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發布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摘要

2020-09-23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原文

基於2020年6月4—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舉辦了一場關於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與發展的研討會,7月,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發布《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摘要(2020年)》(Earth System Predict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in Brief 2020)指出,空氣汙染、海冰、土壤溼度、生態系統功能和地球系統的許多其他組成部分的預測,對於跨部門和長時間尺度的決策越來越重要。這些預測的進一步改進將需要明確地球系統的哪些方面是可預測的以及這種可預測的限度。研討會的目的是就聯邦政府應採取的方向徵求反饋意見,以促進對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了解和應用。本文對研討會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梳理,以對我國相關工作提供借鑑。

1 研討會的目標

過去對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研究已經使人們對地球系統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促進了預測的改進。然而,在更廣泛的現象中繼續加速進展以提供可行的預測需要與用戶深入和持續的互動,了解可預見性和可預測性基礎的理論缺陷,提高建模、目標觀測、計算能力等基礎設施和資助,並特別關注地球系統科學和應用程式的可預測性研究。

該研討會的目的是作為一種機制,徵求關於聯邦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方向的反饋意見,以提高對這些限制的理解。具體的研討會主題是由較早的團體圓桌討論會提供的,目的是探討在理解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基本理論限制方面最有價值的關鍵研究和發展活動的機會。在「2021財年研究和發展預算優先事項」備忘錄中,各部門和機構將優先考慮地球系統可預測性領域的研發。

2 目的驅動的實際可預測性

此次會議主持人Brad Colman指出,解決「可行的可預測性」需要了解決策者的信息需求,並將這種理解整合到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中。此次會議的討論集中在對預測的需求上,探討了擴大其預測效用的障礙,並強調了了解可預測性對於共同設計地球預測系統發展的重要性。

地球系統預測對改進多個部門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十分有益。主題發言人Sarah Jones以德國電力行業為例開指出,2019年,可再生能源佔德國電力生產的42%。天氣預報對於規劃電力供應是必不可少的。並指出,改進的預測在其他方面也帶來了好處。例如,極地預測項目集合了國際研究小組,以從小時到季節的時間尺度改善極地地區的天氣和環境預測服務。最後得出結論,需通過關注用戶需求的價值循環方法,將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估計從幾分鐘提高到幾個世紀,以滿足社會需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專家Olga Wilhelmi也強調了理解和與利益相關者互動的必要性,以確保地球系統科學產出是可用的和有用的。

哥倫比亞大學的Andrew Robertson解釋了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有益預測產品的四大支柱。強調了從開發者和用戶的角度確定製定可用預測所必需的信息的重要性,並將預測的可信度轉化為利益相關者的數字術語。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小組成員Nathan Mantua指出,必須考慮到使用預測工具的各種能力。NOAA專家Roger Pulwarty討論了建立預測系統的必要性,該系統需要解決系統性、綜合性風險,並建立跨多個部門的應變能力。

在討論中,發言者和小組成員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國際合作、多學科合作、跨機構和組織合作以及公私合作。

3 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理論限制

此次研討會討論的重點是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理論基礎。會議主席James Hurrell指出,目前對可預測性限制的理解是建立在不完善的模型以及對關鍵過程(如將大氣與海洋或陸地表面聯繫起來的那些過程)的理解和表述不充分的基礎上,而這些過程的發展更緩慢。小組成員討論了提高對地球系統可預測性限制的理解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Lorenz強調了地球系統中存在兩種類型的可預測性:第一種是與已知初始條件下可預測的演化相關的;第二種是對緩慢變化可預測性相關的緊急響應。 在這兩種情況下,可預測性都是由信噪比決定的。Sardeshmukh注意到,大多數集合預報系統中的噪聲被低估了,這導致了對可預測性的高估。專家組成員Marika Holland強調了過去十年來在理解海冰初始值可預測性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並強調可預測性在區域和季節上各不相同,並且具有氣候—狀態依賴性。

