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科學家

2021-01-21 格調

微積分的發明者,到底是牛頓還是萊布尼茲?

在南極,是不是真的有一部無字天書?

研究飛機真的要向小鳥、蜻蜓和蝴蝶,甚至還有蒼蠅學習嗎?

……

這些知識,如今都可以在短視頻平臺上,由科學家們進行解答。

在人們固有的觀念裡,大科學家們通常都是高冷嚴肅的,而包羅萬象的科學知識也往往晦澀難懂。但在抖音上,這些頂級科學專家卻變得親切可愛,而那些看似與我們相距甚遠的科學知識也變得與我們息息相關,總有一些人,正在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有趣的短視頻分享給用戶。

他們就是「大科學家來了」。

最先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之一、遠徵過北極成為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並廣交朋友的中國第一人——近80歲高齡的位夢華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中卻是位愛絮叨的「大家長」;

(一本正經「嘮叨」科學的位夢華教授)

中國空軍指揮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邦年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裡成了粉絲們最喜歡的「飛機代言人」;

(看見飛機就激動的徐邦年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導師——劉大禾教授,在「大科學家來了」裡成為讓星辰日月仿佛觸手可及的「魔術師」。

(讓光電「閃耀」起來的劉大禾教授)

當然,如果你曾看過「大科學家來了」的短視頻,那麼你一定還會對每期都出現的「提問者」印象深刻。促成大科學家們與抖音擦出火花的,正是這個帶著黑框眼鏡的男青年——王驛,在一次科普活動中結識了這些可愛的大科學家們。

在「大科學家來了「每一個短視頻的開頭,王驛都會用極快的語速和妙語連珠的發問,引出科學家的科普分享。扶一扶眼鏡框,是他的標誌性動作。

在給自己的字幕介紹上,王驛只寫了一句話——愛科學的好孩子。但他給老科學家們的介紹語裡卻寫著:他們更應該成為大家點讚的明星。

採訪中,王驛談起這些了不起的科學家,語調裡都帶著崇敬:「那些科學家們,年輕時,是民族的脊梁,做的都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項目。退休時,他們還是希望能夠繼續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科學素質的提升做點事情。」

科學家進行知識科普,本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這些大科學家接觸短視頻之前,還有一個共同身份: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宣講團成員。

1997年,一群退休的科學家們自發組織了科普宣講團,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也有高校、各部委的專家、教授。科學宣講團的目的很純粹:科普知識,科學演講。

至今已運營22年的科普宣講團,演講超過25000場次,超過800萬人聆聽過大科學家們的知識科普。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中科院科普宣講團」,幾乎全都是他們到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地區進行宣講的報導。

初次聽宣講團科普講座的王驛,甚至做好了可能會完全聽不懂和沒興趣的心理準備。然而一場講座過後,王驛發現大科學家們不僅掌握著深奧的科學理論,更能夠將科學理論深入淺出地用趣味話題呈現出來。

更加觸動王驛的,是科學家們在宣講上的投入。

「這群科學家們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非常投入科普宣講這件事情,精心打磨演講選題,每到一個目的地就要待上兩三天,連著講三四場,太辛苦了。」

專心致志的宣講活動經常讓科學家們忘記了喝水,兩三個小時的講座結束之後,早已口乾舌燥。一連兩三天的講座結束之後,科學家們往往會累到說不出話。他看著那些70多歲站在講臺上的老人和臺下睜大眼睛的孩子們,希望可以讓科學家們的付出能夠輻射到更多渴求知識的人們。

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王驛關注到了這種蓬勃發展的新傳播形式。碎片化的時長、影像和文字的結合,讓王驛感知到短視頻的優勢不容小覷,而這些特點也正是宣講團所需要的。

「我們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帳號,完全是為了公眾科普事業。為了降低成本,我們會集中時間,儘可能多的產出。」經費問題,讓這個剛剛起步的短視頻帳號只能選擇更加高效密集的生產製作方式。

而這種方式得以推行,最讓王驛感動的是科學家們的高度配合。只要一提出是為渴求科學知識的粉絲們錄製科普視頻,這些老科學家們無論多忙,也會騰出時間配合錄製,通常一錄就是大半天。

