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放棄群體免疫真相!Nature深度用數據模型預測可怕結果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智東西4月7日消息,當前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135萬,現有確診病例995480例,逼近百萬大關!

回顧最近一個月的全球防疫戰,多個政府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英國即是其中的典例代表。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首次提到的「群體免疫」措施,一度引發英國國民和全球震驚。

好在之後英國及時調整了防疫措施,在這個態度轉變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推演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3月中旬,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展示了其模擬疫情傳播趨勢的計算機模型最新結果: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英國可能會面臨超過50萬人的死亡。這下英國總算不堅持「群體免疫」了,鮑裡斯準備開始積極的「鎖國抗疫」。

不過,雖然英國的防疫措施正走向正軌,但不幸的是鮑裡斯自己已經感染新冠肺炎,希望其早日康復。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

同樣的模型表明,如果不採取行動,美國可能面臨220萬人死亡。美國政府也迅速對人們行動採取嚴格的新管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模型如何建立?它們需要儲備哪些數據和假設?這些預測數字究竟靠不靠譜?

針對此次疫情,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布了關於模擬全球COVID-19疫情發展的特別報告。

一、基於SIR模型的不同建模方法

不同學術團體所使用的模擬疾病傳播模型各不相同,但多數模型的數學原理有相通之處。

研究人員將人群分為三種主要狀態:易感人群(susceptible,S)、已感染人群(infected,I)、恢復健康人群(recover,R)或死亡人群,試圖了解人群如何在這三種狀態之間轉化。

最基礎的SIR模型做出了一些基本假設。例如,人群是充分而均勻地混合在一起的;感染者在死亡或康復之前都具有相同的感染性,因此每個人被同一個感染者傳染的機率都相同。

如果要對大型傳染病進行定量預測,研究人員就需要建立更先進的模型,即按照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就業情況、接觸人數等等標準將人群進一步細分。

▲該模型假設中國政府不採取任何防疫措施。藍色愈深,代表平均進行每天社會接觸的人數愈多。

在掌握人口規模和密度、人口老齡化程度、交通聯繫、社會網絡規模、醫療保健供應規模等信息後,建模人員可以利用微分方程建立起一個城市、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虛擬副本。由此,研究人員可以控制人口群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流動和相互作用。

接下來,研究人員會在這個虛擬副本中設置一個感染者,觀察事態發展狀況。

在「基於方程(equation-based)」的模型中,個體被劃分進不同群體。但是當群體被分割地更小、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現實時,模型也就更加複雜。

此外還有一種「基於Agent(agent-based)」的建模方法。在這個模型中,每個人都可以按照其特定的規則移動,就如同系列電子遊戲《模擬人生(The Sims)》中的虛擬人物一樣。

在都柏林技術大學從事疾病傳播模型研究的伊莉莎白·亨特(Elizabeth Hunter)說:「你有幾行代碼,這些代碼決定了你的代理人如何行動,他們如何度過一天。」

基於Agent和基於方程建立的虛擬世界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在特定的一天或相同的情況下會做出不同的行為。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的流行病學家凱薩琳·奧萊利(Kathleen O』Reilly)說:「這些極其特殊的模型需要很多數據。你需要收集有關家庭、個人如何上班、如何度過周末的信息。」

例如,為了達到信息量的要求,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發起了一個公民科學項目,收集了3.6萬多名志願者的社交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用於搭建模型。

二、兩種模型結果相似:美國不採取行動將死220萬人

為了幫助英國政府制定對抗新冠病毒的措施,研究小組進行了兩次模擬實驗,分別使用了基於Agent的模型和基於方程的模型。

根據流行病早期階段不同國家的不完全信息,流行病學家對一些參數進行了粗略的估計,並假定所有人都屬於易感人群(S組),假定康復者(R組)在短期內對病毒具有免疫力。

1、模型1:基於Agent建模

據悉,模型1以2005年建立的基於Agent的模型作為基礎。在2005年,研究人員假設H5N1病毒突變為可在人群中輕易傳播的病毒,用該模型預測H5N1病毒在泰國的傳播情況。2006年,這一模型也被用於研究英美兩國如何減輕一種致命流感的影響。