提高可預測性的常用策略是使用大型、校準良好的預測集合。華盛頓大學的Dale Durran認為,新的計算效率高的數值天氣預測方法,例如,使用機器學習代替動態建模步驟,可以實現更大的集合,為可預測性帶來好處。

4 通過新的方法和技術探索可預測性

此次研討會討論的另一重點為技術進步和其他新方法——從機械學習到耦合數據同化——能夠加速對可預測性的理論理解,並為更準確地表示地球耦合系統的模型的開發提供信息。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Elizabeth Barnes在會議開始時討論了「機會預測」這個概念,即某些環境條件會導致比其他環境條件更可預測的行為。識別這些類型的條件可以幫助集中精力來理解跨地球系統學科的可預測性。

Barnes討論了使用機器學習來增進對地球系統預測的理解的三個前沿:①機器學習可用於通過利用現有的地球系統模型模擬神經網絡,這些模擬是不完善的,但可以捕捉許多重要的動態;②機器學習可以利用現有知識來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③跨學科合作,特別是地球系統科學家與計算機和數據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適合特定科學問題的新工具和方法。

5 實用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新框架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Jenni Evans指出,制定一種全國性的方法和戰略,將以可預測性為重點的理論工作與建模和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是推進實際預測的當務之急。這次會議探討了打破社區劃分,通過使趨同研究成為新的常態,發展和維持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力量,可以為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研究和應用創造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Duane Waliser在會議開始時建議採用更正式的系統工程方法,將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複雜性分解為一個協調和協作的成果驅動計劃。對系統工程方法的需求源於所考慮的問題和目標的純粹複雜性:地球系統科學是複雜的,技術和工具(包括模型和觀測)正在迅速發展,企業的計劃方面(包括民用、商業和社會)在最佳協調方面面臨著挑戰。Waliser認為,系統工程方法可以是一種明智的整合和發展基礎組成部分的方法,具有最大化價值和社會影響。Waliser建議召集一組系統工程師和地球系統預測專家,以幫助指導美國的地球系統可預測性路線圖和優先順序。

華盛頓大學Chris Bretherton重申有必要協調機構間的重新搜索議程,並確定其他的挑戰。為了營造一個跨學科研究的環境,需要有開放的、可訪問的、有良好記錄的和公開的社區模型和數據集,另外,需要對軟體工程進行投資,以使現有的數據和模型儘可能地用於跨學科研究,從而降低獲取的障礙。此外,Bretherton建議明確界定共同目標,自然地將社區聯繫在一起。

幾位專家強調,要實現一個新的研究框架,以促進對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理解,就需要激勵下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研發。

6 總結

在改進對地球系統可預測性的評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潛力是研討會討論的一個主題。計算能力的進步、獲得新的觀測資料、在地球系統模型中加入更多組件,以及機器學習和其他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都表明,有潛力將可預測性擴展到更長的時間尺度和更廣泛的決策範圍。

研討會與會者討論了與實現這些利益有關的一系列跨部門挑戰。首先,預測研究人員和決策小組之間的持續對話可以建立信任,並形成定製信息的形成。其次,由於教育機構目前可用的資源有限,吸引、培訓和留住下一代科學家來進行這一複雜的跨學科研究是一個挑戰。地球系統預測團隊涵蓋生理科學、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學、社會和行為科學、計算和數據科學,以及跨越傳統學科邊界的研究人員,這有助於克服學科劃分的挑戰,並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地球系統的可預測性。最後,許多與會者指出,需要改進資源、模型、數據和地球系統研究的優先次序。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5期,王立偉 編譯。