令王驛至今難以忘記的是一次對徐邦年教授的錄製。

那次,徐邦年教授剛剛參加完珠海航展,一貫低調的徐教授並不一定有時間接受媒體採訪。

(徐邦年教授介紹飛機)

但當聽說是要錄製科普短視頻,徐教授立即邀請王驛和團隊人員到家裡直接開始錄製。

錄製期間,徐教授還把收藏多年的各種飛機模型搬出來一一介紹,提及科普時也對多年來走過的地區如數家珍。但比模型重要的,是粉絲們送他的小禮物和那些充滿回憶的照片,徐教授將它們視為最珍視的回憶和紀念。

他介紹著每個禮物背後的故事,每張照片拍攝的瞬間。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說起這些故事,難掩嘴角露出的笑意,開心得就像是三歲的孩子。

持續了三四個小時的錄製過程,剛剛出差回來的徐教授始終保持了精神飽滿的狀態,講述有趣的科普知識。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大科學家來了」籌劃了幾百條內容,篩選後陸續推送出了八十多條短視頻,知識涉及地理、物理、數學、生物等方方面面。很多視頻裡的知識點,甚至激起了粉絲的熱烈討論。

劉大禾教授在短視頻中科普了:「我們看到的陽光,其實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這一話題,引起了觀看的粉絲在視頻下方熱烈的討論:究竟是八分鐘之前還是之後。最後大家達成一致:確實是八分鐘前的太陽。

「我們不需要大家去誇讚這個教授、專家講得好,我們更希望大家對這些有趣的知識產生興趣甚至去二次學習,感受到這些專家的科學精神。只有感受到這股力量,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加入進來,才會有全民的與時俱進,突破創新。」

科普的是知識,更是素養和道德。

對於知識的傳播,王驛深有感觸。參加一些線下科普活動時,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雙眼讓他意識到,在這麼多偏遠山區,點對點知識科普有多難。

但如果將科普知識拍攝成短視頻,那麼知識普及的廣度、深度和其背後的影響意義都將成百倍的擴大。

「這些科普視頻對人們的影響,絕不只是知識的增加這樣的量變。」

位夢華教授曾講到的企鵝繁殖的故事讓創作團隊一直難以忘記。企鵝爸爸在企鵝媽媽誕下企鵝蛋之後,會連續三個月不吃不喝孵出小企鵝,直到企鵝媽媽找到食物回來餵食企鵝寶寶。而位夢華教授並沒有講到這裡就結束科普。

停頓片刻,滿頭白髮的老教授緩緩說道:「我想告訴人們,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愛和母愛,是最偉大的愛。」

徐邦年教授也在短視頻中鼓勵粉絲們:「搞科研不反對幻想,可只有幻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學習、擁有堅強的意志和強壯的身體。」

簡單有趣的知識,卻讓粉絲們懂得了許多知識以外的道理。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這些令人敬佩的科學家們也在讓這股力量也通過短視頻,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日常的創作過程中,王驛和團隊會反覆地測算考量他們的受眾群體對於知識的需求性。

科學知識不同於唱歌、跳舞,具有垂直性和範圍性。可以說越早接觸科學教育,基礎就打的越牢固。

此外,頂級科學家們的知識科普,也是許多人日常生活或學習環境中不容易獲得的。儘早為基礎教育增磚加瓦,儘早開闊他們的眼界,提升他們對世界的興趣,大科學家們對知識的傳承,也將在這一個個短視頻中延續下去。

「我覺得『大科學家來了』的短視頻,就像是播下一粒種子,種子成長之後便是一片森林,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

——會期待成為爆款麼?

