的產出。」經費問題,讓這個剛剛起步的短視頻帳號只能選擇更加高效密集的生產製作方式。
而這種方式得以推行,最讓王驛感動的是科學家們的高度配合。只要一提出是為渴求科學知識的粉絲們錄製科普視頻,這些老科學家們無論多忙,也會騰出時間配合錄製,通常一錄就是大半天。
令王驛至今難以忘記的是一次對徐邦年教授的錄製。
那次,徐邦年教授剛剛參加完珠海航展,一貫低調的徐教授並不一定有時間接受媒體採訪。
(徐邦年教授介紹飛機)
但當聽說是要錄製科普短視頻,徐教授立即邀請王驛和團隊人員到家裡直接開始錄製。
錄製期間,徐教授還把收藏多年的各種飛機模型搬出來一一介紹,提及科普時也對多年來走過的地區如數家珍。但比模型重要的,是粉絲們送他的小禮物和那些充滿回憶的照片,徐教授將它們視為最珍視的回憶和紀念。
他介紹著每個禮物背後的故事,每張照片拍攝的瞬間。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說起這些故事,難掩嘴角露出的笑意,開心得就像是三歲的孩子。
持續了三四個小時的錄製過程,剛剛出差回來的徐教授始終保持了精神飽滿的狀態,講述有趣的科普知識。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大科學家來了」籌劃了幾百條內容,篩選後陸續推送出了八十多條短視頻,知識涉及地理、物理、數學、生物等方方面面。很多視頻裡的知識點,甚至激起了粉絲的熱烈討論。
劉大禾教授在短視頻中科普了:「我們看到的陽光,其實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這一話題,引起了觀看的粉絲在視頻下方熱烈的討論:究竟是八分鐘之前還是之後。最後大家達成一致:確實是八分鐘前的太陽。
「我們不需要大家去誇讚這個教授、專家講得好,我們更希望大家對這些有趣的知識產生興趣甚至去二次學習,感受到這些專家的科學精神。只有感受到這股力量,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加入進來,才會有全民的與時俱進,突破創新。」
科普的是知識,更是素養和道德。
對於知識的傳播,王驛深有感觸。參加一些線下科普活動時,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雙眼讓他意識到,在這麼多偏遠山區,點對點知識科普有多難。
但如果將科普知識拍攝成短視頻,那麼知識普及的廣度、深度和其背後的影響意義都將成百倍的擴大。
「這些科普視頻對人們的影響,絕不只是知識的增加這樣的量變。」
位夢華教授曾講到的企鵝繁殖的故事讓創作團隊一直難以忘記。企鵝爸爸在企鵝媽媽誕下企鵝蛋之後,會連續三個月不吃不喝孵出小企鵝,直到企鵝媽媽找到食物回來餵食企鵝寶寶。而位夢華教授並沒有講到這裡就結束科普。
停頓片刻,滿頭白髮的老教授緩緩說道:「我想告訴人們,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愛和母愛,是最偉大的愛。」
徐邦年教授也在短視頻中鼓勵粉絲們:「搞科研不反對幻想,可只有幻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學習、擁有堅強的意志和強壯的身體。」
簡單有趣的知識,卻讓粉絲們懂得了許多知識以外的道理。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這些令人敬佩的科學家們也在讓這股力量也通過短視頻,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日常的創作過程中,王驛和團隊會反覆地測算考量他們的受眾群體對於知識的需求性。
科學知識不同於唱歌、跳舞,具有垂直性和範圍性。可以說越早接觸科學教育,基礎就打的越牢固。
此外,頂級科學家們的知識科普,也是許多人日常生活或學習環境中不容易獲得的。儘早為基礎教育增磚加瓦,儘早開闊他們的眼界,提升他們對世界的興趣,大科學家們對知識的傳承,也將在這一個個短視頻中延續下去。
「我覺得『大科學家來了』的短視頻,就像是播下一粒種子,種子成長之後便是一片森林,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
——會期待成為爆款麼?
——絲毫不會。
「現在我們做的,不是說內容上要怎麼花哨,怎麼求新怎麼突破,倒不如說我們應該不忘初心,堅持做科普。我非常清楚一場演唱會和一場科學家講座的區別,我不會去預期,也不會有落差。因為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情,是對的。這個社會看的不是顏值,而是什麼能對國家有貢獻,什麼才能讓民族更富強。」
他說話時,眼睛亮起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