在模型1中,研究人員根據中國的數據,設置了15%的ICU轉入率。在中國,有一半的患者需要侵入式的機械呼吸設備。其他病例只需要進行加壓氧氣治療,無需轉入ICU。

此外,研究人員將COVID-19感染者的死亡比例設置為0.9%(這個數字根據英國具體人口統計數據進行了調整)、R0設置在2到2.6之間、病毒潛伏期設置為5.1天、假設無症狀感染者在感染後4.6天仍可以傳播病毒、其他感染者在表現出症狀後12小時後可以傳播病毒、後者的傳染性比前者高50%。

3月16日,研究小組公布了模型對新冠病毒傳播的第一次預測結果,但當時並未公布模型代碼。研究小組領導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數學流行病學家尼爾·弗格森(Neil Ferguson)稱,其團隊正在與微軟合作,致力於優化代碼,使其更加準確。

2、模型2:基於方程建模

3月26日,弗格森及其團隊發布了模型對於新冠病毒全球傳播情況的第二次預測,該預測模型採用的是更簡單的基於方程的建模。

研究小組把人們分為4類:S、E、I、R。其中E指的是那些已經接觸了感染者但還沒有傳染性的人。

在模型2中,研究人員依據義大利的數據,將ICU轉入率調整為30%。據義大利臨床醫生介紹,加壓氧氣療法的療效有限,30%的重症住院病例都需要在ICU病房進行有創通氣。

此外,R0數值被調整至2.4~3.3。

3、兩種建模預測數據差別不大

儘管一些參數有所變化,但據弗格森介紹,兩種模型預測的死亡率並沒有太大差別,因為許多死亡病例出現在社區而非醫院。

研究小組成員、流行病學家阿茲拉·加尼(Azra Ghani)也表示:「兩次模擬給出的總體數字大致相同。」例如,基於方程的預測模型顯示,假如美國不採取行動對抗病毒,將會有218萬人死亡。而早期建立的基於Agent建模顯示,在假設的死亡率和感染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將有220萬人死亡。

巴黎皮埃爾·路易斯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建模專家維多利亞·克利扎(Vittoria Colizza)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為法國政府建模。對於兩種不同的建模方法,她稱不同的模型各有優缺點,「這取決於你的側重點」,即建模人員想要研究群體的規模大小。

如果能將一個群體集中到一個基於方程的模型中,那麼該模型就不需要把每個人看作一個個體。在不要求高解析度的情況下,模型運行就會更簡單和快捷。

例如,當克利扎團隊想要預測大部分法國人在家辦公對感染率的影響時,就可以使用基於方程的模型。克利扎說:「我們不需要單獨跟蹤每個人,去區分他們是在工作上花了一些時間還是在學校裡花了一些時間。」

4、採用「敏感性分析」減小誤差

儘管選擇不同的建模方式並不會影響預測結果,但人們自然會對預測結果的可靠程度有所懷疑。不幸的是,在病毒大流行期間,研究人員很難獲得準確的數字來判斷模型的準確程度。

LSHTM的建模師約翰·埃德蒙茲(John Edmunds)稱,理論上說研究人員可以用實際病例數與預測結果比較,但實際報告的數據並不準確。「我們的監控系統都是垃圾。報告的病例總數準確嗎?不準確。有哪些地方是準確的嗎?並沒有。」他說。

去年,埃德蒙茲及其團隊發布了一份對2014至2015年獅子山共和國伊波拉疫情的評估報告。根據報告,對於在疫情爆發期所做的預測,很少有研究人員在疫情期間或疫情結束之後對其進行準確性評估。直到報告成文的時候,相關研究人員才開始提供結果、代碼、模型和數據,用以進行回顧性分析。

