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
自古以來」死亡「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古人一直很忌諱」死「這個字,因此創造出許多描述死亡的詞彙,《禮記·曲禮》中記載到:」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顯然身份高低的不同,對死亡的別稱也不同,但上至帝王諸侯,下至平民走卒,無論生前是善是惡,是富是貧,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的結局,也算得上殊途同歸了。
不過並不是所以人都能夠安享晚年,無病而終,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不幸的人因為疾病提前離開人世,對於身患絕症的人來說,有的時候死亡並不一定代表著痛苦,反而是一種解脫,因為他們一直遭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甚至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 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叫「好似不管賴活著」,就算活得再痛苦,起碼活著還有希望,但死了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這句話一向被人們拿來勸解那些一心求死的人,也正因為如此,安樂死成為了引起人們頗多爭議的話題,顧名思義,其實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都提出了安樂死的理論,並採取了行動。「安樂死」就是在病人或者親人的要求下,讓人無痛苦的死去,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表達了自己對安樂死的贊同,他認為這是一種「 解除無法治療的痛苦的一種辦法」。
安樂死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關於它是否合理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很難想像「安樂死」這樣的字眼有一天能夠和「過山車」產生聯繫,畢竟人們提到過山車就會聯想到遊樂場,一方面是人間樂園,充滿歡聲笑語,一方面是生與死的沉重討論,連在一起怎麼看怎麼奇怪,偏偏有人把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結合起來,設計出了「安樂死過山車「。
一、安樂死的發展史
由於受到宗教的影響,很大一部分人覺得,生命是神賦予的,所以什麼時候死亡也是神決定的,人不能自殺,否則就算死了也要接受懲罰,就比如說在佛教裡自殺就是一種罪,所以安樂死在歷史上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安樂死重新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甚至人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自願安樂死合法化委員會,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組織的目標是什麼。
但說起來安樂死就是自殺的一種,只不過相比其他方式,這種方式更加溫柔,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法律問題,比如說,如何證明患者是自願安樂死的?萬一有人實施犯罪,豈不是能夠通過安樂死逃避懲罰?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肯定是不能讓安樂死合法化的,畢竟人心狠起來,安樂死就會成為法律上的一個巨大漏洞。
即便如此,荷蘭還是在1987年通過了安樂死合法化,成為了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當然了這其中有嚴格的法律限制,後來一部分國家也陸陸續續通過了安樂死法案。既然這些國家通過了安樂死合法化,那麼首先考慮的就是患者的感受,最重要的便是必須沒有同感,而且時間要短,在幾十秒內就要結束,同時還要顧及到親人的感受。
二、過山車安樂死
在上述條件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安樂死過山車,首先過山車是一種具有刺激性的娛樂設施,很受年輕人歡迎,那種有驚無險的快感可以充分釋放人心中的壓力,同時這也規定著有心臟方面疾病的人是不允許完過山車了,否則一個承受不住就有很大可能交代在上面,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很多人就會問了,難道安樂死過山車是專門為有心臟疾病的人準備的?否則心理承受力強的人坐上去豈不是一點事情都沒有?當然不是的,安樂死過山車第一個特點就是足夠高、足夠繞,這種過山車最高點可達487米,另外還有7個迴環,讓人在在最高點猛烈下墜後緊接就要經歷刺激的旋轉迴環。
據設計師烏邦納斯介紹,他設計的這款過山車並不是沒有科學原理的,而且原理相當簡單,當旋轉達到一定速度是,人就會產生供氧不足的感覺,漸漸的大腦因缺氧而停止工作。烏邦納斯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他在遊樂園工作的時候就產生了設計一款安樂死過山車的想法,原本他計劃是人在經過第一、二個迴環時就能夠在刺激中離開人世,後續的幾個迴環只能增加保險行,免得有人成為」不幸的「倖存者。
三、中途後悔怎麼辦
安樂死是一種帶著解脫性質的選擇,因此烏邦納斯覺得既然有人覺得安樂死是可以合法的,那麼為什麼不在人生最後幾分鐘內再感受一次快樂,就讓安樂死過山車成為生命中最後一次瘋狂,讓死亡變得更加有意義。雖然烏邦納斯不斷強調這種死亡是沒有痛苦的,不過有專家認為,這種讓大腦缺氧的方式只會讓人覺得不舒服,相比於其他的安樂死方式,這或許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安樂死過山車和其他的安樂死方式相比,時間是會長一點,大概在一分鐘左右,對於追求無痛速度的人來說,確實久了一點,但它給人留下了兩分鐘的考慮機會,這也是安樂死過山車其他方式與眾不同的地方了。總共三分鐘的過山車,其中兩分鐘都是在緩慢的爬行,這段時間上面的人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或者在仔細考慮考慮,到底要不要這麼做。
看著地面的事物離自己越來越遠,自己離死亡也就越來越近,等到了頂點的那一刻就和死亡只有一線之隔,難免會有人退縮,這也無可厚非,原路返回就可以,接下來就好好地享受餘下的生活,至於確定迎接死亡的,就按下手中按鈕,從生到死,決定權一直都在自己手中。有句話說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無論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死亡,只要世間還有人記得他,記得他所作出的貢獻,那麼他就始終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引用文獻
《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