——絲毫不會。

「現在我們做的,不是說內容上要怎麼花哨,怎麼求新怎麼突破,倒不如說我們應該不忘初心,堅持做科普。我非常清楚一場演唱會和一場科學家講座的區別,我不會去預期,也不會有落差。因為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情,是對的。這個社會看的不是顏值,而是什麼能對國家有貢獻,什麼才能讓民族更富強。」

他說話時,眼睛亮起了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銀河系尋找暗物質
    Safdi, Zosia Rostomian (Berkeley Lab), 基於費米大視場望遠鏡的數據。)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雖然研究遙遠星系神秘信號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如他們所願發現暗物質。但是他們用來探測這種奇怪信號發明的新技術,即利用我們自己的星系來尋找暗物質的技術,可能會提升對這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物質的搜尋機率。
  • 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
    有粉絲問觸手君,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外星生命?然道生命存在的形式不能是多種多樣的嗎?是,宇宙如此廣大,其可觀測直徑達到930億光年,幾乎無邊無際,地球在宇宙中連一個細胞,一個分子,一個原子都算不上。
  • 尋找另一個地球 科學家有四大法寶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利用克卜勒項目數據確認找到了一個新「太陽系」後不久,科學家又宣布在38億光年之遙的太空找到了一群行星,把人們尋找行星的目光拓展到銀河系外。克卜勒項目是如何尋找行星的?科學家是如何看到遙遠行星的?在尋找系外行星的徵途上,主要有哪些方法,它們各自有哪些看家本領?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專家。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宇宙大搜索 尋找來自星星的你
    據此4日之前,主張「不要和外星人說話」的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也「自食其言」,將與俄羅斯億萬富翁尤裡·米爾納聯手探尋地外智慧生命。太空重大發現與科學「大咖」釋放的信號讓生活在「地球村」的村民們好奇心爆棚。是否真有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一大動力。
  • 科學家提出尋找外星文明的新觀點,對方可能也在尋找我們
    當人類開始探索太空的時候,就一直在宇宙中尋找其它星球上的智慧文明,並且還啟動了一項名為SETI的計劃,這項計劃通過把各地的射電望遠鏡連接成搜索網絡,接收來自宇宙中的各類無線電信息,從這些無線電信息中找到智慧文明的痕跡,同時還通過「凌日法」在其它恆星系中尋找類地行星,大多數的恆星系都與太陽系一樣存在宜居地帶
  • 美國科學家發明尋找基因開關的晶片
    它能幫助科學家找到控制基因的開關,從而幫助人們讀懂已經基本破譯出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目前科學家已經基本測定了人類基因組上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接下去將是弄清基因存在於DNA的哪些位置。在這之後,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將是尋找基因開關。基因開關又稱基因激活器,可以控制基因在人體內發生作用。
  • 科學家尋找著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
    科學家尋找著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 2020-11-22 14:09
  • 科學家:用人臉識別算法尋找暗物質
    用於人臉識別的同類型的神經網絡工具,正被用來尋找和表徵暗物質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扭曲來繪製出夜空中最有可能存在暗物質的區域。尋找熟悉的面孔: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神經網絡模型(通常用於分析視覺圖像),用於尋找暗物質引起的弱引力透鏡現象的微妙跡象。
  • 外星人已經開始尋找地球!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麼線索?
    如果有概率學上來說,外星人的存在幾乎已經是既定的事實,科學家認為,我們這個宇宙大概在大爆炸的十億年之後就有生命開始誕生了,那麼,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這個宇宙空間內有著比人類更早也更加高級的宇宙文明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去主動尋找外星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當地球的位置被那些高級文明得知的時候,隨之而來便是文明與種族之間的戰爭,人類將會一敗塗地,然後徹底被外星人所徵服,
  • 氧氣是尋找生命的一大依據?這是科學家的誤解!外星人吸氫氣?
    因此科學家以氧氣來作為尋找地外文明的一大依據,可是外星人為什麼和地球人一樣一定用氧氣呼吸呢?他們難道不能用氫氣呼吸嗎?科學家認為「一個星球必須要有氧才能孕育生命,氧是生命的先決條件」,其實氧並不是生命的先決條件,這種想法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科學家在探測某一個星球時,發現上面沒有水和氧氣的時候,基本上就會認為這個星球是不會存在生命的。
