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睡鯊(Somniosus microcephalus)又叫小頭睡鯊或格陵蘭鯊,屬角鯊目睡鯊科睡鯊屬,是三種巨型睡鯊之一(睡鯊三巨頭:格陵蘭睡鯊、太平洋睡鯊和南極睡鯊)。最大個體6.4米(1895年蘇格蘭的記錄,可能有點問題,不過達到6米肯定沒問題),推測上限在7米左右。
格陵蘭鯊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的寒冷水域,在0至1200米的深度活動,但也曾在2200米的深度發現過它們的蹤跡。
格陵蘭睡鯊的食性較雜,包括硬骨魚、軟骨魚、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腹足類以及棘皮動物,硬骨魚(格陵蘭大菱鮃佔的比例很大)和頭足類(包括大王魷)是它們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鰭腳類也是它們食譜中的重要部分。
一種寄生的橈足動物Ommatokoita elongat會在格陵蘭睡鯊的眼睛上寄生,並
破壞其角膜組織,導致本來很差的視覺幾乎喪失,但格陵蘭睡鯊可以憑藉極強的嗅覺克服這一問題。不過這種寄生動物會發出生物螢光,可能會幫助睡鯊吸引獵物。
格陵蘭睡鯊的遊速非常慢,一般情況遊速僅為1至3km/h,它們的上限似乎無法超過10km/h(比北極熊還慢),因此研究者推測它們可能通過伏擊或者攻擊沉睡中的海豹來殺死它們。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角鯨和白鯨身上也曾發現過格陵蘭睡鯊的咬痕,甚至在格陵蘭睡鯊的腹中還發現過北極熊的殘骸(可能是食腐的結果)。腐屍對格陵蘭睡鯊來說也是非常合適的食物,它們銼刀般的牙齒可以高效地啃食屍體。
格陵蘭睡鯊的肉質糟糕,而且有毒,只有因紐特人每年會獵捕少量的格陵蘭睡鯊,以獲取其肝臟、牙齒以及鯊魚皮。格陵蘭睡鯊為近危(NT)物種,數量似乎還相當可觀,具體數據不明。
最近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表明格陵蘭睡鯊可能是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對28個雌性個體的晶狀體核進行測驗後,結果顯示格林蘭睡鯊要在156±22歲才達到性成熟。而本次測定的最大的個體(5.02米)的年齡達到392 ± 120歲。如果這一情況屬實那麼格陵蘭睡鯊的壽命比弓頭鯨(正好弓頭鯨也叫格陵蘭鯨)還要長。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