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試利用蜜蜂和飛蛾尋找秘密原子彈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4日電 在過去的三年裡,美國西北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直致力研究用昆蟲來尋找爆炸物的方法,為此國防部還和該研究所籤訂了合同。

  如今,在設於聖安東尼奧的實驗室中,一大群蜜蜂和飛蛾成了尋找原子彈的秘密武器。研究所的執行副所長沃爾特·唐寧說,他們之前用田鼠等動物做過試驗,最終將研究對象鎖定於蜜蜂和飛蛾。但是這項技術還處於試驗階段,沒有真正應用於伊拉克。

  研究者說,用蜜蜂尋找炸彈存在不少局限,比如在沙漠環境、雷雨中和寒冷的天氣條件下,這種方式就不太可行。目前,美國軍方仍然必須依靠人工方式尋找武器。西北研究所已經派出四名科學家前往巴格達協助搜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計劃在近期增派另外四人。他們的任務是在伊拉克尋找原子武器以及相關的原材料和設施。另外,他們還負責搜尋生化武器,這項任務艱巨而危險。

  成立於1947年的西北研究所在2002年的總收入近3億4千萬美元,共有2800人在研究所內工作。由於和國防部之間的合約,該研究所一直在公眾中保持低調,但是它在國際科學界仍相當有名氣。除了蜜蜂,西北研究所還開設網上訓練課,讓人們在家中就可以學習遇到生化武器或其他恐怖攻擊時的應對方法,參加課程的人士包括FBI特工。(天石/高路)