  • 為尋找「尼斯湖水怪」,科學家再次測試,這可能是真的!
    為尋找「尼斯湖水怪」,科學家再次測試,這可能是真的!其實很多人偏執地認為,尼斯湖水怪的存在是當地人為了發展旅遊業而編撰出來的,這依舊阻擋不了人們尋找水怪的好奇心,畢竟所有事物的出現並非是空穴來風,它的真偽我們也就無從查證了。其實從整個地球的環境來分析,這種水怪存在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 利用太陽實現引力透鏡來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到底怎麼想的?
    近日,在剛剛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利用太陽幫助我們檢測外星生命的存在!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巨大反響,太陽幫助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真的可行嗎?科學家進一步表示,如果人類能夠在太空中進行一些非常精細的操作,我們的太陽也許有一天能夠揭示是否有生命隱藏在一個遙遠的星球上。姑且不論這個壯舉的可行性,單就是它的目標就已經引起人類的重點關注:尋找外星生命,確認潛在的外星生命線索。
  • 尋找鬼魂的科學家(上)
    尋找鬼魂的科學家相信有鬼古今中外,人類對鬼魂的信仰,根深蒂固。1665年,世界上第一個尋找鬼魂的協會在英國成立。領頭的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包括著名物理學家羅伯特.鮑依爾。1882年,英國成立了以鬼魂研究的為中心研究課題的組織:心理研究協會。這個協會第一次提出對鬼魂分類:1、「顯靈」現象。即鬼魂的個別出現;2、「拜訪」現象。即某一上鎖的舊宅裡定期出現的鬼魂;3、「鬧鬼」現象。即指摔門,敲牆,投擲物品,弄聲做響。
  • 科學家尋找恆星中的磷來尋找潛在宜居的系外行星
    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的一位科學家已經確定恆星磷是縮小對宇宙生命搜索的可能標誌。她已經開發出一些技術,根據已知有行星的恆星的組成來識別可能承載系外行星的恆星,並建議即將進行的研究以恆星磷為目標,以找到我們了解的承載生命的可能性最大的系統。
  • 科學家尋找暗物質的新方法:天然的地下古巖石探測器!
    在分布在地球各地的近24個地下實驗室裡,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大桶液體或金屬和半導體塊來尋找暗物質的證據幾十年來,暗物質粒子的理想可能物質一直是一種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假想物質。許多實驗都是通過尋找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出現並撞擊普通物質的證據來試圖證明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弱相互作用粒子會通過弱作用力撞擊原子核,受撞擊的原子核會反衝並釋放出某種形式的能量,如閃光或聲波。
  • 科學家提出從「地獄行星」金星的雲層中尋找生命
    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這顆行星,或者至少是它的雲層。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方法,稱微生物生命實際上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數個世紀。如果這樣的假設被證明是真的,它可能會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如何以及在哪裡尋找宇宙中的生命。
  • 科學家公布尋找地外生命新方法,地球可能已經暴露具體位置
    人類自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尋找地外生命的存在,可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一無所獲,不要說智慧生命了,就連最簡單的地外生命我們也沒有發現,難道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就沒有其它生命星球呢?這當然不可能,宇宙如此之大,要說只有地球有生命,那和井底之蛙有何區別。
  • 美科學家試利用蜜蜂和飛蛾尋找秘密原子彈
    中新網9月4日電 在過去的三年裡,美國西北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直致力研究用昆蟲來尋找爆炸物的方法,為此國防部還和該研究所籤訂了合同。  如今,在設於聖安東尼奧的實驗室中,一大群蜜蜂和飛蛾成了尋找原子彈的秘密武器。研究所的執行副所長沃爾特·唐寧說,他們之前用田鼠等動物做過試驗,最終將研究對象鎖定於蜜蜂和飛蛾。
  • 為何科學家執意尋找外星人?僅僅因為好奇心嗎?沒這麼簡單!
    外星文明對於人類是一個特殊存在,人類走出地球後從來沒有放棄尋找外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反而更加好奇外星人是否存在嗎?所有人的印象當中,宇宙出現了138億年的時間,按照正常的走向來看,外星人應該是存在的,可是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外星人究竟長什麼樣,讓大家有所不解,為什麼科學家堅決要尋找外星人呢?宇宙的空間實在是過於巨大,以目前人類科技的水平來看,人類探測的宇宙僅僅只有冰山一角,雖然近60年的時間,科學家們確實沒有找到外星人,可是卻絲毫沒有打消人類對外星人的探索。宇宙的面積一直在向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