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地球 中科院發布「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

2020-11-28 中國網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以下簡稱「原型系統」)。這套基於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

大科學裝置的探路者

面對氣候環境的變化,氣候災害和環境危機的頻發,「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從系統的角度來進行地球各圈層自身的演化規律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研究。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已建有軟硬體結合的面向地球系統的專門模擬裝置。2009年,中科院大氣所葉篤正等六位中科院院士聯名建議,國家發改委已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中將「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納入「十二五」大科學裝置建設規劃。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致力於氣候模式和生態環境系統模式等的自主研發,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建立的模式系統經歷了四次主要的飛躍,迄今為止陸續在各項地球系統模式的研製中開創了多項「第一」。利用所研製的氣候系統模式,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展了CO2加倍引起的氣候變暖的數值模擬,為我國外交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就是在這樣的深厚積累中逐步發展起來。

「我國數值模式研究起步早、基礎好,但此前因為沒有專門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支撐,也由於對數值模式的技術性和工程性重視不夠,與國際最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江表示,中科院計算所、曙光公司、網絡信息中心的參與彌補了這種不足。

「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建設項目啟動於2015年3月。該項目早於今年6月在曙光創新技術大會上一經披露就廣受關注。取用大科學工程「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建設規模的1/10,原型系統將從硬體配置架構和科學軟體檢驗兩方面證實和完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建設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原型系統是我國『解讀地球計劃』的核心內容。在『地球數據模擬裝置』項目正式落地之前,原型系統擔負著驗證大科學裝置建設方案可行性的責任。」大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介紹說,原型系統的落成和成功運行,將有力地推動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原型系統包含高性能計算機硬體、地球數值模擬應用軟體、並行軟體支撐框架、可視化系統等多個部分,可滿足對地球系統的仿真研究。我國地球科學家可藉助該系統,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發、短期氣候預測、灰霾治理等方面得出一些對科學和社會有益的成果。

相關焦點

  •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開工奠基
    地處密雲經濟開發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日前舉行奠基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密雲地塊首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效果圖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承建、清華大學共同建設,是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建設用地39.2畝,總建築規模2.43萬平方米,總投資12.52億元,項目建成後,將大幅提高我國地球系統模擬的整體能力。
  • 坐看「風雲」起——走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
    「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數值天氣預報的水平,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大氣科學水平。」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肖子牛說,「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講,中國的大氣科學在全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也是少數幾個擁有最全面和完備的數值模式系統的國家之一。」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將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並統一協調全球氣候、生態與環境變化的有關研究,稱為地球系統動力學。其作為一門學科,核心之一是建立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的模擬研究。《親愛的數據》出品CAS-ESM是開展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必不可少的載體
  • 以敬畏之心解讀地球 這個「寰寰」你可曾見過?
    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相繼建成了自己的大型地球系統模擬裝置,通過計算模擬地球各個圈層的演變過程,實現對自然現象的預測預報。為了破解地球奧秘,促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整體向國際一流水平跨越,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名為「寰寰」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即將亮相。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史學將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橫跨時空,古今過程的結合,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超級計算機的出現,極快的運算速度和龐大的存儲容量,使得人們對於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地球系統的模擬有了可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推進著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 【科技日報】北京懷柔科學城五個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
    這意味著國家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布局的五個大科學裝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那麼,為何眾多大科學裝置集中落戶懷柔?其中最新「子午工程」二期、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如何,會為人類解決什麼難題?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正是定量描述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性狀及其相互作用的數學物理模型。它基於地球系統中的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建立起來的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方法進行數值求解,以實現對地球系統各種複雜行為的模擬與預測。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咬定青山不放鬆,曾慶存此後又集中攻關研究大氣和地球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數值天氣預報進一步發展中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並出版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在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持下,如今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國已經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人員零死亡報告,極大保護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隨著「解讀地球計劃」不斷推進,未來我們將能一覽地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只是個開始。要知道,天氣預報仍主要聚焦大氣圈,預報未來幾天的天氣。
  • ...自主發展的海洋環流模式LICOM獲得第一屆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
    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海洋模式研發團隊,包括王鵬飛、林鵬飛、姜金榮、劉海龍等專家、學者和多名研究生。  2020年3月啟動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大獎賽,旨在突破計算機軟體環境與學科應用方面的瓶頸,充分發揮超級計算對於科學發現以及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大賽由曙光公司協辦和技術支持,目標計算平臺與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相同。
  • 尖端科技 | 同方泰德服務國內首個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
    近日,同方泰德服務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項目,作為我國首個在地面模擬太空環境、進行太空科學研究的空間綜合環境模擬條件平臺,同時也是國家航天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東北三省唯一一項大科學工程,建成後,將使我國具備國際一流的空間環境影響綜合模擬試驗條件能力,為人類太空探索活動的順利展開提供有力保障。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11月14日在海南三亞召開,來自全國65個研究院所、高校、企業的近400位學者專家參加會議,圍繞水循環觀測與模擬,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觀測與模擬,月基地球觀測機理與方法,三極時空觀測與模擬,空間地球觀測新技術與新方法等話題展開探討。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研究所擁有一流的技術平臺,目前已建成地球物質成分與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空間環境觀測野外臺站、古環境數據分析、數據計算處理與數值模擬、深部資源勘探裝備研發等七大技術平臺系列,具備了對從空間地磁環境觀測到地球深部探測與數值模擬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的能力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浙大新聞 | SergioZlotnik第五次講授《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公開課
    【MBA中國網訊】2019年12月2~ 6日,由海洋地質與資源研究所李春峰教授召集,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Sergio Zlotnik教授第五次受邀來到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為大家帶來了為期5天的《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公開課。
  • 英國發布地球系統模型
    近日,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NCAS)順利完成英國首個地球系統模型UKESM的開發。該模式被稱為UKESM1,將更好地預測環境變化,例如大氣氣體和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隨著觀測視角的拓展和分析計算手段的進步,今天的地球科學已經上升到「系統科學」的高度。從前為了現象描述而越分越細的地球科學,如今又回過頭來形成「地球系統科學」。 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丁仲禮為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大會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
  • 科學家揭秘地球磁場穩定存在原因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特聘研究員亞歷山大·岡察洛夫(Alexandre F. Gontcharov)研究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並結合脈衝雷射加熱技術,直觀呈現了地球內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鐵的熱力學行為,從而解釋了地球磁場穩定存在的原因。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地球系統」的新階段,強調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從整體地球系統的視野,對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理進行研究。地史學將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橫跨時空,古今過程的結合,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超級計算機的出現,極快的運算速度和龐大的存儲容量,使得人們對於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地球系統的模擬有了可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推進著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 走訪中科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資訊—科學網
    地球也是一顆高度動態演化著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現象是地球運動的明證,同時也對社會發展造成顯著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這樣一個實驗室,致力於研究現今地球運動狀態及動力學過程,為現代社會各類活動提供高度動態地球系統中的精準空間位置信息。該實驗室的名字叫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學網—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落戶深圳
    「天琴計劃」進入新階段