相關焦點

  • 寵物:尋找愛情的蜜蜂最後穿上了寄生甲蟲幼蟲的「背心」
    【寵物:尋找愛情的蜜蜂最後穿上了寄生甲蟲幼蟲的「背心」】乍一看,這隻蜜蜂似乎穿著一件閃亮的棕色背心,裹在它毛茸茸的腹部。但仔細觀察發現,這隻蜜蜂正爬行著幾十具蠕動的、類似蠕蟲的棕色身體:是一種叫Meloe franciscanus的水皰甲蟲的幼蟲。
  • 第一顆原子彈究竟是怎麼誕生的?揭秘曼哈頓計劃!
    20世紀40年代末,現代物理發展到新的階段,核裂變現象成為德、美、英的物理學家紛紛研究的對象。德國納粹為了尋找一種具有巨大威力並足以改變整個戰爭形勢的新型武器,從1939年起就開始秘密研製原子彈。1940年5月3日,德軍佔領了留坎。在這裡,他們控制了當時世界上唯一能提供大量重水的工廠。幾天之後,德軍又佔領了有著豐富鈾礦的比利時。
  • 噴灑農藥殺飛蛾 毒死蜜蜂養蜂人訴賠償
    2012年8月19日,為防止飛蛾四處蔓延造成葡萄大量減產,五一農場四連領導要求全體葡萄種植戶在3天內噴灑農藥。  職工陳某清和妻子接到連領導通知的當天下午,就在種植的葡萄地頭路邊配製農藥,準備給自己承包的葡萄噴灑農藥。在陳水清地頭養蜂的職工王某銀見狀,上前提醒陳某清不要將農藥噴灑到蜂箱上,陳某清說沒問題。
  • 揭秘美國動物特工:飛蛾當間諜 臭蟲搜索叢林(圖)
    飛蛾扮演間諜  託馬斯·伊斯頓1990年發表科幻小說《雀鷹》,設想通過植入機電控制器控制動物。科學家從他的小說中找到靈感,在處於變態發育階段的昆蟲體內植入微機系統。昆蟲器官發育後包住微機晶片和電線,成為遠程控制的「昆蟲偵察兵」。  軍方的目標是造出至少能飛離控制器100米,在追蹤目標5米範圍內停留的半機器昆蟲。
  • 秦時明月,天問斬飛蛾,淵虹烤山雞,鯊齒刺蜜蜂,誰最暴殄天物
    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夜晚前來稟報情況,秦始皇嫌飛蛾撲火讓燈影一閃一爍太煩人,一劍將飛蛾劈成兩半。不得不說,這一劍太快了,飛蛾掉在地上都還在撲騰,這也是秦始皇唯一一次出手。在青年時期,嬴政微服私訪,來到韓國與韓非相見,被姬無夜覺察。衛莊穿著韓國士兵盔甲護送他,卻不想因嬴政的握劍姿勢被八玲瓏認出。
  • 科學發現:7種除蜜蜂和蝴蝶外的昆蟲傳粉者
    科學發現:除蜜蜂和蝴蝶外的其他7種昆蟲傳粉者相信說到傳粉昆蟲大家可能和小編想的一樣,最常見的植物傳粉者,即從植物到植物傳遞花粉的昆蟲,是蜜蜂和蝴蝶。植物花粉向植物的雌性物種的轉移使受精和新植物的生長成為可能。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人民日報大標題下,一行小字意味深長
    而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也是相當艱苦辛酸,早在1955年,我國關於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便已經啟動了,其也得到了當時蘇聯核專家的技術和科研支持。然而,在50年代末期,由於中蘇關係極具惡化,蘇聯罔故條約,毅然撤走了我國境內所有的核專家,導致我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止。 幸虧有了錢學森、錢三強等「兩彈一星」元勳的自強不息,即便蘇聯撤走了一切支持,我國科研工作者還是咬緊牙關。在1964年10月16日這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終於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
  • 科普:飛蛾是聽覺高手的秘密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飛蛾耳朵中鼓膜的靈敏度高得讓人難以置信,聲波哪怕只引起鼓膜一個原子大小的振幅,其聽覺系統也能發出相應的電信號。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德國學術刊物《自然科學》上報告說,他們在對飛蛾發出各種聲波的同時,記錄下了其耳朵中鼓膜的變化和聽覺系統發出的電信號。結果顯示,哪怕鼓膜只出現140皮米(一皮米相當於一萬億分之一米)的變化,其聽覺系統也能發出相應電信號。
  • 原子彈原理已公布,但為何還有很多國家造不出原子彈?
    核武器主要包括核裂變武器和核聚變武器,核裂變原理引爆的即原子彈,核聚變原理即氫彈。二戰時期愛因斯坦聯名數名科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儘早研製核武器是取得戰爭和發展先機的重要條件,於是世界上第一顆成功引爆的原子彈誕生於美國,被投放於廣島。
  • 飛蛾為何撲火?真正原因可能只有飛蛾自己知道
    這對於它們尋找食物、與異性交配和搜尋產卵場所等活動,都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當然,昆蟲的趨光行為也常常被人類利用。一些光源性的誘蟲器,很多都有針對昆蟲的趨光行為。但是,昆蟲趨光行為背後的意義,可比想像中要複雜一些。以飛蛾為例,人類到現在都還搞懂它們為什麼會撲火。很多昆蟲都是夜行的,因為它們的天敵鳥類大多是白天幹活的。
  • 如何尋找野生蜜蜂窩
    野生蜂-般居住在山區、丘陵的樹洞、巖洞、巖穴、土洞、土穴中,尋找時間最好選在旱季,要根據本地蜜粉源、氣候決定尋找時間,在蜜粉源多時蜜蜂進出巢多
  • 早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前,他就提前部署了又一秘密任務
    1999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表彰大會,表彰對核彈、飛彈以及人造衛星研製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儘管此時,原子彈試爆已經成功,但還有一項秘密的任務牽動著錢三強的心。這個絕密任務,從四年前,錢三強就已經開始部署了。
  • 英科學家開發新技術 用蜜蜂檢測空氣汙染狀況
    原標題:英科學家開發新技術 用蜜蜂檢測空氣汙染狀況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7月13日報導,近日,英國科學家們開發出環境檢測新技術,利用附著在蜜蜂身上的顆粒物來檢測空氣品質,其原理是根據蜜蜂身上附著的汙染顆粒物,尋找這些粒子的源頭,這樣一來便大大縮小了汙染源存在的可能範圍。
  • 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在青海,試爆卻在羅布泊,沿途運輸動用了三萬部隊
    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一般彈體和核彈頭是分開的,待運抵試爆基地洞庫裡後再組裝起來。對於核武器的運輸和儲存,我國專門頒布有國家標準予以嚴格而細緻地規定和規範。 運輸時兵分兩路,空中運送先行 1964年7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二二一廠組裝成功。
  • 記中國的原子彈科學家(4)
    高潮(1963—1965)   經過數萬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中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終於推進到決戰階段。1962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有7位副總理和7位部長級幹部參加的15人專門委員會。
  • 原子彈和氫彈相比,哪個的威力更大一些?原子彈只能給氫彈點火?
    引言:說到核武器,相信很多人都能說出原子彈和氫彈,因為這些名字常常能夠在新聞裡聽到。雖然大家都聽過這個名詞,但是很多人分不清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有人認為這兩個名詞就是同一種武器。那麼原子彈和氫彈的區別是什麼呢?誰的威力更大些呢?
  • 原子彈到底有多大?美最新核武體積「驚人」
    「小男孩」原子彈複製模型核彈頭的體積依原理、當量、技術水平不同,存在一定差異,且隨技術進步,體積仍在不斷縮小。比如,1945年8月6日投放在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作為人類首顆投入實戰的原子彈,其屬於「槍式」起爆的濃縮鈾彈,在外形上相對「瘦長」些(這也是「槍式」原子彈的共同特徵),「小男孩」原子彈的具體大小為長3米,直徑71釐米,重4.4噸。爆炸當量約1.5萬噸TNT。
  • 首枚氫彈陰雲50年不散 試爆地居民至今受輻射苦
    氫彈誕生50周年之際,島上居民再次來到華盛頓,要求美國政府支付3.86億美元,作為賠償和清理費用。  馬紹爾群島議會代表伊斯梅爾·約翰回憶起50年前的那段歷史。當時他還是個孩子,只記得在「麥克」試爆前,美國政府要求當地共200名居民登到一艘船上。一個月後,當島民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園後,發現他們的家變了,以前還能看見的一些小島徹底消失了。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原子彈「搖籃」到軍民兩用研究基地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3D列印技術,打造了一輛汽車和一間房屋,這輛汽車使用的電池能夠與這間房屋配對,而房屋則由屋頂的太陽能板提供能源。圖片來源於網絡在美國田納西州東部有座二戰時期的「秘密城市」——橡樹嶺市,這裡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枚用於戰爭並投放於日本長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蘇、美、英、法四國都有何反應?
    在歷史上,美國向著日本投放原子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但就是這麼一次讓全世界的人都深刻的記住了核武器的威力,從此之後全世界就一直籠罩在核武器的陰雲之下。在美國朝著日本投放原子彈後,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這款武器的戰略意義。因此在廣島長崎那兩顆原子彈炸完之後,沒有相關研究的國家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有研究原子彈的國家則加快了研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