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布地球系統模型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近日,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NCAS)順利完成英國首個地球系統模型UKESM的開發。該模式被稱為UKESM1,將更好地預測環境變化,例如大氣氣體和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長期氣候預測也將通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為全球政府決策提供信息。

  英國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使用UKESM1對過去的氣候進行模擬。結果可以通過全球網絡共享,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可以比較和分析其全球氣候模式的結果。

  UKESM1這一新模式是NCAS和8個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NERC)研究中心,包括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聯合開發的。模式包括物理氣候模式和模擬關鍵生物、化學、氣溶膠、植被過程的組件。

  UKESM1基於HadGEM3耦合物理氣候模式,包含一系列物理和地球系統組件的耦合,以及跨領域的耦合模式。UKESM1根據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六階段(CMIP6)工業前和歷史時期(1850年至2014年)的實驗方案,可提供兩種模式配置。

  地球系統模式是對地球進行的複雜電腦模擬,包括地球上的大氣、陸地、冰層和海洋。傳統模式一般聚焦全球氣候的各個部分,但是新的模式已經可以融合多個環境要素。

  據悉,UKESM1的大氣-陸面版本也將在不久後發布。

  (來源: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UKESM網站 編譯:劉淑喬)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德科學家建立「地球系統模型」
    2020-10-28 07:20:40 來源:科技日報德科學家建立「地球系統模型」極地和山區冰雪融化或致全球變暖額外增加0.43℃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團隊建立了一個「地球系統模型」。
  •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31 07:58
  • 英國對地觀測儀器中心發布《地球觀測技術戰略》進展報告
    (Center for EO Instrumentation,CEOI)發布了《英國地球觀測技術戰略》(UK EO Technology Strategy)進展報告。介紹了自2017年報告首次發布以來地球觀測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涵蓋了未來對地觀測(Earth Observation,EO)空間任務的上遊技術。本文從戰略構建、戰略願景、目標和實施路徑以及戰略實施舉措等方面對英國地球觀測科技戰略進行闡述。本文對主要內容進行編譯。
  • 德科學家建立「地球系統模型」極地和山區冰雪融化或致全球變暖...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團隊建立了一個「地球系統模型」。參照該模型,全球極地和山區的冰雪融化可能會導致全球變暖額外增加0.43℃。  冰蓋是覆蓋著極厚冰層的廣大陸地面積,眾所周知,冰蓋的消失會影響氣溫。
  • NRC發布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摘要
    ,7月,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發布《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摘要(2020年)》(Earth System Predict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in Brief 2020)指出,空氣汙染、海冰、土壤溼度、生態系統功能和地球系統的許多其他組成部分的預測,對於跨部門和長時間尺度的決策越來越重要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行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會。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今日科技話題:中繼衛星運控系統、磁泡斯格明子研究、「萬能墨水」、「地球系統模型」、土衛六
    1我國中繼衛星運控系統首次完成多目標天基測控任務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通過天鏈一號02星同時對3顆衛星的早期運行段進行實時跟蹤與遙測,標誌著我國中繼衛星系統具備同時為更多目標提供測控和數傳支持的能力。任務前期,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軟體分系統工作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軟體改造、配置修改、軟體測試、任務測試等工作,使分系統迅速具備多目標任務狀態。
  • 氣候系統數學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雪球地球」(全球冰凍)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兩次,這些冰凍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舊是未解之謎。而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近日刊登的一則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一研究也許會改變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時提醒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地球磁北極移動太快,科學家提前更新磁場模型地圖
    ,地球物理學家不得不更新《地球磁場模型地圖》。之前跟蹤記錄地球磁北極移動的《地球磁場模型地圖》在2015年進行了更新,按照原計劃該地圖將於2020年更新,但是考慮到當前磁北極的快速移動,不得不提前一年更新地圖。研究人員稱,目前磁北極開始意外地從加拿大北極地區朝向西伯利亞方向移動,速度比預期更快。
  • 英國放棄群體免疫真相!Nature深度用數據模型預測可怕結果
    回顧最近一個月的全球防疫戰,多個政府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英國即是其中的典例代表。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首次提到的「群體免疫」措施,一度引發英國國民和全球震驚。好在之後英國及時調整了防疫措施,在這個態度轉變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推演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 解讀地球 中科院發布「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以下簡稱「原型系統」)。這套基於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
  • 地球磁北極不停快速漂移:導航系統被迫頻繁更新
    地球內部熔融物質的流動變化改變了上方負磁通量區域的強度。這種流動模式的變化削弱了加拿大下方的斑塊,並稍稍增加了西伯利亞下方斑塊的強度。這就是磁北極離開了它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歷史位置,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原因,也可以說俄羅斯北部正在贏得這場「拔河比賽」地球的頂端有三個極點。
  • 地球磁北極不停快速漂移:導航系統被迫頻繁更新 俄羅斯是贏家
    一些歐洲科學家認為,他們現在已經可以對磁北極的漂移現象做出有把握的描述,近年來,磁北極逐漸從加拿大轉移到了西伯利亞,這種現象可以用地球外核邊緣兩個磁「團」的競爭來解釋。地球內部熔融物質的流動變化改變了上方負磁通量區域的強度。這種流動模式的變化削弱了加拿大下方的斑塊,並稍稍增加了西伯利亞下方斑塊的強度。
  • 世界頂級,3D心臟模型等2015年英國大學最牛的10個研究項目
    趁著2015年剛剛過去,不如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15年英國大學最簡單的10個研究項目吧?如果你能有幸申請上其中的任何一個,那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卡迪夫大學:英國第一座無碳陽光屋我們見過很多恐龍的模型,但是其實很多動物,包括恐龍的皮膚顏色都是靠想像得出的。但如今,布裡斯託大學第一次和美國州立大學聯合,根據化石,確定了哺乳動物的原始顏色。研究者們這次的研究對象是始新世的兩種蝙蝠,距今已經有560萬到340萬年。科學家根據化石中的結構,認為這些蝙蝠是紅褐色的。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機場安保最新的成像系統
  • 英國發布全球氣溫上升影響地圖
    英國政府近日發布了一款新的谷歌地球地圖,該款多平臺、交互式地圖顯示了如果全球氣溫平均升高4攝氏度,地球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升高,在本世紀末,甚至有可能在206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4攝氏度。英政府發布的此款地圖正闡明了這種情況所產生的潛在影響。
  • 南極冰架加速變薄或將坍塌;英國造出20年後上班族模型
    圖片來源:《自然》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稱,美國科學家團隊詳述了腸道菌群的破壞會如何影響學習行為。該邊檢站在全國機場中率先使用了人像比對系統,旅客辦理手續將更加便捷。 看天下
  • 英國學者確認「超級地球」存在 為首個系外宜居星球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6日報導,「格利澤581d」行星大小約為地球的3倍,是人類在太陽系之外發現的第一個位於宜居帶中的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 它距離地球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鄰居」。有趣的是,學者過去曾一度認為它根本不存在。
  • 研究人員使用地球系統模型來模擬核衝突對海洋的破壞性影響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核戰爭如何嚴重改變地球海洋的化學性質,從而破壞了居住在其中的生命。
  • 《自然—地球科學》:海洋傳輸帶水流模型圖公布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導,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公布了科學家公認的海洋傳輸帶水流模型圖,為構建更加精確的氣候變化模型提供了依據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維爾納茨基及其著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氣象學家洛夫洛克認為生物與地球組成了一個類似生物的有機體,其擁有一個全球規模的自我調節系統,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強調生物圈對全球環境的調節作用,認為地球表面的氣候和化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