埃德蒙茲團隊認為,理論上說,預測模型有可能提前一到兩個星期準確預測疫情的發展過程。但由於內在的不確定性和缺乏信息,預測的準確性有所降低。

為了儘量減少信息不完全和錯誤假設的影響,建模人員會進行數百次的獨立運行,每次都對輸入參數進行細微的調整。這種「敏感性分析」會降低單個輸入變化時模型結果的誤差。

例如,讓I組的人會與S組的人會面,觀察S組的人會不會被再次感染。當模型多次運行時,這些隨機模擬就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弗格森還介紹,為了避免過於依賴一種模式,英國政府參考了不同建模團隊的模型,其中包括帝國理工學院和LSHTM的團隊。「我們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說。

三、預測死亡人數或破270萬,英美政府立即調整抗疫決策

據報導,帝國研究小組的模型預測結果是促使英國政府做出抗疫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

此前由於擔心病毒在今年晚些時候發生第二次大規模爆發,英國政府官員曾提出群體免疫理論,即在保護好老人的情況下允許病毒傳播。因為大多數被感染者會康復,最終整個群體的人都能對病毒免疫。

而根據研究小組於3月16日發布的預測結果,預計將有15%的住院病例需要轉入ICU進行治療。英國的醫療機構僅能提供4000多張ICU床位;如果政府不採取有力措施,可能會有超過50萬人死亡。

在帝國研究小組的預測模型發布後,英國政府當即改變了策略。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下令採取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

▲社會隔離政策將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對於這一結果,弗格森稱預測模型的重要性可能被誇大了。他認為英國政府是在綜合參考了模型預測結果和其他國家的情況後做出的抗疫決策。

另外,模型對美國疫情發展過程的預測顯示,如果美國政府不採取行動,將有220萬人死亡。白宮也考慮了預測結果,很快出臺了關於擴大社會距離的政策。

▲據3月中旬的模型預測結果,如果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英國將有50萬人死於COVID-19病毒感染,美國則將有220萬人死亡

四、模型參數仍在更新,對病毒還知之甚少

隨著掌握了更多有關病毒的信息,研究人員也在對模型進行更新和調整。

在3月30日發布的病毒在11個歐洲國家傳播的報告中,研究人員已將R0數值調整至3~4.7。

除R0數值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信息仍不可知。流行病學家埃德蒙茲認為,如果有一種可靠的測試能夠檢測出無症狀感染者,那麼這一部分人就可以從S組轉移到R組。這種測試將改變建模的規則,並很可能使病毒的傳播路徑也發生顯著變化。

為了顯示這種測試的重要性,英國牛津大學一個由理論流行病學家蘇尼特拉·古普塔(Sunetra Gupta)領導的團隊正在進行研究。該團隊假設英國有數百萬無症狀感染者。

除了無症狀感染者人數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未知因素:人們對於行為限制措施的反應,以及這些措施是否能像科學家預期的那樣減少感染性接觸。

例如,中國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局實施社會隔離政策期間,武漢和上海的居民與其他人的日常接觸減少了7到9倍。

結語:盲目解除隔離或將引起第二波大爆發

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小組認為,在感染病例死亡率達到0.0002%每周之前,如果所有國家都採取嚴格的社會隔離、檢測、隔離感染者措施,全球COVID-19感染者死亡人數有望在今年年底減少到190萬以下。

弗格森本人表示,英國的隔離措施讓他「有理由相信」,英國的死亡總人數將被控制在2萬以下。

此外,弗格森還指出,為了扼制COVID-19病毒的傳播,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進行全國封鎖。但是考慮到經濟狀況及公民的身心健康,隔離措施還能進行多久是一個大問題。

目前,社會隔離措施延緩了病毒的傳播,但一旦取消這些措施,病毒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爆發第二次大流行。

▲模型顯示,當前在美國採取的抗疫措施可以延緩疫情大規模爆發、避免醫療系統壓力過大。但今年晚些時候將發生第二波爆發。

為了有效遏制疫情,弗格森建議各國效仿韓國的做法。韓國對所有接觸者進行了追蹤,進行了大範圍的測試,由此實行了較為寬鬆的社會隔離政策。此外他還指出,如果要為研究人員提供建立準確預測模型所需的信息,則只能像中國湖北那樣,在解除封鎖後對各個地區保持密切監測。