相關焦點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地球系統是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系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基本的前沿科學問題如地球系統如何變化、地球系統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全球變化的適應過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未來地球系統如何變化等,都是科研人員長期攻關的重要領域。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地球科學為科學家提供了全新視角。
  • 解讀地球 中科院發布「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以下簡稱「原型系統」)。這套基於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這是天大與地球的「關鍵對話」,這是倡導生態文明的學術盛會。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3月27日,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會議樓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由水圈、巖石圈表層、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和人類構成的表層地球系統維持了幾乎所有陸地生物的生存,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這次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四十餘位院士、學者共聚天津大學,就「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討地球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水資源匱乏等人類面臨的挑戰與威脅方面的積極作用。
  • 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正式啟用
    央廣網青島5月1日消息(記者王偉)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當地時間4月24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共同建設的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城正式啟用,該實驗室將匯聚三家共建機構的專業優勢,聚焦研發新一代高解析度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
  • 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嘉賓演講摘要
    此次研討會貫徹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密切結合的原則,將重點介紹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究前沿及最新技術,如: 腫瘤的樹突狀細胞(DC)治療、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幹細胞移植治療、基因修飾化細胞治療、微囊化細胞移植治療等。
  • 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氣候預測,即根據過去氣候的演變規律,推斷未來某一時期內氣候發展的可能趨勢。由於氣候變化存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尺度,從預測幾十年以內的短期氣候變化到預測萬年以上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遷,都屬於氣候預測的範疇。和人類活動最密切的,則是一年以上到幾十年以內的氣候預測。
  • 2020年藥物化學研討會暨第十二屆世界華人藥物化學研討會(ISCMC...
    本次會議將邀請國內外藥物化學及創新藥物研發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藥物化學及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交流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分析藥物化學發展趨勢和前沿動向,研討藥物化學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發展。
  • 中美「地球關鍵帶科學」研討會召開
    地球關鍵帶是從地表植被到地下含水層底部的維繫生命和人類生存的地表區域。在全球人口增加、糧食短缺、環境惡化、土地利用等全球變化背景下,地球關鍵帶功能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傳統的生態觀測站、土壤觀測站等由於時空尺度等方面的限制,無法滿足地表關鍵帶研究的需求。
  • 英國發布地球系統模型
    近日,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NCAS)順利完成英國首個地球系統模型UKESM的開發。該模式被稱為UKESM1,將更好地預測環境變化,例如大氣氣體和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全球評估報告...
    2019年3月27日,生態環境部在京組織召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以下簡稱IPBES)全球評估報告專家研討會。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西南大學、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培訓與研究中心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受邀參會。
  • 「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自2016年11月「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啟動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40多個國家6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在國內外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巖溶地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力促進了巖溶地質國際合作與交流。
  •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會議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固體地球物理委員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地震學會構造地貌專業委員會、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甘肅省地震學會聯合主辦(排名不分先後)。
  • 基於系統動力學的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
    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雖然眾多,但相對於國內外其它領域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成功研究,我們還需要實現研究心向的轉移、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路線的科學化。站在系統觀的高度,以系統分析方法實現對競技體育系統要素的界定、以系統評價方法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以系統動力學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前景的仿真,是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的正確技術路線。
  • 徵文通知 | 第三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徵文通知
    空間地球科學是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及其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與過程、以及如何發展演化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空間地球科學作為空間科學中的一個前沿交叉學科,近年來在國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突破,並在支持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為促進空間地球科學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應用研究領域學術交流,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於2018年發起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並分別於2018年11月在三亞和2019年10月在廈門成功召開了前兩屆會議。
  • 亞太太陽能建築系統技術研究應用研討會在昆明舉行
    2010年4月20日—4月21日, 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和雲南省科學技術廳主辦,雲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承辦的亞太太陽能建築系統技術研究應用研討會在雲南昆明舉行    此次研討會旨在為亞太地區國家在太陽能建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市場推廣應用經驗和政策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共同探討太陽能建築技術應用的技術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措施。
  • ECCV 2020|Workshop第一彈:視覺研討會,最新研究成果一網打盡
    針對域外分布提升視覺系統的泛化性;- 結構化深度學習模型;- 可解釋性AI。內部學習近年來逐步發展,實現了可以利用單個樣本訓練深度神經網絡的成果,不僅實現了優異的性能,更具靈活性與適應性。本研討會將探討內部學習的最新進展、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為研究內部學習的學者提供交流的平臺和豐富的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