相關焦點

  • 英國放棄了群體免疫,而且嚇怕了!這個國家卻撿了起來,會發生啥
    大家都對「群體免疫」這個概念不陌生了,就放任病毒的傳播,讓一個群體中的大部分人都自行產生抗體(疫苗出現之前),以阻止疫情的發展,不過這需要在一個群體中60~80%的人都具有抗體才行。
  • 陳玉宇:群體免疫在所難免?沒有理由放棄積極的抗疫政策!
    報告也使用了基於1927年開始使用的SIR模型的更展和高級的變種版本,數據的使用也是挖掘很深入。因此,這篇報告影響深遠,正象報告開篇所說,這個流行病模型的結果已知會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三月份美國經濟學家撰寫的幾篇有影響的經濟學論文,也都充分吸收這份報告的成果。二 Ferguson報告對決策有何幫助,又帶來了怎樣的爭論和困擾?Ferguson的報告,並非沒有爭議。
  • 單日死亡人數破紀錄,群體免疫幻想破碎,英國政府考慮全國封鎖
    可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卻對民眾稱,現在英國的疫情正在趨於好轉。根據英國衛生部給出的數據來看,在最近這一段時間,每日新增死亡病例相比上周增長了50%,英國的新冠疫情實際死亡人數可能已經超過了10萬人。 不過,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開始趨於穩定。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根據派屈克的預測,即有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政府做此決定是因為判定本國疫情「遏制」階段失敗,已經進入「拖延」階段,疫情暴發不可避免。
  • 【Nature子刊】癌細胞「隱身」怎麼辦?英美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預測...
    對此,一個英美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可以確定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化的影響。使用該模型獲得的信息能夠用來預測免疫療法是否對患者的癌症有效,從而有助於指導治療決策。研究小組利用癌症基因組圖譜計劃(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腸癌、胃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基因組數據,開發了一個模型,輸入癌細胞的遺傳密碼,可計算出免疫系統與癌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計算腫瘤中新抗原的數量並觀察它們積累的速度,該模型能夠預測癌細胞何時可能激活針對免疫系統的「隱身」機制。
  • 繼群體免疫後,英國又「發明」兩種疫苗混合接種?專家:放棄科學
    英國又出奇招:兩種疫苗「混合接種」據英國《金融時報》1月2日報導,為了抗擊新冠病毒,英國再次做出了飽受爭議的決策。一般來說,新冠病毒需要打兩針,為了加速民眾們接種的速度,英國政府卻擅自更新了其疫苗接種規範《綠皮書》,允許民眾在前後兩次接種疫苗時,注射兩種不同的疫苗。也就是說,在無法及時取得同款的第二針新冠疫苗時,英國民眾們很可能混合接種兩種疫苗。
  • 英國群體免疫的真相是什麼?先感染60%,再死幾百萬,適者生存?
    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不同於大多數國家的應對策略,英國負責抗擊疫情的首席科學顧問表示,希望通過60%的人去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從而讓大家擁有群體免疫力,以達到阻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目的,並將隔離這樣的物理措施視為疫情反彈的最大可能。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豪賭還是謊言?
    英國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6日上午9時,英國已有超過10萬人進行了新冠病毒檢測。牛津大學研究:英國半數人口已感染新冠病毒根據《金融時報》,牛津大學一項新冠肺炎模型研究分析,英國半數人口或已感染新冠病毒。
  • DeepMind開源AlphaFold,蛋白質預測模型登上《Nature》
    1月15日,DeepMind關於AlphaFold模型與代碼通過了同行評審發布在了雜誌《nature》上面。並且模型和代碼已經開源。並且兩種方法都是基於深度神經網絡來設計的,另外,預測模型主要完成對基因序列中蛋白質的特性的預測,這些特性包括:a:成對的胺基酸之間的距離;b:連接這些胺基酸的化學鍵之間的角度。
  • Nature中文摘要|01 October 2015
    千人基因組計劃結構性變異分析小組報導了一個完整的結構性變異圖譜,而此圖譜基於對來自26個群體的2504個不相關個體中八個主要結構型變異類進行基因分型和發現;結構型變異可以在相同群體內和不同群體間進行比較,以此來量化其功能上的影響。
  • 手把手:教你如何用深度學習模型預測加密貨幣價格
    圖註:上半部分-收盤價; 下半部分-成交量圖註:上半部分-收盤價; 下半部分-成交量訓練,測試以及隨機遊走我們有了數據,現在可以開始創建模型了。在深度學習領域中,數據一般分為訓練數據和測試數據,用訓練數據集建立模型,然後用訓練樣本之外的測試數據集進行評估。
  • 「群體免疫」=「野獸生存法則」,是人類歷史的倒退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group immunity),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是動物,人是有智慧的,又不是到了亡國滅種的時候,人類需要「底線」)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 公衛·速遞|用一種數學模型揭示群體免疫對新冠病毒在人群異質性的...
    公衛·速遞|用一種數學模型揭示群體免疫對新冠病毒在人群異質性的影響 2020-07-02 0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群體免疫」政策合理?瑞典官方公布研究數據,媒體用一個詞評價
    據環球時報5月25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23日報導稱,採取「群體免疫」策略應對新冠疫情的瑞典,如今慘遭現實打臉,儘管瑞典衛生部門不願承認抗疫政策有問題,但多家媒體都評價瑞典的抗疫成果是大寫的「失敗」。
  • 陳根:新冠病毒R0上升,群體免疫終成泡影
    普林斯頓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無症狀感染的傳播速度對於預測基本傳染數R0的幹擾」進行了分析,並將分析結果發布在了medRxiv上。研究人員用世代間隔(一個個體被感染到這個個體感染給他人的時間)來表述不同群體的傳播速度,通過建模方法,發現如果無症狀傳播的世代間隔長於有症狀傳播的世代間隔,那麼R0就會被低估。如果輕症患者沒有被確診和記錄,也能以同樣的方式影響傳播模式,對R0的預測則會產生更大的系統誤差。
  • Nature | 幹細胞圖片資料庫共享,深度學習預測細胞外觀
    這些圖像源自經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改變的細胞系,通過深度學習分析而生成。不久的將來,該網站將允許研究人員預測可能預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細胞布局的變化。「如果你知道所有球員的統計數據,但從來沒有看過比賽,那麼你無法預測足球比賽的結果。」該項目大約一年前開始,Horwitz和他的團隊先將成年皮膚細胞重新編程成胚胎樣、未分化狀態,然後使用CRISPR-Cas9在基因中插入標籤,使細胞內的結構發光。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通常,群體免疫被認為是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的理想結果。在人群中,高水平的疫苗誘導免疫有利於那些不能接受疫苗或對疫苗沒有足夠反應的人,例如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巴基說,許多醫學專業人士討厭"群體免疫"這個詞,寧願稱之為"群體保護"。這是因為這種現象實際上並沒有賦予病毒本身免疫力,它只是降低了易感人群接觸病原體的風險。
  • 英國抗疫政策大反轉,群體免疫療法失敗!專家稱那樣做要死25萬人
    針對日益嚴峻形勢,英國政府和人民再也坐不住了,義大利的例子就在眼前,此刻英國防疫政策出現大反轉,政府做出及時調整,不再提倡群體免疫了。他主張群體免法,讓4000萬英國人接觸新冠病毒,以便達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會像季節性流感那樣,每年都會發生,長遠來看,形成群體免疫才能在未來有效控制傳播。群體免疫是指在疾病流行過程中逐步形成免疫力,當群體免疫力提高時,病毒的傳播力也就會相應下降。
  • 群體免疫再次證明不可行!英國數據顯示人群抗體越來越少了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新冠肺炎「群體免疫據CNN網站報導,一項英國研究證明,體內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將逐漸下降。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大約26%的抗體陽性者轉陰。然而,還沒有證據確定這種抗體反應能否有效免疫新冠病毒感染,或是抗體反應減弱後是否對新冠病毒喪失了免疫力。當然,這項研究最大的局限性在於樣本採集的人群不同。隨著時間推移有可能接觸過病毒的人不再參加試驗,會造成數據上的重大誤差。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醫學系Helen Ward教授表示,此項研究可以證明,攜帶可檢測抗體的人口比例正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